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0:20: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教学核心理念的不断改革之下,学校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育人目标,应对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完善,并且还要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具体的安排进行更加全面的设计,从而形成包含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要素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因而,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其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对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以及最后的评价进行系列化设计,以彰显学校特色,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黄洪雷.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9):67-68.

一 学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之所以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因就在于它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作用,并且它还能够充分展现出学校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纲领性作用。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当中,要求对学生有全面的认知,对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对学校的理解建立在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之上。办学理念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除去一些具有理想性、独特性以及稳定性等相关特征之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全局性以及实践性,与此同时,还应对学校进行更加充分的审核,从而提出存在实践价值的相关教育哲学。

(二)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并且它还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终导向。对于学校而言,假如它的育人目标是将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作为结果,最终,学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运作而言,就只是一个载体的作用。只有对目标进行设计和展望,才能对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办学理念到课程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的构建模式不同的是,育人目标之所以成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纲领性指导,就在于在目标的倒逼下,以寻求最有价值和效果的课程体系方式。

二 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

(一)政策文本是确定课程体系目标的方向


         在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当中,应先对政策文本进行确定,找到适合课程体系目标的方向。在我国颁布的相关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当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社会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并继承我国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了解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以及社会良好公德,从而不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

 
(二)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需要是确定课程体系目标的依据

       对于学生而言,它的身心发展以及兴趣都是确定课程体系目标的整体依据。从课程体系目标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之后想要得到什么或者是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进行规划。著名学者把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意见。第二个方面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目标也能够使用。第三个方面是课程要有自己的体系,并将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评价进行有效结合,保障学校的整个课程机制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从而让课程体现出育人的价值。

(三)学校课程文化是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保证

        从学校课程文化的角度而言,它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以及学校当中公开或者是隐藏信念、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体系。同时,学校课程文化还包括课程以及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它是人们在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所以,它不只是表现出人类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的课程实施、课程制度、课程政策以及课程行为等较为明显的文化形态,它还是课程主体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质。

三 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构

(一)课程体系目标与结构的连贯


         把握学校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当中的重要联系是衡量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是否存在较强逻辑的重要标准。课程研究体系的整体目标以及结构之间应该处于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体系的目标能够充分决定需要制定怎样的课程结构来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目标还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课程体系结构是课程体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课程体系没有得到实际能够操作的课程结构,那么目标就不能够达成。

(二)不同类别课程的关系处理

        第一,国家三级管理体制下的课程统一改革。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已经逐渐到了深度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国家的课程也逐渐进行第二次开发,把国家课程更加特色化以及课程化。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了解到,国家课程要比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的比例较高。他们分别占到课本的70%、10%以及20%。第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从学科课程的角度而言,它一直都属于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并且学科课程还强调了对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以及按照知识的逻辑程度来进行整合。学科课程同时还包含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即综合课程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并非活动之间的综合。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知识体系,活动课程则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知识、经验体系。

四 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开发

(一)学科核心课程的二次开发


       从学科核心课程的角度而言,它主要是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国家课程组成,对于这一类课程要进行二次开发就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将学校教育的重要观念加入到学科的核心课程当中,对学科的核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二)学科融合课程的交叉融合

         学科融合课程由同一类型的学科课程交叉融合而形成。如重庆市大渡口实验小学基于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理念,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重塑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同时将心声呵护、中华武术作为生发的校本课程,心声呵护关注的是小学生的学情分析、学习压力环节和心理健康维护,根据小学生年龄特质和心理发展规律,以案例和项目为主要方式,进行分梯度的内容设计和开发。

(三)综合活动课程的跨界统整

       某一门课程的跨界统整不同于“多学科式”或“多科目式”课程,综合活动课程是超越学科跨界整合后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化课程。

\

 
五 学校课程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实施主体


         教师是课程体系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对于学校核心课程的实施首先要紧密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进行基于学科文化属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从学校的教师配备出发建立学科组,深入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打破了学科界限的融合课程,可设置学校课程组,并根据学科融合课程的整体目标进行基于国家课程的深度开发,并自主设计和开发、分段实施这些课程组生发的融合性校本课程。最后,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主体交予学校综合组。综合活动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主,主要由学校的德育团队、班主任团队、课程研发团队的人员形成综合组,将原有的小课程、典礼活动、班队活动、大课间、德育主题活动等进行系列化主题式的课程统整与实施。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从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而言,学校课程系统的多元化以及相关内容,都充分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是存在很多方式的。所以,对于学科核心课程的实施过程而言,需要以班级的课堂教学为主。通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于学科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掌握,从而形成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较强的能力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保障;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则以年级的主题学习为主。课程组以年级,采用分班制或分组制的主题教学活动,形成学生基于学科融合综合素养;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应以学校活动的系列开展为主。学校综合组统领全校的综合活动课程进行整体安排和实施。

(三)课程实施策略

        第一,打造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文化。堂是由师生构成的教育组织,打造学校特色课堂,首先要形成课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文化。对于特色课堂的开展需要以这些基本要素为依据,有步骤、分情况的进行创造性实施。第二,打造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活动方式。跨越学科界限的学校融合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以主题学习和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环境通过活动和环境达到育人目标。

六 学校课程体系的评价

(一)课程方案的外部评价


       课程方案的外部评价主要是针对学校课程体系方案的合理性和专业性而展开的评价,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专家、评价的专门机构等第三方的专业评估对课程方案进行反复研究、改进和升级。

(二)课程实施的发展性评价

       课程实施的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目标的实现)的考量,重点在于考察每门课程的课堂是否有效按照课程标准和内容的要求,落实了学校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设计和开发课程学习的评价量规和教师课程领导力成长的评价量表。因而需形成科学细致的评价量规表、开发评价工具,形成常态化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姜新生.学校课程文化及其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5):51-54.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
[3]靳玉乐主编.学校课程领导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1.
[4]丁念金.学校课程统整中的课程结构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