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10:5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松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住院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cerebro vascular spasm,CVS)情况、MMP-9、Cys C、IL-6、TNF-α水平及NIHSS评分较低,BI评分及IL-10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与介入栓塞术联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高压氧,介入栓塞术,神经功能,炎症反应
 
  颅内动脉瘤作为临床常见颅内血管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管壁的异常膨胀,由此引发蛛网膜下腔的自发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最常见的是脑水肿和脑循环不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颅内血管相对于周围血管较为脆弱,分支也相对较少[1]。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与革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已然发展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对于颅内动脉瘤,在避免肿瘤破裂出血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治疗血管内栓。同时,血管内栓塞术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如对脑组织的牵拉等作用较动脉瘤颈结扎术小。然而,血管内栓塞仍可能造成自由基生成过多、氧化压力过大、炎症损伤,造成术后认知功能下降,从而影响脑组织的供血和供氧[2-3]。高压氧疗法就是将患者放进高压氧舱,在1个大气压以上的气压下,使用100%氧气。间断给氧可以显著地提高大脑氧分压,减轻了大脑的坏死程度,有利于大脑的功能恢复和患者的预后[4-5]。虽然高压氧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却很少[6]。基于此,本文研究旨在分析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松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住院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7]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无高压氧禁忌证。排除标准:凝血功能不全;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00±16.00)岁。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50±19.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松滋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用止血带固定头部和四肢,确保其四肢能保持系统活动。经过穿刺后,6F动脉鞘被放置在股动脉上,同时与Y-Valve和Three连接,可去除6F导管尾部的双向切换器。在上颈椎C2位置放置导丝,放置后再注射肝素,这样可以避免导管内凝血,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efense shipping authority,DSA)仔细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载体动脉,颈的宽度和分支血管。将10级微导管放置在动脉瘤中央,将剩余的动脉瘤用线圈微导丝导引固定,使其致密。对较宽的大颈动脉瘤体,通过支架孔将瘤体颈部包裹在特制的颅内支架上后,在瘤腔内放置导丝,处理后用弹簧环固定充填。在这一过程中应保留载瘤动脉和DSA检查来确定瘤腔内造影剂的存在,最后取导管及微导管并在术后6 h抽出鞘内。在穿刺点上方1 cm处按压股动脉15 min,止血后取出导管及动脉鞘,在穿刺部位使用压力绷带或缝合血管。手术成功后。超选择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良好,腔内未见血流显像,其他非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术后取出造影管,硬化血管鞘。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转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监测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双下肢足背动脉脉搏。
 
  研究组采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多人空气加压舱(宁波高压氧舱总厂,容器类型:A5),在气压达到0.2 MPa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氧气吸入,得到的氧气含量为99.5%,6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介入栓塞术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大脑中动脉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采用DSA、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 angiography,CTA)等方法检测大脑中动脉脑血管痉挛(cerebro vascular spasm,CVS)情况进行评价。1.3.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抽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非抗凝试管中,静置30 min,离心速度3 500 r/min,离心半径10 cm,进行离心处理12 min,-75℃保存待检。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MMP-9、Cys C水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1.3.3炎症因子抽取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置于非抗凝试管中,静置30 min,离心速度3 500 r/min,离心半径10 cm,进行离心处理12 min,-75℃保存待检。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全自动酶标仪MK-3型芬兰雷勃,相应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和序生物。
 
  1.3.4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与神经功能情况呈反比[8],BI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9]。
 
  1.3.5并发症记录并比较两组尿崩症、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oea,CSA)、脑积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6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颅内动脉瘤内动脉栓塞度>94%为显效,颅内动脉瘤内动脉栓塞度80%~94%为有效,颅内动脉瘤内动脉栓塞度<8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VS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MMP-9、Cys C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MMP-9、Cys 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MP-9、Cys C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IL-10水平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
 
  2.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壁被多种因素主导形成的一种囊状结构,其形态、大小及数目并不固定,以囊性、丘疹或复合体为主[10-11]。血管壁可能随时破裂、出血,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12]。一旦诊断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进行手术。脑组织间自然形成的空隙被用来剥离脑组织,使动脉瘤彻底显露。它的管壁柔韧性下降,肿瘤体积变大,张力增大,易发生破裂出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使复发风险增加[13-14]。再出血作为最主要致死原因,其死亡率可达70%。对已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多数学者均主张借助早期外科治疗以改善预后[15]。
 
