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19 10:27: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坚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恢复优良率、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张口度)水平、术后口腔功能指标(张口受限率、颞颌关节良好率、颌面结构复原良好率、咬合良好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优良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张口受限率低于对照组,颞颌关节良好率、颌面结构复原良好率、咬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恢复优良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术后口腔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但会延长手术时间。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牵引复位固定术;恢复优良率;口腔功能;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因颌面部骨骼连续性中断、解剖结构完整性破坏,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手术是治疗骨折患者的有效手段,但长时间固定可引起较多的并发症,愈合质量较差[2]。牵引复位固定术可有效复位骨折端,具有风险低、阻力小、操作便捷、稳定性强等优势[3]。本文观察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诊断标准[4];经X线检查确诊;有明确的创伤史;初诊、初治;新发骨折;精神状态良好。排除标准:合并颅脑损伤;存在手术及麻醉禁忌证;合并口腔颌面部畸形;开放性或陈旧性骨折;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合并免疫缺陷。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19I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16±4.3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11 h,平均(6.78±1.56)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暴力9例,高空坠落13例,其他2例;骨折部位:颧骨8例,上颌9例,下颌17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9岁,平均(40.18±4.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3~12 h,平均(6.79±1.55)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暴力10例,高空坠落12例,其他3例;骨折部位:颧骨10例,上颌9例,下颌16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根据X线检查结果确定骨折位置和程度,全身麻醉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骨折端,清理血凝块和碎骨片,徒手复位骨折端,并置入微型钛板固定,确定解剖结构复位满意后对微型钛板进行加固,清洗创面,缝合切口。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坚固内固定术操作步骤同对照组。以骨折部位周围正常骨为发力点和固定点,在超声辅助下于牙槽嵴位置选取5~10个植入点,置入颌间牵引钉至颌尖牙距龈缘3 mm左右,保留2 mm作为牵引附着点,使用橡皮圈牵引骨折端至正常位置,定期调整橡皮圈位置。

  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恢复优良率。优:术后3个月,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伤口愈合完全且无瘢痕,左右对称;良:术后3个月,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伤口基本愈合且无明显瘢痕,左右对称;差:术后3个月,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明显,伤口未愈合或愈合瘢痕明显,左右不对称。(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张口度(采用口腔开口度测量尺测量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的距离)。(3)比较两组术后口腔功能指标水平。术后3个月评估,包括张口受限率(张口幅度未超过一横指或约为一横指为张口受限)、颞颌关节良好率(张、闭口时颞颌关节无弹响,且无任何不适感为颞颌关节良好)、颌面结构复原良好率(左右脸对称,且患侧口鼻、眼眶、腮腺、额部、颞部等与健侧无差异为颌面结构复原良好)、咬合良好率(牙齿咬合准确、无错位,咬合力度较强,面中线与牙中线上下对齐且高度一致为咬合良好)。(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恢复优良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2.2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2.3两组术后口腔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张口受限率低于对照组,颞颌关节良好率、颌面结构复原良好率、咬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论文

  3讨论

  口腔颌面部肌肉、脂肪分布较少,解剖结构复杂,遭受创伤后骨折发生风险较高[5]。坚固内固定术是一种传统术式,术后短期内患者咀嚼、语言功能难以恢复,且长时间张口受限可影响口腔环境,增加口腔感染风险[6]。

  牵引复位固定术可避免创伤部位肌肉组织回缩;同时定期调整橡皮圈牵引角度,能够避免骨折移位,有效矫正面部畸形,预防面部挛缩[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张口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牵引复位固定术利用橡皮圈进行牵引固定,能够最大限度为复位操作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且橡皮圈弹性十足,定期调整可维持骨折端稳定,避免内固定失效[8];同时以周围正常骨作为牵引点,可预防排斥反应,保护口腔颌面部神经,促进骨折快速愈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恢复优良率,且不增加术中出血量[9]。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提示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耗时较长,可能与术中精细化操作有关。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张口受限率低于对照组,颞颌关节良好率、颌面结构复原良好率、咬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置入后可于其表面产生一层稳定的致密化学膜,有效抵御腐蚀,改善口腔卫生环境[10];且牵引复位固定术使用橡皮圈牵引,可协同增强钛板的固定作用,避免骨折断裂、移位,有利于稳定颞颌关节,促进咬合关系恢复,避免张口受限,改善患者颌面结构和口腔功能[1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有利于牵引钉与组织的紧密结合,避免内固定松动,能够更好地调节口腔颌面部周围肌力,减轻张口困难,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恢复优良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术后口腔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但会延长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卜海力齐古丽·麦麦提图尔荪,帕孜来提·肖克来提,古丽,等.新疆地区2492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29(4):212-217.

  [2]孙忠喜,李越.经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颌骨骨折效果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2):333-334.

  [3]王立志,张智星,马远征,等.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1):127-128.

  [4]李祖兵.口腔颌面创伤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6.

  [5]何国钦,张妙玲,梁武兴.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4):59-61.

  [6]郭俊磊,王新君.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9):3134-3135.

  [7]马晓凛,凌建强,李世德.坚固内固定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2):219-221.

  [8]刘会林,娄志鸿,潘红.坚固内固定结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9,39(5):445-446.

  [9]倪文庆,戈伟.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5):129-131.

  [10]金泽高.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5):621-622.

  [11]包柳明,程跃军,潘菲泉.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86-88.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2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