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相关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指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效果显著,该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强制性运动疗法,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
0引言
出血性两种类型,多是脑血管受损、局灶性脑脑卒中也可以叫作中风,主要有缺血性及组织损害所致,临床症状>24h/致死,该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非常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发人群包括肥胖和糖尿病患者[1]。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习惯、超重/肥胖等因素存在紧密联系,典型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侧面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偏瘫又称为半身不遂,即为半个身体完全麻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构成中枢神经损伤所致一侧肢体偏瘫,而脑卒中是引发偏瘫的主要原因[2]。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强制性运动疗法和常规运动疗法的实施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6~80岁,平均(68.4±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58~80岁,平均(69.2±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实行颅脑CT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3];②为脑卒中偏瘫患者;③意识清楚;④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①伴心血管疾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③精神疾病;④基础资料缺少相关内容不全。
1.2方法
1.2.1对照组施行常规运动疗法干预
指导患者实行患侧肢体被动运动、肌力及平衡训练,每次活动的时间控制在30min且2次/d。
1.2.2实验组施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
(1)上肢训练方法: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积极鼓励患者实行上肢训练,为患者患侧上肢佩戴联指手套作以限制处理,然后指导患者加强患侧上肢活动训练,比如拿球、拿杯子、握拳等,训练的时间控制在1h~2h且3次/d,每周训练时间≥5d[4]。
(2)下肢训练方法:指导患者坐起—站立练习次数不少于50次/次,同时建议对患者座椅的高度进行适当调整,对患者上下楼梯和平衡杆平衡训练加以指导,待患者身体基本可保持平衡后调整为动态平衡训练,在室内实行步行训练20m/min、1000m/d,训练时间为4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的评价
(1)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①总有效率;②干预前后临床相关评分及指标;③护理工作整体满意率实行对照处理。
(2)干预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基本可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显效;干预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得以有效改善,可以在他人协助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有效;干预后没有获得显效或是有效的效果,无效;前两项指标之和×100%即总有效率。
(3)经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FMA)对两组上肢功能评分,总分66分分值更高更好;采取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两组下肢功能加以评判,速度更快更好;通过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4)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对两组对于护理工作整体满意状况评价,十分满意及一般满意之和×100%即整体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各项统计资料在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3.0后作以全面分析及处理,其中计数数据率%两组在总有效率及护理工作整体满意率方面对照利用的为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方差(x—±s)两组在干预前后临床相关评分及指标情况方面对照利用的为t检验。针对两组对照结果展示P<0.05一般而言判断处理区别存在,对于两组对照结果体现P>0.05断定处理区别不存在。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相关评分及指标的对比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相关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指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2.3两组护理工作整体满意率的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后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患病率持续增长,而脑卒中为引发偏瘫的重要因素,在发病后无疑会对患者机体构成严重损害,致使患者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肢体功能障碍表现,直接危及患者的正常生活使其生活质量降低[5]。本次研究采用了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经这种方法干预可重塑患者大脑皮层功能、更加重视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作为新型康复治疗手段可以在系统训练模式下,不断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此一来患者能够树立治疗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患侧肢体活动,这对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于最短的时间回归家庭及社会而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下肢功能受限特别为上肢功能受到限制,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较多日常活动均需要上肢操作而在强制性运动疗法指导下能为患者患侧上肢戴上联指手套、限制健侧上肢活动,指导并鼓励患者加强患侧肢体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依赖健侧肢体活动,容易加重对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所以通过健侧肢体强制性训练非常必要,以此不断改善该病患者患侧上肢功能[7]。不仅如此,与常规运动疗法对照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施行,在上肢功能训练的过程能够关注到患者手指功能,实际训练时在大脑诱导下患侧手指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对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而言极其有利。下肢功能训练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坐起、站立,以及上下楼梯、平衡和步行等方面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实行下肢功能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强制运动的强度会比较大,通过加大运动强度和延长运动时间的方式强制性指导患者训练,并且会提前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如此便于帮助患者树立康复训练、及早恢复肢体功能的自信,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8-9]。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①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整体效果较好。②虽然干预前两组FMA评分、MWS、Barthel指数评分对照均无明显的区别(P>0.05);但干预后实验组上述2项评分及MWS均高于对照组,区别明显(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施行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来讲均可发挥重要作用。③实验组整体满意率96.67%较对照组整体满意率80%更高(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运用利于提高患者对整体护理工作的满意。
综上所述,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获得该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值得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应用并推广,建议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
参考文献
[1]姜静静,高炳,赵淑娟,等.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NOSIE评分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2,46(13):1605-1607.
[2]张现云,秦芳.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2022,42(7):70-71.
[3]段青松,程立,杨荣.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针灸推拿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0):1327-1328.
[4]洪兵.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9):103.
[5]钟乐,王雪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4):59-60.
[6]崔茂峰.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保健文汇,2021,22(4):182-183.
[7]郑志达,刘亚.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障碍及认知功能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0):74-77.
[8]熊钦,吴琼,吴林杰,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5):136-138,148.
[9]黄淑平,区瑞庆.电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8):108-1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