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反流胃食管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反流胃食管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其中,参照组给予单服雷贝拉唑治疗,联合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施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与单用雷贝拉唑药物相比较,能更有效提高反流胃食管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雷贝拉唑,马来酸曲美布汀,反流胃食管病,临床疗效
0引言
反流胃食管病为消化科常见病症,是指胃十二指肠中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后所致的胃灼痛、胃灼热及反酸症状,对食管、咽喉及气道周围组织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随病情进展会引发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等多种病症[1]。临床针对该症多以抗反流及抑酸治疗为主,雷贝拉唑作为最新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稳定阻断和抑制胃酸分泌的优势[2]。然而临床显示,该症病情程度与食管酸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反流物的毒性与食管黏膜抵抗能力均会影响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因此单一性抑酸药物疗效欠佳[3]。马来酸曲美布汀为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调节剂,对胃肠动力、消化道运动的兴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有效促进胃排空能力,提升胃酸清除效果,缩短食管酸暴露时间[4]。为此,本研究将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应用于反流胃食管病治疗中,并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本院反流胃食管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参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为19~55岁,平均(35.28±4.15)岁;病程为9~15周,平均(12.25±2.51)周;婚姻状况:已婚36例,未婚7例。联合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为19~55岁,平均(36.35±4.17)岁;病程为9~15周,平均(12.41±2.38)周;婚姻状况:已婚33例,未婚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开展,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诊断标准[5],且经影像学、胃镜确诊;③认知与沟通能力正常;④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肠道恶性肿瘤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3个月内无药物滥用史;④中途退出或拒绝配合者。
1.2方法
为保障干预同质性,两组患者均提供一般护理,包括入院通过口头形式普及疾病知识,告知患病原因、危害、疾病发展及治疗方式、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一对一交流掌握患者治疗期间心理状态,了解其心理波动的原因和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干预;居家治疗期间通过电话随访掌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普及居家常识与注意事项,提供生活方式指导和饮食管理等,并告知入院复查时间,以保障居家康复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1.2.1参照组
采用单服雷贝拉唑肠溶片[6](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83),20mg/次,1次/d;于睡前30min口服。连用2周为1疗程,共服用4疗程。
1.2.2联合组
采用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雷贝拉唑治疗同参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13),规格:0.1g×24s,用量:0.2g/次,3次/d,于餐前30min服用,连用2周为1疗程,共服用4疗程[7]。
1.2.3注意事项
①禁与其他抑酸或促胃肠动力药联用;②戒烟禁酒;③忌浓茶、咖啡、辛辣、高脂食物;④定期复诊: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治疗后1周进行内镜复诊。复诊时两组操作的医生均为同一名,以保障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1周通过胃镜检查,采用洛杉矶分级法[8]进行疗效评定。正常:食管黏膜无任何破损;1级:≥1个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2级:≥1个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无融合性病变;3级:黏膜破损出现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3/4;4级:黏膜破损互相融合,范围>食管周径的3/4。疗效分级:无效:无改变或加重;有效:黏膜病变降低≤2级;显效:黏膜病变降低>2级或直接为正常。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100%。
安全性评定: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患者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越低表明本研究干预安全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最小理论频数小于1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施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施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能有效提高反流胃食管病治疗效果
反流胃食管病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自身防御机制的减弱及食管酸清除能力的异常下降为根本因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弱、化学物质刺激、免疫性因素为间接诱导因素[9-11]。反流液中的胃酸和胆汁酸均会对食管黏膜造成侵蚀作用,因此消除食管炎症、促进黏膜功能愈合并减少并发症风险为临床治疗主要目标[12]。雷贝拉唑肠溶片为质子泵抑制剂,解离常数较高,适应性强且疗效稳定,其原理为通过降低壁细胞中酶活性,利用非酶代谢途径对基础胃酸及刺激环境中的胃酸分泌进行同步、有效地抑制,进而提升胃内pH值,改善胃内微环境[13]。且研究发现[14],雷贝拉唑肠溶片对S-美芬妥英4c羟化酶参与的有氧代谢依赖性低,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小,能保障抑酸过程和效果的稳定性。吴勤英[15]研究中也指出,雷贝拉唑能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症状,且与曲美布汀联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采用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反流胃食管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6(83.72%),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总有效率为42(97.67%),表明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与既往学者具有较高一致性。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为:雷贝拉唑肠溶片主要作用为抑酸,而马来酸曲美布汀为胃肠功能双向调节剂,其能有效抑制胃肠亢进肌群异常运动,还能促进动力不足的肌群运动[16]。此外马来酸曲美布汀还能对胃动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肠肽分泌进行调节,诱发消化道系统良性、推进性的运动,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排空,最终加快胃酸清除效果,缩短食管酸暴露时间,进一步改善反流症状,提高食管炎症的愈合进程。该结论与张楠[17]学者研究中所得结论一致,均表明马来酸曲美布汀能有效改善患者消化功能,调节胃肠道。故,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更佳。
