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改良侧卧位固定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术中予以传统侧卧位固定,观察组术中予以改良侧卧位固定,比较两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手术时间、体位安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体位安置前、安置3 min后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水平,以及医师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高于对照组,体位安置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3.95%(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安置3 min后,两组DBP、SBP水平均高于体位安置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满意度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侧卧位固定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可提高术中视野暴露评分和医师满意度,缩短体位安置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体位安置3 min后DBP、SBP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传统侧卧位固定。
【关键词】食管癌,改良侧卧位,传统侧卧位,固定,术中视野,血压,体位安置
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障碍,影响生命质量[1]。食管癌根治术为临床治疗食管癌的常用术式,可有效切除病灶。手术体位可影响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合理的手术体位可充分暴露术野,提高手术成功率[2]。侧卧位是胸外科手术的常用体位,但存在受力面积小、固定不稳等缺点,加之手术复杂且时间较长,使患者健侧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极易造成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压疮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不利于术后康复[3]。而改良侧卧位逐渐被应用于胸外科手术中,取得较好的效果[4-5]。本文观察改良侧卧位固定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经胃镜、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接受经左胸后外侧微创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术;未出现远处转移;临床分期Ⅰ~Ⅲ期;CT检查显示肿瘤边界清晰;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具有胸腔外伤史或手术史;胸廓畸形;合并精神疾病;合并胸膜粘连、胸膜炎;有肝、肾功能障碍;合并糖尿病、皮肤病、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9~75岁,平均(52.36±7.54)岁;病灶最大直径2~7 cm,平均(4.82±0.85)cm;病理类型:腺癌8例,鳞癌31例,腺鳞癌4例;临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18例,Ⅲ期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0~74岁,平均(51.59±8.06)岁;病灶最大直径2~8 cm,平均(5.01±0.94)cm;病理类型:腺癌10例,鳞癌29例,腺鳞癌4例;临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16例,Ⅲ期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经左胸后外侧微创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术。
对照组术中予以传统侧卧位固定。术前安装挡板与托手架,完成麻醉后,协助患者维持90°侧卧位,衬垫放于头部下缘,海绵垫放在腋下,双上肢向前伸直并固定在托手架,双下肢中间放置软垫,并进行固定。
观察组术中予以改良侧卧位固定。(1)固定装置:用有机塑料复合板制成柱状杆(直径3 cm)及底板(50 cm×40 cm),底板留置固定孔,孔径3 cm,间隔1 cm,柱状杆制作20、25 cm两种高度各3个,外部包裹回弹棉圈。(2)术前准备:将床背板、床垫撤离,同时将底板放置于原床背板处,将底板两侧对角捆绑固定于手术床上,铺上凝胶体位垫、床单,调整手术床平齐,根据患者体型准备相应高度的柱状杆。(3)手术体位:患者完成麻醉后,首先采用右侧卧位,身体前倾30°~45°,头下放置合适高度衬垫,同时放硅胶头圈,确保耳廓处在硅胶头圈中心,腋下距肩峰10 cm处放置胸垫,双上肢固定并保持自然弯曲状;前胸后背放长方形软垫,并选择合适长度的柱状杆分别放在肩胛骨后方、肩胛骨前方及髋部后方,伸直小腿,大腿自然屈曲放置在软垫上,弹力带固定膝关节。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手术时间和体位安置时间。术中视野暴露情况由操作医师手术结束后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与暴露程度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术中移位、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率。(3)比较两组体位安置前、安置3 min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4)比较两组医师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内容包括体位安置操作、术中视野暴露情况、体位是否影响管道及胸廓起伏,满分100分,≥91分表示十分满意,81~90分表示较满意,71~80分表示基本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手术时间和体位安置时间比较观察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高于对照组,体位安置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3.95%(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不同时刻DBP、SBP水平比较体位安置前,两组DBP、S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安置3 min后,两组DBP、SBP水平均高于体位安置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医师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医师满意度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侧卧位是经左胸后外侧微创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术的常用体位,能较大程度暴露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6]。但患者在侧卧过程中,易发生体位变化,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医护人员常将患者固定在手术床上[7]。传统侧卧位固定板、支架与手术床契合度较高,规格统一,但受固定板角度、长度等影响,支点调节幅度受限,无法满足不同体型患者的安放需求,且存在固定不牢、易移动等问题,术中需反复调整患者体位,浪费医护人员精力,严重影响手术操作[8]。
改良侧卧位固定可根据患者体型灵活选择底板固定孔及柱状杆,能满足不同体型患者的需求,且体位固定装置操作简单,即使需要调整,也能迅速插入柱状杆起到临时固定作用,不会影响手术进行,提高了手术安全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视野暴露评分和医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体位安置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10]。分析原因为胸部手术皮肤消毒范围超过前后中线,改良侧卧位固定装置尽量缩短固定杆高度,设置20、25 cm两种高度,可扩大医师手术操作视野及空间,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从而缩短手术时间[11-12]。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改良侧卧位固定在底板上铺置凝胶体位垫,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与减震抗压效果,同时分别在膝部、头部等部位放置软垫、硅胶头圈,能分散皮肤局部压力,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加之其能进一步缩短局部皮肤受压时间,从而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13-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体位安置3 min后,两组DBP、SBP水平均高于体位安置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改良侧卧位固定能增加患者肢体稳定性,从而避免因体位不稳造成的机体势能差,利于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稳定;同时在腋下放置软垫,使腋窝悬空,能避免臂丛神经、腋动静脉受压,减少了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同时患侧上肢自然弯曲放置在托手架上,使患者处于相对放松的体位,减轻胸廓负荷,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15]。因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其结果尚需后续扩大样本量,开展深入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改良侧卧位固定应用于食管癌手术患者可提高术中视野暴露评分和医师满意度,缩短体位安置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体位安置3 min后DBP、SBP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传统侧卧位固定。
参考文献
[1]张继红,白艳红,王英杰,等.探讨改良式截石位在妇科腔镜手术体位摆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5):139-140.
[2]吴凯,杨大彬,任强.截石位经剑突下及侧卧位经肋间前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5):109-112.
[3]苏清彬,彭文君,叶丽群.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的体位改良联合流程化安置[J].护理学杂志,2021,36(7):43-46.
[4]李海平.三角固定式改良侧卧位在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12):2976-2977.
[5]莫娟,莫超艳.改良式侧卧位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34.
[6]穆晓川.手术室改良体位护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压疮及舒适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8):1341-1343.
[7]梅巧云,胡庆,柏艳,等.改良卧位护理在后腹腔镜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24-126.
[8]徐小群,陈丽莉,詹健,等.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21):53-55.
[9]姚丽娟,李红梅,钱卫琴,等.新型手术侧卧位固定垫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护理学报,2019,26(17):77-78.
[10]曾德兰,莫安胜.改良侧卧位固定装置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9,41(13):1712-1714.
[11]刘志琴,罗宁.术中体位护理在长时间侧卧位手术中预防压疮的应用效果[J].特别健康,2021,(6):168.
[12]王一洋,江波,殷享亮,等.一种手术体位的固定支架在“双镜联合”治疗肾结石中的应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0,25(7):625-626.
[13]王芝静,贾汝福,孙杰,等.体位管理流程在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体位安置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8):2413-2418.
[14]张云凤,宋思贤,梁亮芳.医用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急性压疮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49-50.
[15]何龙海,周玥.改良手术体位用物在普胸外科侧卧位手术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7,4(28):30-3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