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疼痛管理(NBASS-APS)模式护理在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NBASS-APS模式护理。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适度[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室后30 min,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入室后5 min,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前3 min,两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等GCQ评分均高于入室后5 min,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ASS-APS模式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可提高舒适度评分,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急性疼痛管理模式护理,麻醉恢复室,老年,舒适度,疼痛,不良反应
麻醉恢复期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老年全身麻醉患者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对麻醉药物的耐受程度下降,麻醉后应激反应发生风险高[1-2]。常规护理措施较为单一,难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和应激表现[3]。急性疼痛管理(NBASS-APS)模式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通过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估,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措施[4]。本文观察NBASS-APS模式护理在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无意识及智力障碍;符合临床手术指征,且无麻醉禁忌证。排除标准: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不配合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61~74岁,平均(67.90±4.52)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 kg/m2,平均(20.20±1.30)kg/m2。对照组:男25例,女40例;年龄60~75岁,平均(67.20±4.39)岁;BMI 19~23 kg/m2,平均(20.30±1.2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由麻醉医师与麻醉恢复室护理人员进行患者信息的交接,监测患者意识及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常规止痛处理,同时注意患者苏醒后的精神状态。
研究组采用NBASS-APS模式护理。(1)建立NBASS-APS模式护理团队,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2名、主治医师1名、麻醉医师1名。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医护方案,由护士长监督和协调护理工作开展,由责任护士和麻醉医师对接患者信息,护理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情绪变化,如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表现,通过语言安抚患者情绪,必要时由家属出面给予语言和家庭内部奖励,同时监测体温,低体温患者采取保温措施,包括输血输液加温系统、体表加温设备等,并调控环境温度,减小暴露面积。(2)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苏醒后疼痛等级。根据评分结果得出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根据评级结果制订分级疼痛管理方案和针对性护理措施。(3)对于无痛和轻度疼痛者,给予躁动保护,使用约束带加以活动约束,关注患者四肢血运和皮肤温度、血压、心率等基础生命体征,在患者背部或其他受压部分放置软垫,并调节变温毯温度为38℃左右,当患者出现躁动情绪或其他危险行为时,由护士强制保持肢体稳定,在保证呼吸机等监护设备功能正常的基础上,稳定患者情绪,并在麻醉恢复室内播放视频短片、轻音乐等转移患者注意力。(4)对于中度疼痛者,由主治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制订并确定镇痛药物的使用,但需保证患者仍处于约束状态,不离开麻醉恢复室护士视野范围,此外,通过为患者播放过往麻醉案例,结合实际进行麻醉恢复宣教,包括麻醉知识、护理流程、护理目的、配合程度、注意事项、麻醉用药、不良反应等。(5)对于重度疼痛者,安排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看护,同时加强约束效果,遵医嘱予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镇痛药物,并引导患者进行适度训练,包括呼吸训练:由麻醉恢复室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训练:在麻醉恢复室内,指导患者集中注意力感知身心活动,稳定患者情绪,控制其麻醉恢复期危险行为。(6)患者出室前后,由麻醉恢复室护士和主治医师、麻醉医师进行护理效果交接,对于后续出现的麻醉疼痛或其他不良反给予密切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入室后5、30 min采用VA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反应越强烈。(2)比较两组舒适度评分。入室后5 min和出室前3 min,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5],包括生理、心理、精神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分数越高表明舒适度越高。(3)比较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入室后5 min,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30 min,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入室后5 min,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入室后5 min,两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等GC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前3 min,两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等GCQ评分均高于入室后5 min,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易产生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影响恢复[6]。常规护理不能满足患者对健康服务和舒适度的需求[7]。NBASS-APS模式护理依据患者麻醉后不同VAS评分,实施无疼痛、轻度、中度和重度疼痛等4个等级疼痛管理措施,以促进患者麻醉后恢复,缓解其应激状态;且可通过多学科协同护理增强患者对麻醉恢复期危险行为的控制能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环境等GC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NBASS-APS模式护理中通过对麻醉后不同VAS评分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和护理措施,可提高麻醉恢复阶段的舒适度。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研究组入室后30 min VA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NBASS-APS模式护理采取针对性镇痛措施,可把控镇痛用药深度,进一步减少麻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NBASS-APS模式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室老年患者可提高舒适度评分,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田小威,马静,黄俊城.前馈控制联合音乐干预对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不良事件及苏醒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6):926-929.
[2]徐保军,黎笑微,刘珊珊.前馈控制护理对麻醉苏醒期苏醒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2):184-187.
[3]刘普可,汪霄,杨莉,等.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护理干预结合舒适护理模式对麻醉恢复室患者心理状态及苏醒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2):180-182.
[4]喻春梅.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9):186-188.
[5]万盈峰,魏小龙,刘婷.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麻醉安全与质控,2021,5(4):227-231.
[6]孙怡.前馈控制联合音乐干预对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不良事件及苏醒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7):1218-1221.
[7]钱淑燕.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并发症和血管功能指标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5):602-603.
[8]张红妍,支慧,吴苏.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贲门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延迟风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761-376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