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31 10:44: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 88 例 ARDS 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4 例。两组均接 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时 间 [ 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 ],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和膈肌增厚率、肺功能指标 [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 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 水平、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和撤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住 ICU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治疗后,两组氧合指数、膈肌增厚率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r<0.05); 两组 FEV1、FVC、PEF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 观察组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为 9.09%(4/44) ,低于对照组的 27.27%(12/44) ,撤机成功率为 95.45%(42/44) ,高于对照组的 81.82%(36/4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05)。 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治疗 ARDS 患者,可缩短其康复时间,改善氧合指数 和肺功能,提高膈肌增厚率和撤机成功率,降低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氧合指数,膈肌

  Application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with advancedearly lung function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SHAO Yuzho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of Yuxi Jianhe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 Nanyang 474500 Hen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advanced early lung function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88 patients with ARDS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3.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4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dvanced early lung function exercis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habilitation 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tubation tim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ime], the oxygenation index and the diaphragm thickening r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lung function index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levels, the incidence of ICU acquired myasthenia, and the weaning success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the ICU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oxygenation index and diaphragm thickening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The FEV1. FVC and PEF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Further, the incidence of ICU acquired myasthen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9% (4/44), which was lower than 27.27% (12/44)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weaning success rate was 95.45% (42/44), which was higher than 27.27% (12/44)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Conclusions: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advanced early lung function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ARDS patients can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improve the oxygenation index and lung function, increase the diaphragm thickening rate and the weaning success rat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CU acquired myasthenia.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advanced early lung exercise.

  【Keyword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dvanced early lung function exercis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ung function; Oxygenation index; Diaphragm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表现为呼 吸急促、胸闷、呼吸窘迫等症状,若未及时抢救,易发生器官衰竭而死亡 [1]。ARDS 患者常伴有严重 呼吸障碍, 需采取机械通气等外部手段为患者供氧, 但长时间使用可导致膈肌做功不足,出现失用性肌 萎缩,影响后期撤机 [2]。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可 建立正常呼吸模式,促进气体交换,有助于机体正常代谢。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机体肌肉组 织及神经系统,可促进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减轻失 用性肌萎缩。研究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有助于提 高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的膈肌 功能,防止膈肌的废用性萎缩 [3]。本文观察神经肌 肉电刺激联合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在 ARDS 患者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本 院收治 88 例 ARDS 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 准:符合 ARDS 诊断标准 [4];氧合指数≤ 250 mmHg ( 1 mmHg=0.133 kPa)。排除标准:合并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重症肺部感染或呼吸衰竭;合并心、肝、 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合并认知及沟通障碍;合并 严重传染性疾病;无法进行康复锻炼;贫血或存在 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家属 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 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 年龄 49~71 岁, 平均(55.27±4.59)岁;严重程度: 轻度 26 例, 中度 16 例, 重度 2 例。观察组男 28 例, 女 16 例; 年龄 51~69 岁, 平均(56.18±5.01) 岁; 严重程度:轻度 25 例,中度 17 例,重度 2 例。两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对症用药、呼吸机 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进阶式 早期肺功能锻炼治疗。(1)氧合指数 <100 mmHg 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患者呼吸循环不畅通,需要 将呼吸机调整为低潮气量,实施间断性肺复张, 1 min/ 次,10 次 /d,以保障患者气道通畅;协助患者 拍背,指导患者咳痰,若患者咳痰困难,可给予吸痰 或雾化吸入。(2)氧合指数100~200mmHg为第二阶段, 该阶段患者意识相对清晰,肺复张次数减少,以保持 患者气道畅通为主。引导患者取高坐位体位,床位调 整至 60° ~90°,30 min/ 次,6 次 /d;取床旁坐位, 3~10 min/ 次,2 次 /d;做肢体抬高肌力锻炼、握力锻 炼,3~5 min/ 次,3 次 /d。(3) 氧合指数 >200 mmHg 为第三阶段,该阶段患者病情显著改善,循环稳 定,宜开展肌力锻炼。使用握力器等锻炼患者肌肉 力量;通过指导患者以吹气球或吹乐器的方式锻炼 肺活量,也可以用缩唇呼吸的方式延长呼气时间, 2~3 次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北京耀洋康达医 疗仪器有限公司,型号:KT-90A),对患者腹肌、 肋间肌、膈肌等呼吸肌群开展电刺激治疗,脉冲 300 μs,频率 30~40 Hz,以局部肌肉出现节律性 跳动为准,30 min/ 次,2 次 /d。两组均治疗 14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时间,包括 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住 ICU 时间。(2) 比 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膈肌增厚率。氧合指 数 = 动脉血氧分压(PaO2 )/ 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 数(FiO2 ) ×100%;使用超声设备测量患者平静 呼气末膈肌厚度及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连续测 量 3 次,取平均值。膈肌增厚率 =(最大吸气末膈 肌厚度 - 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 平静呼气末膈肌 厚度 ×100%。(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 标水平。采用肺功能测试仪测定第 1 秒用力呼气容 积(FEV1 )、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 (PEF)水平。(4)比较两组 ICU 获得性肌无力 发生率、撤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 带管时间、住 ICU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膈肌增厚率比较 治 疗前,两组氧合指数、膈肌增厚率比较,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氧合指数、 膈肌增厚率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FEV1、FVC、PEF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FEV1、FVC、PEF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
 