  血管内介入栓塞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对机体无损害等特点。但血管内介入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当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出现脑水肿、脑血管痉挛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增大,严重影响了手术过程和疗效[16-17]。高压氧是一种无创、无药物的治疗方式,它是将患者放入高压氧舱(舱内压力大于1个大气压),以确保患者能吸入高浓度的氧,从而增加血管内的氧储量和氧分压,以实现对疾病的治疗[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颅内动脉瘤患者高压氧、介入栓塞术两者联合治疗,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快、CVS发生情况较低。说明两者联合能有效帮助患者病情恢复,这可能是因为间断给氧可以提高大脑氧分压,降低大脑坏死程度,有效促进了大脑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预后。
 
  研究显示,生化指标变化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着密切的联系[20-21]。MMP-9作为一种与胶原降解相关的胶质酶与Cys C在颅内动脉瘤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大量的蛋白水解与合成,并伴随大量高表达蛋白酶,使Cys C高表达[22]。本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MMP-9、Cys C水平降低。说明该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血清MMP-9、Cys C水平。分享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病因是由血液流变学、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所致,导致患者常伴有血清MMP-9、Cys C水平变化。通过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能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研究表明,通过减少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可以有效缓解脑缺血后的认知功能损害[23-24]。本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IL-6、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说明该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炎症情况,促进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高压氧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升高。表明该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高压氧通过将患者放置在特殊的高压氧舱中,减少过多的氧自由基及水解酶的产生与释放,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压氧与介入栓塞术联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加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刺激修复受损神经,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洁,王泳,刘素娟,等.高压氧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脑灌注、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脑梗死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刊,2023,58(4):435-439.
 
  [2]王育胜,洪映标,蔡洁波,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21,23(1):22-24,28.
 
  [3]姚才忠,顾绍魁.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9):132-133.
 
  [4]李东峰,周国平,周文科,等.高压氧联合脑室镜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21):3706-3710.
 
  [5]刘亚玲,于秋红,王丛,等.高压氧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20,15(8):842-847.
 
  [6]林伟成.高压氧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6):1399-1401.
 
  [7]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8):546-574.
 
  [8]丁文谦,张波,张震宇.高压氧辅治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3):120-123.
 
  [9]周江朝,刘保茹.高压氧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9,33(6):35-38.
 
  [10]TEXAKALIDIS P,SWEID A,MOUCHTOURIS N,et al.Aneurysm formation,growth,and rupture:the biology and physics of cerebral aneurysms[J].World Neurosurg,2019,130:277-284.
 
  [11]CALVIERE L,BONNEVILLE F,GEERAERTS T,et al.Intracranial aneurysm thrombosis precipitated by iodine injection may herald its rupture[J].Rev Neurol(Paris),2021,177(3):330-331.
 
  [12]BOLTYENKOW A T,WANG J J,MALHOTRA A,et al.Optimizing small,low-risk,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ment using game theory[J].Am J Neuroradiol,2022,43(2):176-180.
 
  [13]郭强,王传宝,李国强,等.乌司他丁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3,34(5):613-616.
 
  [14]韩惠,任祖东,周夏,等.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血清CYFRA21-1、NSE及VEGF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3,44(1):55-58,102.
 
  [15]宋盼盼.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7):150-152.
 
  [16]欧阳仲瑞,蔡昭文,黄建兴,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9):1441-1443,1455.
 
  [17]LIU X,FENG J,LI Z,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ll thickness and enhancement using 7T high resolution,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eurointerv Surg,2022,14(7):723-728.
 
  [18]FINSTERER J.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requires not only whole-exome sequencing,but also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ing[J].Korean J Radiol,2022,23(5):566-567.
 
  [19]宋海龙.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4):155-157,162.
 
  [20]茹睿,崔萍,宗余余,等.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2):1495-1500.
 
  [21]关成龙,冯国鑫,李成龙.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35):37-40.
 
  [22]魏海亮,程夏飞,裴献光,等.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供血不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3):402-404.
 
  [23]热依拉·艾力,许姗姗,王敏囡,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复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2,22(2):100-105.
 
  [24]冯丹毅,郭静,夏明明.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比较[J].微创医学,2022,17(1):74-7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0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