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03 10:41: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DVT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和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ESCA和HPLP-Ⅱ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下肢DVT患者自护能力和健康行为评分,降低负性情绪和疼痛程度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需求导向,分阶段健康教育,护理,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行为,自护能力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1],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慢性期可引发血栓后综合征,治疗难度大。多数老年患者缺乏疾病相关认知,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生命质量[2]。常规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健康宣教多以口头讲解为主,内容杂乱,教育形式较为枯燥,患者难以充分理解。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个体差异并结合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从而满足患者不同时期的认知需求,帮助其养成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3]。本文观察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在老年下肢D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DVT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下肢DVT诊断标准[4];介入溶栓术后发生;认知功能正常,能填写各类量表。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肝、肾、心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无法交流;不配合治疗。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000234)。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71~74岁,平均(72.63±1.12)岁;病程3~
32 d,平均(15.68±3.26)d;病变位置:左下肢22例,右下肢13例,双下肢5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71~76岁,平均(73.24±1.85)岁;病程3~30 d,平均(16.39±3.54)d;病变位置:左下肢25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向患者口头讲解下肢DVT的形成原因、常见症状、治疗方法等;采取抬高下肢30°、抗血栓袜、弹力袜等缓解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肢颜色、皮肤温度、疼痛部位等;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饮食注意低脂、低糖、低盐,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优质蛋白;出院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饮食、保暖、用药等情况,持续随访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1)组建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1名,负责护理培训、质控、协调与监督;主治医师1名,负责治疗、用药等方面的知识讲解;责任护士5名,负责护理措施落实、随访;由主治医师组织视频会议培训,所有组员均学习下肢DVT相关知识、沟通技巧、老年下肢DVT患者心理特点、教育内容与实施计划等,2次/周,30~40 min/次,共4次,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组。(2)构建护理方案。责任护士面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护理需求,通过文献回顾、咨询专家、小组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探讨阶段性护理计划,并构建护理提纲。(3)分阶段健康教育。①前意向阶段: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宣教手册、动画演示视频、PPT、图文、思维导图等,由责任护士负责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下肢DVT症状、并发症等护理内容,20 min/次,1次/d,讲解结束后,以“你问我答”小游戏方式评估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若患者回答流畅,则当天教育结束,若患者表示不理解或遗忘,则采用回授法再次重点讲解患者遗漏部分内容,直至患者完全掌握;建立下肢DVT微信交流群,每天将疾病护理相关知识,包括按摩方法、健康知识、注意事项等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由主治医师审核后发送至微信群,同时鼓励患者分享自己在网上或书籍中学到的DVT相关康复知识。②意向阶段:责任护士以温和的语言多与患者的交流,对于存在悲观、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患者,采用正念冥想法、支持疗法、转移注意力法帮助患者疏解情绪;正念冥想法,选择安静的地点,选取舒适的坐姿,保持脊背挺立,双肩下沉,眉心舒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觉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10~20 min/次,1次/d;支持疗法,热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的疑惑,同时指导家属鼓励、安慰患者;采用音乐疗法或读书、看电视、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列举以往恢复良好案例或邀请已康复患者作为榜样分享患病经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③行动阶段:指导家属监督并设置闹钟定点吃药、睡觉,每天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出院后责任护士通过微信交流群监督患者定时进行康复锻炼,并讲解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对于依从性较差患者,及时进行再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晨、晚间查房时,鼓励患者倾诉自身感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5],若VAS评分<3分,指导其进行听音乐、相声、观看娱乐综艺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若VAS评分≥3分,及时告知医师,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止痛药物;嘱患者饮食宜少盐、清淡且富含纤维素,保持大便通畅;当患者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时,应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白菜、菜花;嘱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指导稳定期患者及家属按摩患肢委中、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手法由轻到重,以感到酸胀为宜,10 min/次,1次/d;出院后建立微信群随访计划,每周由责任护士随访1次,了解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由主治医师每2周组织1次讨论活动,在微信群内提出问题,患者进行讨论,并对疑问或错误的理解进行纠正与解答,最后邀请1~2名恢复较好的患者,讲解个人遇到的问题、处理办法、心理活动历程、感受。
 
  两组均持续护理3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入院当天、护理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程度[6],总分为0~100分,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情绪,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情绪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程度[7],共20个条目,总分为0~100分,评分>53分为存在抑郁情绪,评分越高表明抑郁情绪越严重。(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入院当天、护理1周后采用VAS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和健康行为评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估自护能力[8],总分为0~172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护能力越强;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健康行为[9],总分为52~208分,评分越高表明健康行为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和健康行为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ESCA和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ESCA和HPLP-Ⅱ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下肢DVT与血流改变、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多数老年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负性情绪较重,会降低生命质量、自护能力[10]。
 
  常规护理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口头宣教,内容较多,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部分患者难以充分理解,导致效果欠佳[11]。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ESCA、HPLP-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通过组建护理管理小组,组员统一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及患者心理特点,可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及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了解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避免常规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的缺点,通过DVT宣教手册、动画演示视频、PPT等多种方式,结合微信交流群使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小游戏方式强化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12];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转移注意力及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其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通过邀请已康复患者分享自身抗病经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生命质量[13];通过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康复锻炼,能促进其建立健康行为,提高自护能力;同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应激反应,结合音乐疗法能提高疼痛阈值,从而减轻疼痛程度;通过按摩、健康锻炼可改善机体状态,提高舒适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下肢DVT患者自护能力和健康行为评分,降低负性情绪和疼痛程度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吴霜,楼文胜,顾建平,等.青年与中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危险因素对比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11):988-992.
 
  [2]张春燕.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5):84-86.
 
  [3]翟妙毅,王莹.基于循证护理理念的舒适护理结合以病人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舒适度、知信行及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7):142-144.
 
  [4]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6):531-540.
 
  [5]倪博然,赵进喜,黄为钧,等.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探究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新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88-292.
 
  [6]李玉芬,李彬彬.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785-786.
 
  [7]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8]张静,吕晓梦.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分阶段健康教育对乳腺切除患者健康行为、自护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3,31(3):188-191.
 
  [9]曹文君,郭颖,平卫伟,等.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3):286-289.
 
  [10]穆景颂,倪朝民,吴鸣,等.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液指标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9):784-787.
 
  [11]邹燕红,廖静,刘金玲,等.基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6):919-921.
 
  [12]赵红梅,杨秋菊,李红霞,等.护理专案联合常规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850-851.
 
  [13]丁晔,何晓红.多元化健康教育对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认知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3):343-34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5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