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牙种植手术局部麻醉时口腔黏膜不同位置麻醉注射位点以及个体因素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择2023年9月—2024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种植手术的300例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分段、吸烟、饮酒情况,并根据患者缺牙位置分别统计540个麻醉位点的疼痛值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麻醉注射位点以及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结果牙种植手术中,不同局部麻醉注射位点患者的疼痛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分段的患者NRS评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的NRS评分1.5(1,2)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89,P<0.05),吸烟者疼痛NRS评分1(1,2)分低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9,P<0.05),饮酒与否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口腔黏膜麻醉注射位点、性别、年龄、吸烟因素是影响患者疼痛度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种植手术中口腔黏膜不同位点局部麻醉时疼痛感受存在差异,其中下颌后牙区舌侧黏膜和上颌后牙区腭侧黏膜疼痛评分相对更高,同时性别、年龄、吸烟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局麻时的疼痛感受。
[关键词]牙种植术,口腔局部麻醉,无痛麻醉,数字评定量表
口腔局部麻醉可以说是口腔科最常见的操作之一,而害怕疼痛是患者在口腔科就诊前或治疗中常见的恐惧心理[1-2],因此,为患者提供无痛的体验是顺利完成临床操作的前提,是口腔舒适化治疗的重要内容。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自评量表评估法被认为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3-4],尤其是0~10的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5]在临床应用广泛。牙科手术中进行了相对无痛的注射,但缺乏客观的疼痛感受评估,往往会低估患者的疼痛[6]。因此,本研究非随机选择2023年9月—2024年1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种植手术的300例患者,评估不同麻醉注射位点患者疼痛感受,以及与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关系,旨在为进行无痛化口腔种植提供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非随机选取就诊于本院行种植手术的300例患者。为保证牙槽嵴顶疼痛感受的准确性,牙槽嵴顶局部麻醉第一针为嵴顶进针,且仅记录嵴顶评分,因此共纳入300例患者(540个麻醉位点)。本研究已通过广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2024008号),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疼痛感觉正常,能独立表达自己感受;符合种植手术适应证;近期没有服用镇静及抑制类药物。
排除标准:对阿替卡因过敏者;一年内出现过颌面部神经性疼痛者。
1.3方法
种植手术局部麻醉前告知患者实验目的,询问患者年龄、吸烟、饮酒情况。采用金属卡局式注射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批准文号H20110264,规格:1.7 mL)以及30 G,21 mm口腔麻醉注射针头进行手推注法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前常规铺巾,碘附消毒。
在相同麻醉位点统一注射进针位置、注射速度和注射量。上下颌颊侧均为牙槽黏膜转折处,上颌腭侧为远离龈缘10 mm处,舌侧为口底黏膜转折处,牙槽嵴顶注射点为嵴顶中心位置。进针注射时均适当拉开黏膜,保持一定的张力,垂直于黏膜进针。注射速度≤1 mL/min,匀速注射0.3 mL。除牙槽嵴顶组外,均先行唇(颊)侧,再行舌(腭)侧局部麻醉,分别记录两侧NRS评分,最后行牙槽嵴顶麻醉,不记录NRS评分。牙槽嵴顶组局部麻醉第一针为嵴顶进针,且仅记录嵴顶评分,再常规行唇(颊)侧和舌(腭)侧麻醉。
1.4观察指标
每一位点第1针注射完成后,患者口头进行NRS评分,分值0~10分,包括无痛(0)、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和重度疼痛(7~10分),随着疼痛感的增加评分逐渐增大。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NRS评分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疼痛度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麻醉位点注射疼痛NRS评分比较
各麻醉位点与上颌后牙区腭侧,下颌后牙区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下颌后舌侧区疼痛NRS评分最高,上颌后牙腭侧区次之,见表1。
2.2牙种植患者疼痛度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间,男性NRS评分要低于女性,41~60岁组与>60岁组均低于18~40岁组,吸烟者麻醉疼痛NRS评分低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酒与否患者对麻醉注射疼痛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牙种植患者疼痛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口腔黏膜麻醉注射位点、性别、年龄、吸烟因素是影响患者疼痛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3讨论
