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31 11:3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临床可行性,并深入探究有无影响肛门功能。方法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对本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两组。其中,参照组(n=41)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41)采用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等分值较参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参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选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其中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高,不良心理得到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早期排便功能训练,肛门功能,护理质量,满意度
 
  0引言
 
  临床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常选择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且治疗效果较为可观。该手术在术后肛门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手术期间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证实,若无法有效切除直肠远端,会致使肿瘤发生扩散,同时会增加局部复发的概率[1]。由此可见,治疗期间选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极为重要,对肛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效果。基于此,此课题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展开研究,对比不同干预模式的临床意义,现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计算机1:1随机数列方式将本院2021年5月—2 0 2 3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82例均分为两组,每组41例。研究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为30~79岁,平均(56.30±2.84)岁;病理学结果包括腺癌18例、未分化癌18例、黏液腺癌5例。参照组:男30例,女11例;年龄为33~81岁,平均(56.39±2.76)岁。病理学结果包括腺癌16例、未分化癌16例、黏液腺癌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临床证实;患者发病均为首次;均接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由于其他因素中途退出。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为患者的胃管、尿管和伤口密切关注,同时辅以科学饮食,各项生命体征水平需加以监测。
 
  研究组采用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
 
  (1)对患者的提肛运动锻炼进行指导,同时配合轻度、中度舒张以及收缩的练习,早晚各进行一次。吸气过程中需让患者保持提肛动作,时间约为3~5s,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让患者呼吸放松,舒张肛门3~5s,每组进行10次,一天2组。
 
  (2)排便反射练习:针对术后患者指导其按时排便,出现便意后需迅速将肛门进行收缩,并对其深呼吸进行指导,从而缓解便意,时间维持在10s。
 
  (3)坐浴:完成排便后温盐水坐浴,温度维持在40~50℃,时间约为15~20min,在此期间需合理选择坐便器[2]。
 
  (4)心理指导:护理人员需事先对患者的基本状况和临床资料进行充分掌握,并对其开展心理护理指导,确保创建期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此期间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安慰。患者存在的疑问需耐心讲解,调节不良情绪并加以指导。除此之外,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和技巧训练,提升患者的内心承受能力以及应对能力。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需立即改正,强化健康教育,让患者和家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给予家属更多的家庭支持,让治疗疾病的自信心予以恢复。
 
  1.3观察指标
 
  排便效果评估:优(患者对排便可有效把控,性状呈干稀便,夜间不会表现出失禁状况,排气以及排便可精准识别,大便次数1~2次);良(排气时可见少量稀便,失禁状况的发生不是很频繁,在夜间偶尔发生失禁,排气以及排便可精准识别,大便次数3~4次)。差(无法对排便予以把控,失禁发生相对频发,排气和排便分不清楚)。
 
  护理工作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赋分,包含:服务态度、细节处理、病区护理和肛门功能恢复,最高分值100分,得分与100分越接近则表示患者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赋分,包含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最高分值100分,得分与100分越接近则表示患者有较高的护理质量。
 
  不良心理:经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状况展开评估,临界值50分,得分与50分相接近甚至更高则表示有严重的焦虑心理。经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状况展开评估,临界值53分,得分与53分相接近甚至更高则表示有严重的抑郁心理。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的排便效果比较
 
  研究组排便功能优良率97.56%;参照组通过常规护理指导,排便功能优良率73.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不同组别护理后的工作满意度分值
 
  研究组服务态度、细节处理、病区护理和肛门恢复效果等分值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不同组别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比较参照组的护理质量,研究组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等分值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2.4护理前以及护理后的不良心理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在恶性肿瘤疾病中直肠癌较为常见,其中患病比例较高的为低位直肠癌。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常选择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虽然可获取一定的成效,但是术后有较低的生活质量,从而对其康复造成不利影响[3]。除此之外,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会对肛周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让肛管和直肠容量缩小,从而诱发大便失禁,且为暂时性。手术处理后可有效保留肛管和肛门内外括约肌,但是仍存在肛管急锐性便意,若盆底肌和肛提肌的刺激时间过长会致使收缩力增强,从而将控制大便的作用充分发挥。有学者表示,完成手术后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将其预后予以改善,临床效果理想。近年来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模式广泛应用在临床,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肛门功能[4]。在此期间通过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指导,在饮食方面、排便指导方面以及心理护理,让患者的配合度得到显著提高,还可以对肛门训练方法有进一步的认知,让排便功能效果显著提升。
 
  既往曾有研究分组展开讨论69例患者,开展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的患者,排便功能效果97.14%,开展常规护理的排便功能优良率可达76.47%(P<0.05)。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后的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和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细节处理、病区护理和肛门恢复效果)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指导的患者(P<0.05)。本次数据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上述的结果类似[5]。与此同时,研究组在满意度评分方面,包括服务态度、细节处理、病区护理和肛门恢复效果,所得测评分值较参照组高(P<0.05)。在护理质量方面,包括心理护理、训练干预、专业技术和护理中心等测评分值也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表示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中对肛门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效果。其中缩肛指导可让肛门直肠环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大脑皮层内部会形成排便意识,提升盆底肌力量[6]。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排便反射训练和储便功能训练效果也更为突出,可将排便次数变少,排便反射意识形成。坐浴的护理可缓解肛门水肿症状,减轻部位炎症,排便反射和肛门收缩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需要关注的是,下蹲时间需合理把控,防止让腹压压力和吻合口张力升高,对吻合口瘘的发生可有效预防。除此之外,此课题结果也表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测评分值较参照组低(P<0.05)。进一步证实了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给予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更有优势,对其不良情绪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该护理模式的优势以及可行性。
 
  综上所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效果令人满意,肛门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也可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改善其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可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王晓红.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早期排便功能训练护理模式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22,22(10):1777-1779.
 
  [2]李慧,姚翠,封益飞,等.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联合早期排便功能训练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肠道功能、肛肠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9):3660-3664.
 
  [3]罗爱萍,陆凤媚,林雪虹,等.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暂时性大便失禁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3):60-61,62.
 
  [4]罗宝嘉,阳霞,陈春燕,等.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4):2209-2213.
 
  [5]罗宝嘉,郑美春,丘雪,等.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排便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全科护理,2021,19(25):3570-3575.
 
  [6]苏海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8,4(10):66-6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4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