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对慢阻肺(COPD)患者运动康复获益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min步行距离(6MWD)及呼吸困难量表(MRC)、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CD6)评分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MVV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6MWD长于对照组,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管理、体力活动、情绪、安全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用于COPD患者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其6MWD与自我效能,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慢阻肺,康复训练,运动耐力,自我效能
0引言
慢阻肺(COPD)属于慢性肺部疾病,其特征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常导致患者咳痰、咳嗽、胸闷,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相关致病因素的增多,我国COPD患病人群也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故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也愈发受到关注。目前临床治疗COPD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如急性期患者可行药物治疗、氧疗等,而稳定期患者可通过戒烟、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促使其功能改善,还能避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呼吸训练是COPD稳定期患者常用的康复手段之一,然而临床发现无监督时患者往往难以坚持锻炼,对康复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次研究尝试将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用于COPD患者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为50~63岁,平均(56.19±5.19)岁;病程为1~5年,平均(3.21±0.76)年。对照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为50~65岁,平均(56.24±5.21)岁;病程为1~6年,平均(3.35±0.79)年。两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审批标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相关指南诊断为COPD[1];②均为稳定期;③患者年龄为18~6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同时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既往有肺部手术史;③伴有严重心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④未能完成康复训练;⑤精神异常等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
1.3方法
(1)对照组患者常规行COPD治疗,包括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居家运动训练(无督导)等。
(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①运动训练:患者居家进行上下肢训练,上肢训练为重复提取重物至与肩平齐,下肢训练为步行、慢跑,每次训练持续30min,训练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训练5d后休息2d;②腹式呼吸训练:训练时患者可自行选择体位(坐、卧、立),患者吸气时放松腹部,并缓慢鼓起腹部,随后收缩腹部肌肉使腹部下陷,3次/d,15min/次;③缩唇呼吸:患者通过鼻腔吸气,随后缩唇呼气,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2,3次/d,10min/次;④膈肌起搏:患者在仰卧位下予以膈肌起搏器(戴福伦,广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治疗,连接正负电极后设置参数,时间为20min,起搏频率10~20次/min,呼吸比1∶2,脉冲频率45Hz,刺激强度由弱至强,至患者耐受,膈肌起搏治疗7d/次。上述康复训练患者居家完成,康复医师每周通过电话途径督导患者完成训练,7d/次,电话督导期间康复医师询问患者病情、能否坚持训练以及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并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积极完成训练者予以鼓励、表扬,其中膈肌起搏治疗每10d返院治疗1次。患者持续训练1个月。
1.4观察指标
各项观察项目分别于患者入院及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干预后1个月评估。
(1)肺功能:使用比利时麦迪公司生产的肺功能仪检测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2)6min步行距离(6MWD)与呼吸困难程度:6MWD于100m走廊内评估,记录患者6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程度参照呼吸困难量表(MRC)[2]评估,量表分为0~4分,评分高提示呼吸困难症状严重。
(3)自我效能:参照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CD6)[3]评估,SECD6包含呼吸困难管理、环境/温度、体力活动、情绪、安全行为5个维度,共31个条目,每条目予以1~5分,总分31~155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由SPSS 22.0软件处理,按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MVV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6MWD与MRC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6MWD显著长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而MRC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SECD6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呼吸困难管理、体力活动、情绪、安全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见表3。
3讨论
在我国COP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发病群体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既往研究中亦有学者自出全球范围内40岁以上群体中COPD发病率可达9%~10%[4]。目前临床治疗COPD常见有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时药物可直接沉积至肺部,对其肺功能进行改善,目前其临床治疗效果已受到认可,而非药物治疗手段则以肺康复为主,常见有身体锻炼、呼吸训练、饮食干预、健康宣教等,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还能提高运动耐力和自我效能,利于躯体健康状态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肺功能指标、6MWD以及MR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可见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用于COPD患者可改善其肺功能与运动耐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居家训练时在康复医师督导下完成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其中呼吸训练可帮助患者强化通气功能,有利于减少机体耗氧量,缓解气促症状,而运动训练可促使患者氧代谢能力改善,强化躯体耐力,且定期的电话督导可督促患者训练项目的落实,确保康复训练效果。另外患者每10d返院进行1次膈肌起搏治疗,能够增强膈肌活动幅度,促使痰液的排除,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焦亚静[5]等也在临床研究中指出医师督导贯穿于患者的呼吸训练中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杨添文[6]等也指出督导贯穿于COPD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有利于康复工作的开展,使患者受益。且SECD6评分中呼吸困难管理、体力活动、情绪、安全行为评分亦优于对照组,提示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实施后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本研究认为上述评分的改善与督导贯穿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密不可分,康复医师在定期的电话督导中对患者病情、训练情况以及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予以关注,并及时进行解答,使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有利于康复效果的保证。
综上所述,督导式肺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用于COPD患者能够改善其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自我效能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70-205.
[2]刘欣欣,王浩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评价[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26(1):59-61.
[3]蒋胜华,李岷,秦茂华,等.从慢性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的角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性肺康复的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9):1030-1034.
[4]吴明,刘钦华,郭永明,等.福州市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20,40(2):107-113.
[5]焦亚静,杨丽萍,梁佳.医生督导综合呼吸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0):45-46.
[6]杨添文,杨丽芬,任朝凤,等.督导戒烟及肺康复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戒烟效果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2):104-10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