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采血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D-D、Hb、PLR、NL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Hb、PLR、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临床价值。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n=41)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n=12),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对照组,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0.807、0.816、0.954,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b、NLR在老年ACI非溶栓后HT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表达,联合检测可提高HT预测效能,且该类指标异常表达与HT转归关系密切,还需临床高度重视,加强上述指标监测。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预测价值
急性脑梗死(ACI)多由脑血循环障碍所致,在缺血缺氧性损伤的影响下,患者神经功能可出现明显障碍,且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一旦治疗不及时,不仅脑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甚至可危及生命[1-2]。目前,ACI的首选治疗方案为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溶解血栓,促使阻塞血管通畅,以增加缺血区域血液灌注量,减轻神经功能障碍。但溶栓治疗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多数患者就诊时仅可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而临床发现,非溶栓治疗后部分患者易出现出血性转化(HT)现象,该并发症的发生又可进一步损伤患者脑组织,加重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整体预后[3-4]。因此,若能于早期预测老年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情况,则有助于做好相应的防治,减轻继发性出血对脑功能的损害。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均是在ACI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作用的指标,但关于该类指标在HT中是否存在预测价值尚不明确[5-6]。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D-D、Hb、PLR、NLR与老年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HT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ACI诊断;年龄≥60岁;首次发病;均行非溶栓方案治疗。排除标准:肝肾衰竭;伴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明显;治疗前伴颅内出血;存在其他脏器严重病变。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54±4.32)岁;体重指数(BMI)18~27 kg/m2,平均BMI(23.41±1.54)kg/m2;发病时间7~28 h,平均发病时间(14.28±1.23)h;梗死部位:16例脑叶,17例基底核,13例丘脑,7例其他。对照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58±4.34)岁;BMI 18~27 kg/m2,平均BMI(23.43±1.56)kg/m2;发病时间7~29 h,平均发病时间(14.32±1.25)h;梗死部位:17例脑叶,18例基底核,12例丘脑,6例其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清晨采集3 mL空腹血,分离血清后即刻送检。采用巴瑞cobas c311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D-D水平,采用贝克曼LH750/LH755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Hb、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PLR、NLR;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实验室要求进行,尽可能降低实验误差。
1.3观察指标
(1)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D-D、Hb、PLR、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临床价值。(3)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观察组转归情况,将mRS≥3分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2),mRS<3分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1);比较两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AUC>0.90表示诊断效能极高,0.71~0.90表示诊断效能良好,0.50~0.70表示诊断效能较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比较
两组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对照组,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价值
ROC曲线显示,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AUC为0.844、0.807、0.816、0.954,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见表2、图1~2。
2.3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指标比较
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ACI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其主要病因,多因素影响下可促使脑部供血动脉的管腔狭窄,从而减慢血流速度,使得脑部相应区域出现缺血现象[8-10]。而缺血区域的脑细胞早期仍会处于不断工作状态,会进一步增加氧耗,加剧血氧供需失衡,最终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诱发神经功能障碍[11-13]。非溶栓治疗为ACI患者常用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下可阻止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神经功能障碍。但长期用药发现,非溶栓治疗后部分患者易出现HT,出血性病变的发生又可加重神经功能损伤,阻碍患者康复。而H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认为可能与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有关,上述病理变化过程中会引起血管功能障碍,使得血管出现过度增生情况,并增加血管通透性,最终诱发破裂出血[14-16]。
目前,HT的诊断多于脑出血后经影像学检查明确,但在HT发生之前患者无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无法提供良好的预测信息,不利于HT的防治[17]。因此,还需寻找能够用于早期预测HT的相关指标,便于临床完善HT的预防,降低HT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对照组,NLR高于对照组;ROC曲线显示,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AUC分别为0.844、0.807、0.816、0.954,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提示血清D-D、Hb、NLR在老年ACI非溶栓后HT发生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能够提高早期预测HT的准确性。分析原因为,D-D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其水平可反映纤溶活性,当D-D水平上升,则表明机体内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处于血栓形成期,反之其水平下降,则提示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Hb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其可将氧气输送至人体器官及组织,一旦其含量下降,则会降低血液运氧能力,加剧脑缺血部位缺氧状态。而严重缺血缺氧会进一步刺激局部炎症活跃程度,破坏局部血管组织,增加破裂出血风险。NLR则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新指标,在ACI病变过程中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下降趋势,提示机体处于明显炎症活跃状态。其中中性粒细胞可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合成及分泌,从而对脑血管造成损伤,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且中性粒细胞聚集过程中会引起氧自由基、趋化因子等大量释放,又可破坏血脑屏障,诱发出血性转化[18-20]。而上述指标单一检测的预测效能偏低,联合检测则可优势互补,从多方面反映脑部病情变化,以提高HT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血清D-D、Hb、NLR与HT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关系。分析原因为,当D-D、Hb、NLR处于明显异常状态时,则会加重脑功能损伤,使得患者预后偏差,临床可以此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便于完善治疗方案,更好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D-D、Hb、NLR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老年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预测价值,且与HT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关系,建议加强该类指标监测,便于更好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陈磊.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结合痰瘀同治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8):1292-1294.
[2]陈振翅,甄宝珠,梁锐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胱抑素C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6):122-125.
[3]陈敏,冯灵,汪锐,等.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2(5):639-643.
[4]陈蓓蕾,张奥楠,吕友梅.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6):62-67.
[5]梁朝莹,沈岳飞,覃祖业,等.D-二聚体水平及脑血管侧支循环状况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的关系[J].广西医学,2021,43(24):2919-2922,3015.
[6]石程程,张锦,黄小雨,等.血清Hcy、NLR和PL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J].医学研究杂志,2021,50(3):104-109.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8]任会菊,郑东焕,高园园,等.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4):701-705.
[9]薛瑞文,侯文,路亚娥,等.芪蛭活血通络饮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24-28.
[10]秦磊,王念,吴年宝,等.通天口服液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J].重庆医学,2022,51(23):4039-4042.
[11]王倩倩,刘斌,郭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9(4):333-335.
[12]胡樑臣,李可静,于学会,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神经元保护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23,33(1):33-37.
[13]曹素红.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5):827-830.
[14]邵宽河,邱朝霞,陈思静.依达拉奉联合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6):42-46.
[15]吕洲,朱海生,刘青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31(4):230-234.
[16]徐磊,刘庆宪,罗虹,等.血浆PPARγ水平对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诊断性价值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3):213-216.
[17]王春霞,李倩,何佳,等.血清UA、Hcy、LDL-C联合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0):1974-1979.
[18]蓝文雅,邱峰,张尧,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出血性转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1,29(8):583-588.
[19]吴章松,陈然,徐菲,等.NLR、PLR、hs-CRP、Hb、D-D与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22-25.
[20]伍小山,罗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1):37-4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