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75例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饮酒渴求程度[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评分、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量表(SCS)]评分,以及震颤、谵妄、抽搐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频率、强度、想酒的持续时间、对抗饮酒的能力、停酒后一周平均渴求程度等PA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为34.58%(12/38),低于对照组的56.76%(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可提高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自我控制能力评分,降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负性情绪评分和震颤、谵妄、抽搐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问题导向;梯度护理;酒精戒断综合征;负性情绪;自我控制能力;饮酒渴求程度
酒精戒断综合征是长期饮酒形成酒精依赖后,突然戒酒或大量减少酒精摄入,导致患者出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在失去酒精的抑制作用后,大脑皮质和β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所致[1-2]。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意识障碍,并伴有严重焦虑和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出现自残或他伤行为,治疗难度较大[3-4]。因此,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加快恢复进程。本文观察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75例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年龄≥20岁;经血液中酒精含量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符合酒精戒断综合征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存在交流障碍;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既往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文号:RKYYLL-2020008)。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男31例,女7例;年龄21~58岁,平均(37.14±4.07)岁;日饮酒量600~1200 mL,平均(775.18±50.84)mL;饮酒时间2~9年,平均(5.17±1.07)年。对照组:男29例,女8例;年龄23~60岁,平均(38.08±5.11)岁;日饮酒量500~1150 mL,平均(756.48±47.19)mL;饮酒时间3~10年,平均(5.42±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其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上报医师;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流通;住院期间嘱患者少食多餐,并监督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耐心安抚劝解,缓解不良情绪。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1)明确问题导向: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酒原因、戒酒动机等情况,在家属的帮助下,通过言语鼓励给予患者能成功戒酒的心理暗示,并按照饮酒时长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饮酒时长≤3年者为轻度,饮酒时长>3年且≤7年者为中度,饮酒时长>7年者为重度。(2)轻度患者:结合视频、健康手册等方式,告知患者过度饮酒的不良影响,讲解成功戒酒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告知患者想饮酒时吃糖进行转移,每日可带患者下楼散步,病房里播放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睡前按摩患者四肢肌肉,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放松身心;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之间互相交流,说出自身面临的问题,向有经验的患者寻求劝导和慰藉,并邀请戒酒成功的患者分享经验。(3)中度患者: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通过言语交流、宣传手册、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告知长期过量饮酒的不良结局、戒酒后的好处等;指导家属发动患者的亲朋好友共同鼓励和监督患者,通过言语鼓励、暗示给予患者信心;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可准备糖果、坚果等小零食,当患者想饮酒时,可通过吃小零食的方式缓解;通过日常谈心的方式引导患者表达出内心的焦虑不安等情绪,汇总后寻找原因,意志不坚定患者可采用成功案例激励,情绪消极不配合患者,可反复强调其戒酒动机刺激患者重拾信心。(4)重度患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时,需及时通知医师;在患者清醒时,每天指导其早晚坚持深呼吸训练,3~5 min/次;指导患者练习太极或八段锦,1次/d,15 min/次;对伴有意识障碍者需派专人守护,避免出现自伤或伤人风险;对产生严重幻觉、谵妄等无法自理者进行陪护如厕。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以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评估[6],包括频率、强度、想酒的持续时间、对抗饮酒的能力、停酒后一周平均渴求程度5个方面,每个方面均按照没有到极重计0~6分,得分越高表示饮酒渴求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7],SAS、SDS均有20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控制能力评分。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以自我控制量表(SCS)评估[8],包括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5个维度,共19项,每项计1~5分,满分19~95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越强。(4)比较两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频率、强度、想酒的持续时间、对抗饮酒的能力、停酒后一周平均渴求程度等PA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频率、强度、想酒的持续时间、对抗饮酒的能力、停酒后一周平均渴求程度等PAC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控制能力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C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为34.58%(12/38),低于对照组的56.76%(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长期酒精摄入过量会严重损害机体功能,停止摄入酒精或减少酒精摄入后会出现酒精戒断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戒酒进程[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PAC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中,对于轻度患者,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戒酒方法、家属监督、病友交流等方式,使患者明确戒酒的必要性,并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对于中度患者,在轻度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药物监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对于重度患者,在上述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生命体征监测、行为训练;根据患者酒精依赖程度不同予以针对性护理,可避免出现轻度患者护理过度、重度患者护理不到位的情况,利于改善患者酒精渴求程度[11-12]。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CS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中加强病友间沟通、鼓励相互支持,并发动家属、亲朋好友予以患者正面情绪支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引导其发泄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而对于重度患者,积极给予患者药物控制,并实施行为训练,可改善其睡眠质量,放松身心,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通过健康教育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并监督用药,可显著提高患者遵医用药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疾病,同时保障日常运动,全方面改善身心状态,利于控制病情,减少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可提高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自我控制能力评分,降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负性情绪评分和震颤、谵妄、抽搐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培祥,荣丽,莫起玩,等.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2):104.
[2]张嫣红.心理护理对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36-37.
[3]韦小玉,李晓芳,李军芳,等.整合护理模式对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心理复饮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1,27(1):158-160.
[4]陈黎明.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临床护理难点及干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8):30-31.
[5]王炳元,傅宝玉,李异玲.酒精戒断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1):78.
[6]王玮,唐济生,刘炳伦,等.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1):29-30.
[7]刘欣,朱明泉,王清玲,等.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6):438-439.
[8]辜蕊,曹娜,赵晓玲,等.暴食障碍合并肥胖患者的暴食行为及自我控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12):1041-1045.
[9]安宁宁,姜雅文,王瑾,等.58例酒依赖患者脱瘾治疗期CIWA-Ar评估与护理[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1):30-32.
[10]庄琦,毛家亮,李春波,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9):847-849.
[11]李小琴,刘思思,刘晶.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对帕金森老年患者心理、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6):431-433.
[12]蒋璐繁,陶敏,郇业青,等.互助会心理团队干预对酒精依赖患者自愿戒酒后自我意识、潜在认知及酒依赖程度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41(1):88-90.
[13]王鲸,张炳奎,叶婷.问题导向团体心理护理联合情志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4):143-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