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益胃化裁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该院收治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胃化裁方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动力学指标(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排空时间)水平、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胃化裁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指标水平,改善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关键词】益胃化裁方,慢性胃炎,胃动力学,中医证候积分,炎性指标,不良反应
慢性胃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贫血、消瘦,威胁生命安全[1-2]。目前西医常采用药物治疗,其中四联疗法虽可缓解患者症状,但疗效未达预期。中医学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致脾胃虚弱,胃病日久、郁热伤阴而发病,应以补益脾胃为治则[3]。益胃化裁方具有养阴益胃的功效[4]。本文观察益胃化裁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西医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5];经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确诊;中医符合胃阴不足证诊断标准[6],主症为胃中嘈杂、饥不知食、恶心嗳气,次症为口干少津、食少干呕、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既往未服用胃炎治疗药物;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合并胃息肉、胃溃疡等其他胃部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免疫功能异常;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精神异常。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6~58岁,平均(47.44±2.22)岁;病程2~12年,平均(7.43±1.64)年。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5~59岁,平均(47.32±2.45)岁;病程2~13年,平均(7.51±1.7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763,10 mg),20 m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胶囊(重庆麦克福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37034,0.5 g),1.0 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片(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044,0.25 g),0.5 g/次,2次/d;口服枸橼酸铋钾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20098,120 mg),600 mg/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胃化裁方治疗。组方:白芍24 g,白及、谷芽各20g,党参、蒲公英、丹参、海螵蛸各15 g,枳实、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浙贝母、姜半夏、陈皮各10 g,炙甘草、三七粉、黄连各6 g,大枣5枚,生姜3片。加水煎至200 mL,1剂/d,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95%;显效:70%≤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95%;有效:30%≤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将主症(胃中嘈杂、饥不知食、恶心嗳气)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将次症(口干少津、食少干呕、大便干燥)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1、2、3分,主症总分0~18分,次症总分0~9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水平。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采用钡餐法检测胃排空时间。(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主症、次症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水平和胃排空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胃排空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IL-2、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上腹不适、饱胀、嗳气等症状[8-9]。西医常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但慢性胃炎病程较长,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效果不佳。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饮食所伤、胃失和降有关,临床治疗原则应为补益脾胃[10-11]。益胃化裁方出自《温病条辨》,方中的枳实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柴胡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川楝子可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生姜可温中止痛、杀菌解毒;大枣可补益脾胃、益气生津;延胡索可镇痛活血;浙贝母可解毒散结、清热化痰;姜半夏可温中化痰、降逆止呕;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白芍可和胃止痛;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三七粉可散瘀止痛;黄连可清热除湿、泻火解毒;党参可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蒲公英可清热解毒;丹参可活血祛瘀、清热除烦;海螵蛸可健脾和胃;白及可补肺止咳;谷芽可消食和中、健脾开胃[12]。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生津、补益脾胃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主症、次症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常规西药奥美拉唑可抑制质子泵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枸橼酸铋钾可修复受损的胃黏膜;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可清除幽门螺杆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益胃化裁方不仅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还可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强胃黏膜屏障。因此,益胃化裁方联合常规西药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13-14]。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益胃化裁方中的党参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再生,减轻胃黏膜损伤;枳实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物质,可促进消化,改善胃肠功能,因此可改善胃动力学指标水平[1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益胃化裁方中的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抗炎;炙甘草中的甘草酸可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可降低炎性指标水平。本研究结果又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益胃化裁方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益胃化裁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指标水平,改善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贤,刘京,郝杰,等.升阳益胃汤联合子午流注择时耳穴贴压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蛋白酶原、炎性指标、miR-26a及miR-32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248-251.
[2]鲍小凤,魏睦新.“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21,53(9):47-50.
[3]房涛,王歌文,赵佳华.益胃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对HP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HP清除率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11):1598-1601.
[4]敦泽,刘艳莉,张伊萌,等.清中益胃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20,37(6):666-670.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国消化杂志,2017,37(11):721-738.
[6]李军祥,陈誩,吕宾,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8]许亚培,李博林,徐伟超,等.益胃化浊解毒方联合维酶素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疗效及对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6):4018-4022.
[9]陈丽,信建军,陈鹏.益胃汤合麦门冬汤对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7):2157-2161.
[10]易超,刘海军,杨双.清幽益胃汤联合改良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11):1223-1228.
[11]刘伟锋,黄菊芳,蒋玉萍.健脾益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1,43(7):815-818.
[12]柯红,柯昌武.自拟益胃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胃炎疗效及对中医症候评分、胃肠激素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2,40(1):100-102.
[13]忻加海,李冬.逆萎益胃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8):121-124.
[14]彭书玲.益胃化裁方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及安全性[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12):995-996.
[15]刘相超.益胃化裁方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1):13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