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Ⅰ(cTnⅠ)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病情评估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东莞广济医院诊治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心肌梗死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不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并探究血清hs-CRP、NT-proBNP、cTnⅠ水平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Ⅱ级患者比,Ⅲ、Ⅳ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更高,且Ⅳ级高于Ⅲ级;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s-CRP(均<0.05),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较高,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效果相似,且优于hs-CRP,三者均可为病情程度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肌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Ⅰ,N端脑钠肽前体,诊断价值
心肌梗死在临床心内科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速度快,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实施积极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关键意义。目前在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时,血清指标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在诊断心肌梗死中效果较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评价心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能够评估患者炎症状态;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临床上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的常用指标,其是由心脏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可用于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肌钙蛋白Ⅰ(cTnⅠ)属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亚单位,可有效反映心肌状态,若患者的血清cTnⅠ水平出现明显异常,则提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大[1-2]。因此本研究选取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与健康体检者100例,探讨心肌梗死诊断中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东莞广济医院诊治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心肌梗死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0~85岁,平均(61.50±8.54)岁。心肌梗死组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98例;年龄50~86岁,平均(62.45±9.50)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3]:Ⅱ级68例,Ⅲ级87例,Ⅳ级45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心肌梗死组患者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4]中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②年龄50~90岁;③检查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瓣膜疾病与心肌病;②肺、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明显风湿免疫类疾病;精神异常;恶性肿瘤。本研究经东莞广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批准文号:F20220028),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全部受检者均接受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检测,心肌梗死组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对照组研究对象体检当天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若hs-CR>10 mg/L则可判定为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T-proBNP,若NT-proBNP≥300 ng/L则可判定为阳性;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TnⅠ,若cTnⅠ≥0.2μg/L则可判定为阳性[5]。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②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③统计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阴性)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比较心肌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2.2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比较与Ⅱ级患者比,Ⅲ、Ⅳ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更高,且Ⅳ级高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2.3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效能分析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表4。
3讨论
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或堵塞,心肌组织无法得到充足血液供应,无法建立侧支循环,导致心肌组织由于血氧缺乏而发生坏死。以往临床上在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时,主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及心肌酶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但由于心肌酶不具备较长的活性持续时间,难以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予以长时间准确反映,因此存在一定的诊断局限性。血清学指标检测应用于心肌梗死诊断时,操作简单,可反映心肌组织早期损伤,结果可靠,因此其应用率逐渐提高。
血清hs-CRP属于急性时相蛋白,该指标对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对机体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导致的炎症反应予以有效诊断。NT-proBNP是BNP的前体物质,也是一种由心脏分泌的多肽激素,但其不具有BNP的生物学作用,因此NT-proBNP的测量结果更加稳定和可靠。在心室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增加时,心脏合成释放NT-proBNP增加,其浓度显著升高,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血清cTnⅠ可对机体骨骼肌及心肌内具备的肌原纤维ATP酶起到抑制作用,通常情况下,骨骼肌损伤的出现,不会明显影响血清cTnⅠ水平,而当心肌损伤发生后,血清cTnⅠ水平会快速异常升高[6]。本研究中,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其水平逐渐升高,表明心肌梗死的发生,会明显提高患者机体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通过对上述血清学指标检测,可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其自身体内的慢性炎症会逐渐加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炎症反应主要集中在斑块破裂的位置,在该区域会有大量hs-CRP沉积的情况,因此通过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7]。NT-proBNP作为急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指标,其半衰期长,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血液内含量稳定度高。有研究报道称,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的升高,其心肌缺血的面积大,病死率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事件的重要指标[8]。在心肌部位的血液内,血清cTnⅠ会以游离或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且随着心肌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cTnⅠ的释放量会逐渐增加,心肌细胞变性后,其会大量释放cTnⅠ,提高心肌组织的cTnⅠ浓度。有研究报道称,在心肌组织受到轻微损伤后,就可检测出血清cTnⅠ水平明显异常升高,因此血清cTnⅠ在心肌组织损伤诊断中应用效果好[9]。本研究中,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诊断心肌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hs-CRP,但血清NT-proBNP及cTnⅠ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时,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其诊断效果优于hs-CRP,与李晓丽等[10]相关研究报道相符。对心肌梗死患者检测NT-proBNP、cTnⅠ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对患者作出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同时对心功能的危险评估及病情进展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还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动态心电图等其他相关检测作出综合判断。
综上,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及cTnⅠ水平均较高,血清NT-proBNP及cTnⅠ水平检测诊断心肌梗死的效果相当,且优于hs-CRP,可为病情程度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陶绍玉,王永,柏战,等.GRACE评分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价值及其与N末端脑钠肽原、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相关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10):1237-1238,1240.
[2]陈良川,朱贤关,王明伟,等.降钙素原、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30-32.
[3]许鹏,陈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标志物四项、PCT、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21,32(19):2488-2491.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2):1083-1091.
[5]谢胜,王国标.肌钙蛋白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2):3123-3124.
[6]陶红志,余国忠.心肌肌钙蛋白Ⅰ、高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3):57-61.
[7]杨坤,唐学文,唐杨,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nⅠ、MYO、BNP水平与心室重塑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1,21(5):4187-4190.
[8]万红,张帮勤,杨平.缺血修饰清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23):3414-3416.
[9]杨智华,梁星,段亚南,等.血清肌钙蛋白Ⅰ、超敏C反应蛋白及脑钠肽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3):2515-2519.
[10]李晓丽,侯东燕,池洪杰.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4):465-4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