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31 16:33: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针对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是否出血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23)和非出血转化组(n=74)。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CT诊断效能、影像学表现及脑梗死出血转化性危险因素。结果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敏感度为86.96%、特异度为86.49%、准确度为86.60%,阳性预测值为66.67%,阴性预测值为95.52%。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在性别、BMI、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史、吸烟构成比方面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方面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患者、NIHSS评分≥21分及梗死面积≥40mm2可使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升高。结论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断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提供指导,年龄、NIHSS及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多层螺旋CT,诊断效能,危险因素
 
  0引言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为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的脑内出血现象,引发原因包括降纤、抗凝、溶栓及自发性出血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面临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故而提高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水平并明确脑梗死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能在早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降低出血转化风险和死亡风险[1]。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而颅脑CT具有分辨率高、运动伪影少、扫描速度快、禁忌少等特点,为临床进行脑部疾病诊断的常用手段[2]。本研究选取97例脑梗死患者,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相关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血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23)和非出血转化组(n=7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急性脑梗死相关标准且颅脑CT检出脑梗死病灶;②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②伴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③有出血倾向者;④合并重度代谢紊乱者。
 
  1.2方法
 
  应用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实施颅脑多层螺旋CT扫描,通常在发病后1~2d实施头颅CT平扫与增强检查,并在完成CT增强扫描后1周实施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是否出现造影剂外漏现象。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厚为5mm;扫描间隔为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实施轴位序列扫描。
 
  1.3观察指标
 
  (1)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效能。
 
  (2)对比脑梗死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缺血再灌注时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史、吸烟构成比、NIHSS评分、梗死面积。
 
  (3)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正态分布资料以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效能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敏感度为86.96%、特异度为86.49%、准确度为86.60%,阳性预测值为66.67%,阴性预测值为95.52%。
 
  2.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脑梗死出血组与非出血转化患者在性别、BMI、缺血再灌注时间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史、吸烟构成比方面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方面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3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60岁患者、NIHSS评分≥21分及梗死面积≥40mm2可导致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显著升高。见表2。

\
  
  3讨论
 
  作为缺血性脑梗死常见的自然演变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以无症状者居多,急性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4]。
 
  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敏感度为86.96%、诊断特异度为86.49%、诊断准确度为86.60%,阳性预测值为66.67%,阴性预测值为95.52%。多层螺旋CT为临床诊断脑梗死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常用手段,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检出高密度出血灶即可确诊,能够为临床诊断患者病情及制定病情控制方案提供重要参考[5-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越大,患者血管弹性越差,缺血再灌注损伤会越严重,促使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显著升高。NIHSS评分为临床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与水肿程度以及梗死面积等存在重要关联,能够对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等提供指导。脑梗死面积越大则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风险越高。脑细动脉病变可诱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时周围组织毛细血管重度受压,待水肿消退后,再灌注血流损伤血管容易诱发继发性出血[7]。
 
  综上所述,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需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在疾病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秦霜,戴才文,王根强,等.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D-D、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3,21(6):24-27.
 
  [2]钟健,张帆,张茂,等.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DSA平板头部CT对脑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作用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12):824-830.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包婉秋,彭霞,张春霞,等.非增强CT纹理特征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2,20(2):122-127.
 
  [5]盛良驹,赵天,高传美,等.头颅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预测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2):256-260.
 
  [6]刘克勤,蒋琳,陈天文,等.双源双能CT在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鉴别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20,22(12):1815-1817.
 
  [7]邓传颂,杜巧玲.头颅CTA联合CTP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5):63-6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5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