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低分子肝素联合温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16 14:11: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温针灸及穴位贴敷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7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5例,分别采用LMWH皮下注射治疗与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及穴位贴敷,观察两组术后DVT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栓弹力图(IEG)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检测中试验组术后7 d时凝血指数、血块动力及血块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凝固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LMWH联合温针灸及穴位贴敷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温针灸,穴位贴敷,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在采取手术治疗后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与手术后血管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长期固定制动等因素有关,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热及运动后疼痛加重等,严重者可出现由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肺栓塞[1]。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预防DVT的形成主要通过改善抗凝治疗、提高血流动力学等措施来实现。不同于普通的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使用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小,并且抗凝效果维持较久,为《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所推荐,是目前广泛用于预防与治疗DVT的药物[2]。但有报道[3]称,应用LMWH作为常规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治疗效果仍有待改善,原因包括患者依从性差、通常无法自行正确操作等。温针灸及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外治法,避免了口服中药煎煮的繁琐与注射剂的不良药物反应,能够激发经络穴位功能、调理气血运转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在针对DVT的预防与治疗上有极大的应用前景[4]。鉴于此,本研究对2021年4月—2023年3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7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LMWH联合温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在DVT预防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3月上海沪东医院收治的7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8~94岁,平均年龄(67.31±7.7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4.14±2.68)kg/m2;平均白细胞计数(9.41±1.44)×109/L;合并原发性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5~96岁,平均年龄(68.84±7.67)岁;平均BMI(24.07±2.76)kg/m2;平均白细胞计数(9.38±1.53)×109/L;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例,糖尿病3例。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为下肢骨折,且入院前经诊断明确不存在DVT;(3)首次接受手术治疗;(4)Caprini评分≥3分;(5)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合并有其他脏器严重感染或病变,(3)合并有恶性肿瘤,(4)创伤部位严重导致无法评估DVT,(5)合并有风湿免疫性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LMWH治疗。抬高患者患肢于心脏水平以上,保证患者大便通畅。术后12 h皮下注射LMWH(国药准字H20056846,规格0.2 mL∶20 mg),1次/d,连续35 d。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选用足三里、阳陵泉、肾俞、环跳为主穴,采用一次性无菌针(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30 mm×13 mm)针刺穴位,得气后利用硬纸板剪开缺口嵌套于针下,将皮肤隔开以防烫伤,将艾条从上方点燃,套于针尾。留针30 min行温针灸。针灸后将制川乌、制草乌、红花、细辛、桃仁、生附子、桂枝按1∶1∶1∶1∶1∶6∶6加黄酒加热混匀制成药饼,利用保鲜膜贴敷至针灸穴位处4 h,1次/d,连续5 d治疗后休息2 d,持续35 d。
 
  1.3观察指标
 
  1.3.1彩超检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PHILIPS EPIQ 7)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内下肢DVT发生状况。
 
  1.3.2血栓弹力图(TEG)于术前1 d及治疗35 d后采集患者空腹晨起静脉血,利用TEG检测记录患者凝血指数、血液凝固时间、凝血反应时间、血块动力及血块强度。将凝血指数作为主要评价项目,>3则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3.3血液样本检查于术前1 d及治疗35 d采集患者空腹晨起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二聚体(D-D)水平,血常规检查记录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及红细胞压积(HCT)。
 
  1.3.4不良事件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2个月内可能出现的包括皮肤刺激、感染、过敏反应、神经损伤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相关不良事件。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
 
  在术后35 d内仅对照组出现1例下肢DVT,发生率(2.86%)高于试验组(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TEG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各项指标在术前1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时凝血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凝血指数、血块动力及血块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凝固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比较
 
  术前1 d两组RBC、HB及HCT、D-D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d时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两组中,试验组仅出现1例皮肤瘙痒症状,对照组未出现任何形式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后,由于长期制动、手术应激、麻醉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术后易并发下肢DVT,其发生率最高可达58%[5]。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对于DVT并未有明确的名称与之对应,一般将其归于“脉痹”“股肿”等范畴,认为其往往因久病年老、血瘀不畅、壅遏脉道使得血气运行缓慢阻滞所致[6]。针对DVT的防治,现代医学要求“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这与中医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谋而合。采用肝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是目前针对下肢DVT预防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近年来,我国中医通过临床辨证施方,于古法上不断创新精进,针对血栓类疾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预防及治疗手段的案例不胜枚举,拓宽了DVT的诊疗思路[7]。
 
