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健脾通络和中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该院收治的63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通络和中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评分、血清学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泌素-17(G-17)]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胃部喜暖、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异型增生、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G-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和中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CAG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黏膜病理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通络和中汤,常规西药,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评分,不良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的慢性胃黏膜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慢性炎症、黏膜基层增厚、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萎缩,少数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癌变,最终进展为胃癌。目前,西医主要采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虽可快速控制病情,但目前尚无逆转胃黏膜萎缩的特效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1]。中医学将CAG归属为“胃痞”“痞满”“胃脘痛”范畴,属于脾胃虚弱之证,治则为健脾理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降逆除痞[2]。健脾通络和中汤具有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3]。本文观察健脾通络和中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中度CAG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63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西医CAG诊断标准[4];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5];主症为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暖或喜按,次症为气短懒言、纳后脘闷、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弱;经14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病程≥1年;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近1周内服用过治疗CAG相关药物;合并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心、脑、肾、肝等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严重精神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上消化道外科手术史;妊娠、哺乳期或备孕。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5~67岁,平均(46.12±6.86)岁;病程1~9年,平均(4.82±1.86)年。研究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9岁,平均(47.78±7.04)岁;病程1~10年,平均(5.10±2.0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健康指导,包括饮食清淡、忌烟禁酒、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等,接受四联疗法治疗10~14 d,餐后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2211,0.25 g),1 g/次,2次/d;餐后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上海桓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9,0.1 g),0.5 g/次,1次/d;餐前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100,40 mg),20 mg/次,2次/d;于餐前1 h及晚上睡觉前口服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15,150 mg),150 mg/次,4次/d,加入100 mL温水混合均匀后服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替普瑞酮胶囊[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50 mg],50 mg/次,3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通络和中汤治疗。组方:炒苍术、炒白术、海螵蛸(先煎)、炒麦芽、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 g,党参、茯苓、广藿香(后下)、浙贝母、莪术各10 g,陈皮、砂仁(后下)各6 g,三七、黄连、炙甘草各5 g。寐差者加炒酸枣仁10 g,夜交藤15 g;嗳气者加旋覆花9 g,煅赭石15 g;食不消者加炒麦芽10 g,炒鸡内金30 g;腹胀者加厚朴、炒枳壳各10 g;胃痛者加五灵脂、生蒲黄各6 g;便秘者炒白术改为生白术30 g,加郁李仁、麻子仁各10g;口干者加沙参3 g,麦冬10 g;反酸者加吴茱萸10 g。凉水浸泡30 min(除后下、先煎药),先后煎煮2次,煎煮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取汁400 mL,1剂/d,200 mL/次,早晚餐后30 min温服。
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胃脘胀满、隐痛等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症状显著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有效:症状有所好转,30%≤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将主症(胃脘痞满、胃部喜暖)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总分0~12分,次症(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大便稀溏)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总分0~9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评分。通过胃镜检查评估胃黏膜组织病理状况,包括异型增生、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3个方面,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6、9分,评分越低,胃黏膜病变越轻。(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离心半径8 cm,持续离心10 min,取血清,-70℃贮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泌素-17(G-17)水平,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将来实业、芬兰BIOHIT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胃部喜暖、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部喜暖、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异型增生、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胃黏膜病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异型增生、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胃黏膜病理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TNF-α、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G-1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CAG属于消化系统的难治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无法从根本上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导致病情迁延难愈,而中医可标本兼治、辨证论治[6]。
中医学认为,CAG病位在胃腑,与脾、肝密切相关,其病因以脾虚气滞为本,痰湿、瘀血、湿热为标,湿、热、痰等邪困扰脾胃,阻滞气机,脾胃、气阴两虚、升降失司,胃络失养所致,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者补之为原则,辅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清化湿热[7]。健脾通络和中汤中的炒苍术化痰和胃、祛风除湿、健脾燥湿;炒白术益气健脾;党参健脾和中、补虚通络;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广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海螵蛸制酸止痛;浙贝母清热润肺;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砂仁温脾止泻、化湿开胃;三七粉止血、散瘀、定痛;莪术行气活血、消积;丹参行气止痛、活血祛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黄连清热燥湿;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炙甘草可健脾、益气、缓急止疼。诸药合用共奏化瘀通络、健脾和胃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广藿香能刺激胃肠运动、分泌,解除胃肠痉挛,改善胃肠功能;炒白术中富含的多糖AMPK可促进E-钙黏蛋白分泌,加快胃肠黏膜损伤修复;黄连可保护胃黏膜、抗炎、抗溃疡;莪术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砂仁对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8]。TNF-α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其水平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G-17具有促进胃黏膜生长、调节胃酸分泌的作用,其水平可反映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程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评分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健脾通络和中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胃黏膜炎性损伤,延缓病情进展。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健脾通络和中汤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健脾通络和中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CAG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黏膜病理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许亚培,李博林,徐伟超,等.益胃化浊解毒方联合维酶素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疗效及对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6):4018-4022.
[2]袁成业,肖建国,陈林伟,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92-295.
[3]王瑞瑞,何晓瑾,金实,等.健脾润燥通络方加减治疗脾虚络阻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21,62(5):419-423.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209.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6]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603-607.
[7]留甜甜,宋亚刚,田硕,等.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4):777-781.
[8]朱景茹,洪银洁,黄婉仪,等.柴芍六君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因子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1,31(7):9-14.
[9]王春,陈丽康,陈梦梦,等.自拟调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MTL和SS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1):2707-271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