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探析 ——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0:37: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对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有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范式是推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以“合作共赢”理念为主线的贯穿于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导师考核等研究生联合培养各环节和全过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新范式,理顺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探索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可持续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将为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新范式。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马姜明,等.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0):13-14,41.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联合培养是重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之一,增强和助力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有效性。探索基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新范式、厘清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对探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及可行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对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探索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新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等起到纵深的推动作用[1]。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共建的自治区级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结合笔者近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尝试探讨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新范式。这既是对近年来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的阶段性总结与剖析,又是对完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管理办法探究与展望,以期探索并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广西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始于2001年,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签订了《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科研的协议》。2007年成为自治区级广西师范大学与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获批为自治区级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单位。近20年的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历史为加强双方科技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逐步形成了高校与科研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新范式。同时,联合培养为解决当时学校教师科研经费匮乏问题、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研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对学院、研究所和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实现“三赢”的优良研学平台。

\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政策进行了调整。专业型研究生日益增加,而学术型研究生逐渐减少。就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而言,学术型研究生数量逐步减少,而导师(包括本学院和外聘导师)数量逐年增多,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也日渐增多。故而近年来,有关研究生招生的供需关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中的责权利不清晰等问题成为了一直以来的困扰。原有的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系统的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给当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 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基于对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当前研究生培养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在此尝试提出“学校(学院)-学生-研究所”三位一体的“合作共赢”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2]。该培养模式贯穿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的全过程,注重对研究生和外聘导师的过程考核,同时尤为注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同时加强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注重平台、资源共享等衍生效应。该模式在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套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

         首先需制定一套与校所研学情况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确保研究生培养有序、高效运行。其次需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实行“1+2”培养方式。即第一年在学校进行课程理论学习,第二、第三年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论文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论文答辩等研究生管理环节则均由院校统一组织安排。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保障体系

      1.硬件投入:硬件投入是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均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具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均实行开放共享共用机制,能够充分满足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获取所需资料与数据的需求[3]。通过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研究生对联合培养单位的认同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软件优化:通过遴选高水平的外聘导师,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能力。通过完善课程设置,让外聘导师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术视野。邀请外聘导师参与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及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促进联合培养双方之间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为契机,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利用研究所中生产线进行产学研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吸纳研究生毕业生,拓宽院校的研究生就业渠道,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通过建立校所定期的交流反馈机制,对目前运行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提出修订意见和完善措施。

(三)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理顺学校、研究所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的“责权利”问题,为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院校以往对于研究生外聘导师并无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且目前研究生数量远少于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的情况,基于“合作共赢”的思想,制定《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其它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对招收研究生的外聘导师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4]。如以3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严格考察导师联合申报项目、联合申报科技奖励、联合发表论文、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该外聘导师日后招收研究生的各项指标依据。

三 小结

         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从运行机制、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这三方面同时推进,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新范式,才能保障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目前,通过较为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已基本明确了学校、研究所和研究生三方的责权利关系,此模式已经初步显示了其优越性[5]。在“学校(学院)-学生-研究所”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促动下,校所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联合申报科技奖励、联合发表论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加强了校所导师及其他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得到大幅度提升,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留在联合培养单位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表征中初步实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1-17.[2]马姜明,梁士楚,李凤英.《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2,7:37-38.
[3]张艳娜.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J].教育现代化,2016-6(22):123-124.
[4]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大生科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5]谢强军,杨建芳,张花荣.数学建模竞赛助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6(18):16-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