面对口腔种植患者激增趋势,努力提供舒适化治疗是每一个口腔科医生面对的挑战。在牙种植手术中,局部麻醉的注射位点通常选择在手术区域的黏膜下。这些位点包括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黏膜下或骨膜上。正确的注射位点选择可以确保麻醉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此外,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这会影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受。基于此,本研究探究牙种植手术局部麻醉时,口腔黏膜不同位置麻醉注射位点以及个体因素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局部麻醉注射位点患者的疼痛感觉不同,不同年龄分段的患者疼痛感不同,女性的NRS评分1.5(1,2)分高于男性(1,2)分(P均<0.05),与胡晓琳等[7]研究结果“女性NRS评分2(0.5,3)分高于男性1(0,4)分(P<0.05)”相似;此外,吸烟者疼痛NRS评分低于不吸烟者(P<0.05),饮酒与否与疼痛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口腔黏膜麻醉注射位点、性别、年龄、吸烟因素是影响患者疼痛度的独立因素(P均<0.05)。分析其原因:在口腔种植手术行局部浸润麻醉时,患者的疼痛感觉相对较低,属于轻度疼痛级别。但对于不同局部麻醉位点为何患者疼痛感觉不同,相较于皮肤和其他黏膜,口腔黏膜有一定的特殊性。口腔黏膜的感觉神经分布来源于三叉神经,上颌前牙区唇侧黏膜主要分布上牙槽前神经,后牙区颊侧由上牙槽中、后神经支配[8]。下颌舌侧的牙龈、口底分布舌神经,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之间的唇侧黏膜分布颏神经,而磨牙区颊侧主要由颊神经支配。下颌后牙区舌侧的疼痛评分较高,可能与舌神经分布表浅,有一定的变异性,加之下颌舌侧黏膜相对缺乏食物的机械和温度刺激,敏感度高有关[9]。此外,各类形式的烟草使用都会影响口腔黏膜,导致口腔黏膜性质的改变以及敏感度的降低可能是吸烟患者麻醉疼痛低于不吸烟者的原因[10]。口腔黏膜存在增龄性变化,如上皮层的厚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薄,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细胞成分也会减少,可出现胶原变性断裂,弹性纤维减少等现象,口腔黏膜的这些增龄性变化或许也影响了麻醉注射的疼痛感受[11]。这也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老年人的疼痛管理,虽然疼痛感更低,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当使用含肾上腺素的麻醉药时,要密切监控老年人血压脉搏的变化[12]。
综上所述,种植手术中口腔黏膜不同位点局部麻醉时疼痛感受存在差异,下颌后牙区舌侧黏膜和上颌后牙区腭侧黏膜疼痛感相对较高,同时性别、年龄、吸烟因素也会影响局麻的疼痛感受。
本研究存在局限之处:受限于样本量及研究范围、时间,本次仅分析牙种植手术局部麻醉黏膜注射位点、个体因素对患者疼痛度的影响,未纳入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存在不足,下一步开展多中心研究、纳入更多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本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兴,刘洪臣.人工种植牙手术的麻醉技术[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6,17(3):175-179.
[2]刘洪臣,王燕一,吴霞,等.人工种植牙种植位点麻醉术及其临床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22,23(5):327-330.
[3]莫桂英,张小红,徐岚,等.牙列缺损种植修复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1):466-470.
[4]万丽,赵晴,陈军,等.疼痛评估量表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0,16(3):177-187.
[5]刘洪臣.种植位点麻醉-牙槽嵴顶麻醉[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4,12(6):360.
[6]徐思文,罗小兵,张晶晶,等.利用种植牙特征进行个体识别一例[J].刑事技术,2023,48(4):432-435.
[7]胡晓琳,陈艳.种植牙围手术期疼痛评估及缓解的影响因素[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8):2124-2129.
[8]赵吉宏.口腔局部麻醉新概念[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1,48(4):373-379.
[9]刘倩,彭玲燕.《牙种植外科并发症》——病因、预防和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33(3):311.
[10]陈佳琪,赵朝庭,冉雄文,等.穴位麻醉在种植义齿二期手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0):1760-1763.
[11]陈双双,唐晓琳.舒适化牙周基础治疗的研究进展[J/CD].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20,14(1):59-62.
[12]李国梅.STA麻醉系统在牙周炎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9,33(9):1635-163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