  杨王李等[8]对90例下肢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性研究,有13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下肢DVT,曾明等[9]观察了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现有41例患者出现下肢DVT。以上研究证据表明,无论骨折创伤或因骨折行手术治疗,骨折均有较大的下肢DVT发生风险。而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DVT预防效果,表明在本试验中两种方法均可有效防止术后DVT的发生,但两种方法对于DVT的预防效果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故进一步研究了患者的血栓相关风险指标。
 
  有研究表明,DVT发生风险诊断价值较高的指标依次为TEG中的凝血指数、血块强度、血块动力及D-D水平。D-D因其诊断DVT特异度不高,常用于排除DVT,但有研究[10]认为,其动态监测对于DVT仍有早期诊断价值。而本研究中TEG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凝血指数、血块动力及血块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凝固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术后7 d时试验组的D-D及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的DVT发生风险更低。中医典籍认为,足三里穴有胫前动静脉通过,刺激其可起到补益气血,调气化瘀之效;阳陵泉穴主疏通胆经,具缓解肝胆湿热及软筋活络之效。而由于其位于腓骨头前下方,直接作用于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及其相应血管,刺激其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刺激和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速度,减少淤血和凝结的风险;肾俞主补肾强腰利水、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刺激其间接对水、电解质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及血容量的调节产生积极影响;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具有缓解疼痛、祛风湿、活经通络之效;此外,还有研究[11]表明,可通过刺激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影响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改善下肢的微循环和神经肌肉的功能;而所谓“捣叶以灸百病”,艾灸以艾叶纯阳之性,在我国自古以来便用于通利脉道、温运气血、防治瘀血之患。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在针刺刺激穴位的基础上借助艾灸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紊乱、平衡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分泌等以发挥活血化瘀,预防血栓的功效。试验组以上四穴为主穴,行温针灸治疗,改善了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了DVT发生的风险。孙晓蓓[12]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在所选主穴基础上加用了三阴交及委中进行温针灸治疗,对患者起到了较好DVT预防效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试验组选用桃仁、红花等制作药饼进行穴位贴敷,乃参照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为基础调制。红花活血、桃仁祛瘀,桂枝附子伍用温经除痹,促进患者下肢体气血运转。高曦等[13]对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采用桃红四物汤配合手术进行治疗,发现其可降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少DVT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LMWH联合温针灸及穴位贴敷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但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且所有患者均选取自本医院,易产生伯克森偏倚,还需招募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开展多中心试验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佳璐,冯辉,唐晓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189-194.
 
  [2]王乔宇,武明芬,柳鑫,等.2021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抗凝药物的选用与药学监护指南[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21):2999-3016.
 
  [3]TRAN A,FERNANDO S M,CARRIER M,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trauma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nals of Surgery,2022,275(1):19-28.
 
  [4]张军,张玥,刘效敏,等.针灸疗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2,28(6):920-924.
 
  [5]KOBAYASHI T,AKIYAMA T,MAWATARI M.Predictors of pre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hip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cience,2023,28(1):222-232.
 
  [6]于洋,王景,张海丽.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2):137-140.
 
  [7]回雪颖,郭伟光,滕林,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5):66-69.
 
  [8]杨王李,张华.下肢关节内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及其临床诊断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990-992.
 
  [9]曾明,周建国,张彬,等.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及血清HDL、PAF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的预测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9):1278-1281,1286.
 
  [10]RINALDI I,HAMONANGAN R,AZIZI M S,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 and D-dimer as biological marker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unilateral limb edema[J].Journal of Blood Medicine,2021,21:313-325.
 
  [11]柳钶,姜劲峰,卢圣锋.针灸调节自主神经研究的效应特点及其途径分析[J].针刺研究,2021,46(4):335-341.
 
  [12]孙晓蓓.温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临床对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3]高曦,黄朱宋,蓝锦福.桃红四物汤配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1):83-8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8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