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在营养评定中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进行营养评定,研究组39例中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进行营养评定。根据营养评定结果,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蛋白质以及能量摄入效果较对照组更高,各项营养状况指标较对照组更高,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更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肠癌患者在营养评定中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大肠癌,营养评定,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应用效果,营养状态
大肠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以及缺乏运动等。在患者发病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或误诊[1]。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进展到中晚期,临床症状会逐渐加重,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将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而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将会加剧患者的机体损耗,影响其营养状态。这就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准确地评估,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调节患者的营养状态,才可以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2]。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耗时耗力、实施难度大的缺点。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大肠癌患者在营养评定中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进行营养评定,研究组39例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进行营养评定。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76岁,平均年龄(52.95±7.34)岁;体重41.8~60.2 kg,平均体重(52.38±5.41)kg。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53.56±7.51)岁;体重40.9~59.8 kg,平均体重(51.88±5.36)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经结肠镜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且影像学检查提示Ⅲ期;(2)均行结肠癌根治术;(3)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4)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交流;⑤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肠梗阻等饮食障碍疾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性疾病,(3)患者有肠内营养禁忌证,(4)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5)合并其他恶性肿瘤。
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在每组患者入组前,由相关的医护人员详细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流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方法
干预措施:化疗期间患者予常规营养指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多吃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饮食原则),并对化疗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在完成对患者的营养评定后,成立个体化营养支持小组,结合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及年龄,制定合适的食谱。同时,对患者开展营养宣教,对患者实施全程的营养宣教。最后,实施全程个体化的营养干预。
(1)对照组:采用常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3]进行营养评定。第一部分由患者完成。包括体质,症状和现在的饮食摄取,活动能力等项目。第二部分由医生和护士进行,包括营养、新陈代谢相关的疾病、身体检查等项目。分数越高,患者营养状态越差,PG-SGA≥4分为营养失调,<4分为营养良好。给病人实施健康宣教,了解患者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宗教信仰、社会情况,对大肠癌的食物和营养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知晓营养不良的原因、类型和营养状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营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食谱,在保证营养摄取和吸收量的同时,进行营养宣传教育和饮食调节。
(2)研究组:采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4]进行营养评定,量表评定内容包括:①近3个月内体重下降情况,0分:无体重下降;1分:体重下降1~3 kg;2分:不明确;3分:体重下降超过3 kg。②过去2周内,我的体重变化,0分:增加或无变化;3分:体重减轻。③在过去1个月里,进食情况与平时相比,0分:比以往多/没变化;4分:比以往少。④目前实际能量摄入与目标需求相比,0分:未减少或轻度减少;3分:≤50%目标需求持续超过1周或存在任意减少超过2周。⑤近2周来,我有以下问题影响我的进食,0分:吃饭没问题;0.5分:恶心/便秘/口干/一会儿就饱了/食品没味/食品气味不好/其他(如抑郁、经济、牙齿);1分:口腔溃疡/吞咽困难;1.5分:呕吐/腹泻/没有食欲,不想吃/疼痛。⑥在过去的1个月,我的活动,0分:正常,无限制;1分:不像往常,但还能起床进行轻微的活动;2分:多数时候不想起床活动,但卧床或坐倚时间不超过半天;3分:几乎干不了什么,一天大多数时候都卧床或坐在椅子上/几乎完全卧床,无法起床。⑦疾病负担,0分:不存在任何疾病;1分:体重下降1~3 kg;1分:存在癌症/AIDs/呼吸或心脏病恶病质/开放性伤口或肠瘘或压力性损伤/创伤;1分:>60岁。⑧目前的去脂肪组织指数,0分:正常;3分:过低。⑨踝水肿,0分:无凹陷;1分:轻微凹陷;2分:介于二者之间;3分:凹陷非常明显,不能回弹。⑩骶部水肿,0分:无凹陷;1分:轻微凹陷;2分:介于二者之间;3分:凹陷非常明显,不能回弹。11腹水,0分:无移动性浊音、无振水音、腹围无增大;1分:左右侧卧时有移动性浊音;2分:仰卧时有振水音;3分:患者感到腹胀明显,腹围增大。
其中,①、②、③、⑤、⑥项,由患者独立完成填写,其余选项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查体后进行填写。根据评分结果,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0~5分:营养状态良好;5~12分:轻度营养不良;12~18分:中度营养不良;18分以上:重度营养不良。针对营养状态良好者,可以保持目前的饮食方案不变;针对轻度营养不良者,需要优化其日常饮食中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鼓励其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鸡肉、豆类和乳制品;针对中度营养不良者,需要在改善其日常饮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营养状态的评估与监测。在必要情况下,需要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给予营养补充剂和补液;针对重度营养不良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确定患者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并根据患者的口味和偏好,制定符合其需求的饮食计划。同时,为患者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以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给予营养补充剂和补液,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1.3观察指标
1.3.1蛋白质以及能量摄入效果在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记录患者每天的蛋白质以及能量摄入量。
1.3.2各项营养状况指标在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检查全部患者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血清白蛋白(ALB)]水平。
1.3.3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在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查全部患者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C反应蛋白(CRP)]水平。
1.3.4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两组接受干预的过程中,记录其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肝损害、白细胞异常、放射性肠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蛋白质以及能量摄入效果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蛋白质以及能量摄入效果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理尚不明确,但与饮食习惯、遗传、大肠慢性炎症和结肠息肉有关。膳食环境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一个主要原因[5-7]。化学药物疗法是一种重要的结直肠癌治疗方法,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和破坏肿瘤细胞[4,8]。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引发患者出现多种药物副作用,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并影响预后[9]。所以,营养评定对于大肠癌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身高、BMI等指标,从而了解患者的营养需求和问题。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10]。同时,通过营养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减轻胃肠道不适,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率。随着治疗的进行,大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如体重下降、肌肉消耗等。通过定期进行营养评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营养问题,避免营养不良和并发症的发生[11]。
在营养评定中,传统的营养评定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测量,而忽略了患者自身对于营养问题的了解和体验。而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允许患者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营养需求和问题,更加重视患者的感受,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情况。同时,该量表综合考虑了多个方面的指标,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除了传统的身体指标如体重、身高和BMI等,该量表还包括了患者的食欲、口味变化、食物偏好、消化吸收能力等主观感受指标。这些指标的综合考虑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营养问题,为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且,量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切实保障营养评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能够对患者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对大肠癌患者在营养评定中应用改良的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这样就可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摄入营养物质。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正确提高患者的整体耐受性以及身体机能,能够有效避免其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钱源,许勤,陈莺,等.基于PG-SGA量表的全程个体化营养支持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3,9(4):34-39.
[2]罗艺.主观全面评定量表指导下的营养干预在大肠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23,32(4):298-301.
[3]F D OTTERY.Rethinking nutritional support of the cancer patient:the new field of nutritional oncology[J].Semin Oncol,1994,21(6):770-778.
[4]花红霞,许勤,陈丽,等.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改良及在胃癌患者中的验证[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39-45.
[5]唐如.主观全面评定量表指导下的营养干预对策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22,43(5):1433-1435.
[6]李继红.基于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评分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1,34(19):191-193.
[7]贺鲜娇,杨玲,覃美绿,等.以i-PARIHS为概念框架的营养干预在大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7):1-4.
[8]贺鲜娇,左红群,覃美绿,等.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大肠癌患者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效果的系统综述[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4):1-4.
[9]马芳.大肠癌患者营养状况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8):17-18.
[10]李竟长,蒋志雄,张志红,等.综合营养干预对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5):800-804.
[11]梁斐,蒋邯晖.采用自评与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营养干预在结肠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4):88-9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