  2.4 两组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撤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为 9.09%(4/44), 低于对照组的 27.27%(12/44),撤机成功率为 95.45%(42/44), 高于对照组的 81.82%(3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3 讨论

  ARDS 病因多样,多由肺炎、有毒物质入肺等 肺内因素及严重感染、休克、药物中毒等肺外因素 引发,患者呼吸频率显著增加,血氧指标水平明显 降低,普遍存在缺氧症状 [5-6]。进阶式早期肺功能 锻炼依据患者氧合指数分级,可为不同阶段 ARDS 患者实施相应的训练, 通过呼吸机支持、辅助排痰、 肌肉力量训练、调整体位、缩唇呼气等方式,增强 患者肺功能,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7-8]。

  ARDS 患者由于长时间机械通气,呼吸肌运动 频率下降,可能发生失用性肌萎缩,导致肺功能降 低,不利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而神经肌肉电 刺激可通过电极将电流传递到肌肉组织,促使肌肉被动运动,减缓失用性肌萎缩 [9-10]。本研究结果显 示,治疗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住 ICU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氧合指数、膈肌增厚率、 FEV1、FVC、PEF 水平及撤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 组,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 因为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可根据 ARDS 患者氧合 指数变化,实施针对性的肺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 肺功能恢复 [11]。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 膈肌主动收缩,从而改善膈肌功能,提高膈肌增厚 率,提高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利于其尽早脱机,防 止失用性肌萎缩,从而降低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 生率 [12]。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进阶式早期肺 功能锻炼治疗 ARDS 患者, 可缩短其康复时间,改 善氧合指数和肺功能,提高膈肌增厚率和撤机成功 率,降低 ICU 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 进阶式早期肺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袁雪燕,邱海波,刘玲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气体交换 功能的评估及临床意义 [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6) : 2834-2838.

  [2] 孙旗,钱风华 . 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 疗进展 [J]. 中国急救医学,2021.41(10):907-910.

  [3] 蒋慧,陈明辉,甘景帆,等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J]. 临床医学工程, 2022.29(5): 591-592.

  [4] 王蔚文 .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M]. 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 2010:145.

  [5] 荆晨晨,孙淑青,秦德春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风险 预测模型的建立 [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9):1285-1291.

  [6] 秦立达,陈涛,苏慧敏 . 早期呼吸肌功能训练及经皮神经电 刺激对危重症患者肌肉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医学,2021.41 ( 1): 79-80.

  [7] 欧阳方,何娟,马艳 .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分阶段 肺康复锻炼的疗效 [J]. 武警医学,2021.32(11):937-941.

  [8] 刘毅,钮晓颖 .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1 (增刊 1):56-57.

  [9] 胡正永,马明,刘文学 . 膈神经电刺激在重症康复方面的应 用进展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2): 252-255.

  [10] 杨梦璇,黄维,苏建华,等 .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加速重 症监护病房患者康复方面的应用进展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1.36(3):370-374.

  [11] 苏宝燕,钟博华,杨婷 . 早期分阶段呼吸康复训练在 ICU 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医药导报,2023. 20(5):172-175.

  [12] 谢建平,谭九根,归淑华,等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踏车训 练在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研究 [J]. 临床肺科杂志,2021.26 (5): 701-7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4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