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干预应用在肺炎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采取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指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水平(FVC、PEF、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区环境、健康教育、责任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患者获得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干预可加快病情恢复,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其肺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水平,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关键词:小儿肺炎,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护理质量
0引言
小儿肺炎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由霉菌、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所致,表现为季节性。鉴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且存在呼吸系统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因此小儿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肺炎早期无明显症状,如未在第一时间治疗,会因病情发展,出现败血症、肺气肿等症状,威胁小儿生命安全。小儿肺炎常选取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常规治疗,且有一定优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将合理护理措施与诊疗相结合至关重要。传统护理方法主要关注对患儿病情的观察,而对患儿心理状态的关注不足,从而影响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效果。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医护人员与家属充分合作,共同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本研究旨在分析肺炎患儿采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干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7岁,平均(4.12±0.35)岁;病程为1~6d,平均(3.15±0.32)d。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为2~8岁,平均(4.23±0.38)岁;病程为1~7d,平均(3.24±0.2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疾病诊断者;②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免疫缺陷疾病、恶性肿瘤者;②伴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③伴有肝肾心脏器功能异常者;④伴有其他肺部疾病者[1]。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在患儿住院之后,将其安置到一个独立的隔离房间里,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消毒,并且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饮食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并对患儿的呼吸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护理。在给予患儿合理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吸气流量、浓度、时间等,在进行静脉注射的过程中,要做到无菌,要控制输液的速率和用量,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止咳干预。
观察组采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其重点是:①为肺炎患儿提供家庭指导,为其构建协同干预意识,向患儿及家属普及肺炎疾病治疗流程、护理关键内容及并发症等,对家属存在的想法予以耐心倾听,对于其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答,并主动地和家人进行协作,护士要协助患儿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创造一种让患儿感觉温暖的、融洽的气氛;要注意保持房间的通风,做好降温保暖的措施,嘱咐家人不要在房间里抽烟。②设立幼儿游戏区,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让家人们主动参加,让孩子们和主动他们进行交流。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做一些简单的推拿和叩背操作,帮助患儿的家人对患儿翻身,并让家长学会如何照顾患儿,还需要让家长积极参与患儿的面部、手部、口腔等部位护理工作,要学会合理的护理方法,让床单被褥保持干燥整洁,并及时进行清洁。③护理人员要和患儿的家长紧密沟通,时刻注意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时刻注意患儿的心情和疾病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正确地对待患儿家属肺炎的误解,并帮助他们把所有的护理常识进行全面掌握,并对各家庭成员进行耐心地回答。④鼓励家属积极与患儿沟通,并参与面对面交流活动,家属之间交流可促使协同护理开展。及时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与患儿进行小游戏,缓解患儿对治疗环境与医护人员的恐惧,转移患儿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与护理工作。⑤饮食护理,及时向患儿家属告知正确的饮食方式,指导患儿食用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流食为宜,少食多餐,禁止辛辣、油炸食物的摄入刺激胃肠道,在对患儿喂食时保持耐心,避免发生呛咳。⑥呼吸功能护理,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为患儿提供舒适、温馨的疾病治疗环境,减少患儿的氧气消耗,对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对病情较为严重患儿实施吸痰,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引导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2]。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哭闹,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即为完全依从;患儿偶尔出现哭闹但经护理人员安抚后好转,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即为部分依从;与上述判断标准不符即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100%。②评估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咳嗽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③评估两组肺功能指标:使用肺功能仪对患者实施肺功能检查,检查指标包含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④评估两组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问卷详细评估护理质量,问卷内容为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区环境、健康教育、责任心等内容,每项对应4级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5.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示,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水平(FVC、PEF、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区环境、健康教育、责任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肺炎疾病可发生在任何时期,由于春季和冬季寒冷,气候突变等原因,儿童呼吸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上他们本身的免疫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发生肺炎;咳嗽、肺部湿啰音、呼吸短促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会引起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还会引起胃肠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发生心衰,危及病人的生命。儿童肺炎的预后与疗效有密切的联系,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整体护理效果。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开展可缓解患儿病情发展,加快患儿病情康复[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充分转移其注意力,设置儿童玩乐娱乐专区加强对患儿亲和力,减少对疾病的恐惧,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体现上述方案在肺炎患儿中的优越性。观察组患儿临床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为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主要应用在特殊群体中,因小儿群体具有特殊性,医护与家属之间做好紧密配合,对患儿护理效果予以改善。为患儿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照护服务,控制支气管肺炎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进而缩短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为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主要以家庭作为中心,向患儿和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和协同干预的重要意义,家属积极配合可使患儿感到亲切,患儿积极配合可改善其肺功能状态。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可改善患儿肺功能指标,让患儿家人主动参加到护理工作中来,熟悉整个治疗的流程,提高患儿的亲切感和熟悉感,确保护理工作的协调性得到提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对支气管肺炎疾病进行有效控制。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科学、先进的护理方式,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主动性,同时也能满足患儿的需要,提高患儿的幸福感,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仔细评估,了解患儿自身病情,使其得到更好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生、护士、家人互相协作,有助于患儿家长更加充分地理解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及护理的认识,从而使患儿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工作,减少干预次数,实现护理工作的辅助性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医护与家属协同干预可更好地解决护理中存在多种问题,提升护理质量[5]。
4结语
综上所述,肺炎患儿采取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其肺功能指标趋于正常水平,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帆,鲁菲菲,张爽,等.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5):2843-2845.
[2]吴海容.全维度协同护理联合人免疫球蛋白微量泵注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2,35(9):165-167.
[3]崔妮.协同家属护理管理在重症肺炎住院患儿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127-128.
[4]张燕红.家属协同护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6):119-121.
[5]周理慰.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中的效果及对护理总满意度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3):148-15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