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4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试验组给予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心力衰竭指标、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参照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浆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可提高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叙事护理理论,个性化康复训练,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
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脏瓣膜损害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1]。其中,瓣膜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变等因素导致的瓣膜损害,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2]。治疗这种疾病需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干预,同时控制心力衰竭的症状[3]。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是在康复护理过程中,以叙事护理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措施。叙事护理理论强调尊重患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康复效果[4]。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功能训练、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方面[5]。本研究探讨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0月—2023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6];(2)均经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3)存在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4)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和护理。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54例。试验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4.76±5.1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0±0.3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8例,Ⅳ级1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4.30±5.5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6±0.36)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19例,Ⅳ级1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试验组给予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信任关系: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日常的护理交流和关怀,让患者感到被尊重和理解。(2)聆听患者的故事: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聆听患者的经历,包括他们的疾病感受、治疗过程、生活状态等,从而深入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3)识别患者的情感和需求:通过叙事护理,识别患者内心的恐惧、焦虑及其他负面情绪,同时了解患者对康复的期望和实际需求。(4)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身体条件、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a.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应适当,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b.柔韧性锻炼,如温和的瑜伽等,可以帮助患者适应任何“体适能水平”。这些锻炼还有助于减少跌倒和改善血压。c.力量训练,适当的举重或使用弹力带进行力量训练能强壮身体,从而更好地应对心力衰竭。然而,力量训练的重量应该比较轻(不超过5 kg),并避免屏住呼吸,因为这可能导致血压变化。d.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等,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呼吸功能。(5)情感支持与教育: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康复技能的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6)监督和评估康复进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定期监督患者的进展,评估训练效果,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进步调整康复计划。
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后使用超声心电图测定,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射血分数(LVEF)。
(2)心力衰竭指标:于干预前后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包括血浆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3)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总分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7]。(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下肢水肿、双肺湿啰音、心悸、头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LVESD和LVEDD水平均低于干预前,LVEF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LVESD和LVEDD水平均低于参照组,LVEF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心力衰竭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力衰竭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NP和cTnI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低于参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障碍:心脏瓣膜病是指瓣膜的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如狭窄或关闭不全等。这些病变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脏的负荷,容易导致心力衰竭[8]。(2)心肌损伤和功能异常:心脏瓣膜病会导致心肌组织受到损伤,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长期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萎缩、纤维化等改变,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3)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都会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进一步促进心力衰竭的发展。(4)心脏重塑: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都会导致心脏重塑,即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种重塑过程会使得心脏更加脆弱,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或其他并发症[9]。(5)其他因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感染、贫血、心律失常等。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因、严重程度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多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同时应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0]。
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方法,通过了解患者的个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11]。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传统的康复训练措施往往是一刀切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12]。(2)增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叙事护理理论强调倾听和理解患者的经历和感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交流和鼓励,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依从性,提高康复效果[13]。(3)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重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4]。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管理情绪的技巧,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4)促进家庭和社会支持:叙事护理理论强调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和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与患者家属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患者回归社会[15]。(5)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要求医护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及时调整康复措施,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LVESD和LVEDD均低于参照组,LVEF高于参照组,提示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可提高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干预后两组心力衰竭指标均有所改善,试验组BNP和cTnI均低于参照组,提示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可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有所改善,试验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提示通过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干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改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提示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可减少患者并发症,此结果与周雁荣等[17]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基于叙事护理理论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措施可提高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帅,陆文远,唐汉玮,等.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5):520-525.
[2]侯剑峰,唐汉韡,陈凯,等.中国心力衰竭外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3):291-298.
[3]孟田田,王云.基于共享决策理论的一体化护理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3):492-494.
[4]朱红,刘敏,李艳荣.急诊风险管理联合叙事护理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J].临床研究,2023,31(9):191-194.
[5]杨彦萍,关丽丽,屈沛沛,等.叙事护理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13):1590-1592.
[6]汪道文,曾和松.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5-128.
[7]侍成栋,潘永良.汉密尔顿抑郁及焦虑量表与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9,17(2):18-20.
[8]张瑜,李梦蝶,张娅楠.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ISBAR手术交接框架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21,20(3):47-49.
[9]汪雪,李盼.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1):121-122.
[10]张秋萍,陈连珍,赵慧慧,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自我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循证护理,2023,9(1):23-30.
[11]祖东亮,张双,王楠.协同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69-171,174.
[12]徐屾屾.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心功能血脂血压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0):1764-1767.
[13]张蓉,夏晓宏,周凤飞,等.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2021,42(6):761-765.
[14]赵迎春.Ⅰ期强化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7):1151-1152.
[15]魏国青,闫海红,尤晶,等.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模式结合阶段性康复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疗效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8):1373-1377.
[16]陈和珍,黄稳萍,祝君君,等.叙事护理在慢性伤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2):1807-1810.
[17]周雁荣,张严丽,罗亮春,等.叙事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21):81-8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