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多的革命故事,构成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红色资源。本文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红色资源的内涵、类别,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融入的途径三方面进行简单论述,以期为今后的开发研究做参考。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实践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孙钰.中学历史教学中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168-169.
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红色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最真实的写照。把红色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到中学生的血液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发研究红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目前的研究资料多数停留在阐述红色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研究的领域也主要集中于红色资源比较丰富的湘赣边、陕甘宁等地区,对于红色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切入点,力求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一 红色资源的内涵和类别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
对于红色资源的内涵,学术界现流行两种看法:一种是以谭冬发、吴小斌等人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红色资源是指那些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而另一种是以耿琪等人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认为:“红色资源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耿琪等人的观点,当然,我更相信红色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内容。
(二)红色资源的类别
第一,红色物质资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留存下的红色物质资源主要包括革命根据地、纪念场所等20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等。主要纪念场所:南湖革命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等。这些红色物质资源再现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探索,它的存在对我们具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第二,红色精神资源。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铁蹄蹂躏下,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视死如归,涌现出一大批红色革命精神。主要红色精神有: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红船精神等等。这些红色精神资源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危难关头百折不挠、发愤图强的信心和毅力,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是我们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巨大精神支撑。
二 红色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在丰富我们红色视野的同时也在涤荡着我们的心灵,红色资源与历史教学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它们相辅相成,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相对于其他文史类课程而言,历史课较抽象、枯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是让学生心生厌倦,而红色资源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把二者相结合,恰好弥补了历史课程抽象性、枯燥性的缺陷。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走访抗日老兵、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走进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挖掘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意识,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自觉关心的社会意识的总称。”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外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蜂拥而至,崇洋媚外在中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此情形下,开发红色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流形势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的社会文化,腐蚀毒害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此情形下,开发红色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三 红色资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最直接、可靠的途径就是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本文尝试从红色历史知识整合、红色情境教学、红色课外实践教学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索。
加强红色资源与历史教材知识的整合,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从红色资源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内容,把它们与课本知识一一对应,做成关系图,向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整体印象,形成历史知识链,达到红色资源与历史知识的完美衔接。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可以做成趣味课后题,让同学们观看某个红色资源,解说与之相关的历史概况,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红色资源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切勿喧宾夺主。
开办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着手参与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和模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去感悟历史真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历史短剧的形式再现演绎当时中国军民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的历史场景,身临其境。在情境复现的过程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将知识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调动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去感受红色资源带来的教育价值。
开展红色课外实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结合一个具体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活动阵地,以中学生为活动主体而组织的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而红色课外实践教学是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结合红色资源,在红色场所中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丰富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向我们展现了更具有教学价值的教育方式,在增强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方面更是起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开发红色课程资源时,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红色课外实践教学:参观红色历史遗迹,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举办红色读书节,交流读书心得;组织学生观看抗战影片,寓教于乐。
“2014年12月习近平到南京军区视察时,叮嘱军区领导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革命情怀,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充分挖掘开发红色资源,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张云霞.坚守党的初心与使命—东北抗联精神与红船精神[N].光明日报,2017(11).
[2]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07):44-45.
[3]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1-3.
[4]常青.全球化视野下公民爱国意识培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2.
[5]李淩,陈淞.遵义红色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5):330-3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