3.2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能降低反流胃食管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作为药物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可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满意度起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采用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1.63%),高于既往研究[18]结果。分析原因为:雷贝拉唑肠溶片属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降低胃酸消化作用,随服药时间的延长对消化道也会产生一定刺激,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19]。据调查[20],雷贝拉唑肠溶片使用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约0.1%~5.0%,大部分症状可于停药后自行消失,但其对于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将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本研究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表明联合组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反应更低,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为: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功效能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在个体胃肠运动降低后,通过作用于其中枢神经系统,激活μ受体,抑制肾上腺素的释放,促进胃肠运动,当个体胃肠运动过于兴奋时,则激活κ受体,使胆碱能神经得到控制,进而阻碍或减弱胃肠运动。同时可使胃进行规律性、节律性的收缩,诱发生理性的消化道推进运动,并对食管运动、消化道平滑肌也具有直接调节作用,进而能有效防止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周琪[21]学者曾将马来酸曲美布汀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引起的食欲不振、嗳气、腹泻、便秘等症状中,也取得显著成效,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4结论
反流胃食管病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病后将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将雷贝拉唑与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应用于反流胃食管病治疗中,不仅能提升胃酸分泌抑制效果,延缓或阻碍食管反流对其他组织的损伤,还能调节胃肠功能,达到药物协同作用,且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进行研究和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未来需加大样本量进行远期效果研究。同时在临床治疗期间在药物疗法基础上,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调动患者各项行为决策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健康信念,主动采纳健康相关行为,促进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梦婷,李治建,斯拉甫·艾白.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5):13-16.
[2]李常军.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8):1118-1120.
[3]樊拖迎,冯青青,李春安,等.雷贝拉唑联合逍遥丸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8,39(3):138-140.
[4]郭超花,何晴,邢媛媛.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2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2,29(8):51-53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3):221-226,232.
[6]吴智,周斌,樊小勇.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3):144-145.
[7]靳会燕.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西兰司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5):98-100
[8]王晓,王德媛,曹志群.反流性食管炎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研究[J].山西中医,2015,31(6):19-21.
[9]郭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运动功能及反流特征的临床研究[J].智慧健康,2020,6(27):30-31,35.
[10]李玉芳,乔大伟,肖云,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及其诊治[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3):490-492.
[11]胡志伟,田书瑞,吴继敏,等.胃食管反流病的普通胃镜学特点:4 0 8 6例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43(1):38-44.
[12]陆瑶,金星,李栋栋,等.关于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治疗研究现况[J].新疆中医药,2022,40(1):114-117.
[13]刘九如,廖文军.雷贝拉唑与雷尼替丁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应用中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33):59-61.
[14]王莺樱.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5):171,174.
[15]吴勤英.雷贝拉唑联合曲美布汀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效果及对MOT和GAS水平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7):418-424.
[16]杨洪涛.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3):103-105.
[17]张楠.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舒肝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2):61-62.
[18]张高亮.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四联活菌治疗中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6):64-66.
[19]李云法,江秀芬.质子泵抑制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食品,2021(4):72-73.
[20]李雅,李亚萍.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4):462-463.
[21]周琪,姜政.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激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9):61-6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