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术中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血管通畅的改善情况, 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 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8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1 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50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25 例。对照组患者以普通球囊对病变段血管进行扩张, 观察组患者则先以普通球囊对病变段 血管进行预扩张, 后以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扩张,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并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 患肢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晚期管腔丢失情况及血清内皮素 -1(ET-1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 )、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 水平;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及靶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比, 治疗 6 个月后两组患者患肢踝肱指数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均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靶动 脉血管内径均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治疗 6 个月,两组患者晚期管腔丢失情况相比,观察组更短;与治疗前比,治疗 6 个月后两 组患者血清 ET-1 、HMGB1 、MMP-9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以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腔内介 入术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效果更佳,不仅能长期有效地改善血管闭塞情况,还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炎症反应,保证安全性良好的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持血管通畅。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术,药物涂层球囊,普通球囊,血管通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因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引起 了下肢血流不通畅,临床多表现为下肢凉、麻木、无力、 间歇性跛行等。球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人体自然管腔 的疾病,可有效扩张血管管腔,使血流通畅,但术后由于 血管壁回缩、夹层等原因,血管再狭窄率较高 [1] 。药物涂 层球囊于球囊表面通过超声波雾化将抗细胞增殖药物均匀 涂于球囊上,随着球囊扩张,使药物迅速进入血管壁组织 中,从而抑制血管再狭窄 [2] 。本研究旨在探讨腔内介入术 中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 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 2018 年 11 月 至 2022 年 11 月收治的 50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2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 性 16 例, 女性 9例; 年龄 51~83 岁, 平均(68.24±6.42) 岁;病程 1~3 年,平均(1.86±0.42)年;平均血管壁病 变 5~15 cm,平均(10.25±2.36)cm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 8 例;年龄 50~82 岁,平均(68.04±6.37 ) 岁;病程 1~3 年,平均(1.81±0.43)年;血管病变长度 5~16 cm,平均(10.17±2.32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符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 [3] 中的相关标 准;首次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证; Rutherford 分级为 2~5 级;可耐受介入手术;至少存在 1 支通畅的远端流出 道。排除标准:有介入手术史,存在精神系统疾病,心、 肺功能严重损伤药物过敏;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有恶性肿 瘤。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且所有患者及 家属均知晓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前准备,首 先进行各项生化检查确认是否可进行手术,其次于治疗 前连续服用 3 d 阿司匹林肠溶片(邯郸滏荣制药有限公 司,国药准字 H13023363.规格: 25 mg/ 片),100 mg/ 次, 1 次 /d;硫酸氯吡格雷片 [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203616.规格: 75 mg/ 片(按 C16H16CINO2S 计)],75 mg/ 次,1 次 /d,并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术前行下肢血管 CT 造影检查,并进行血 管重建,确定下肢血管病变情况。手术时患者呈仰卧位, 消毒铺巾后进行局麻,局麻生效后进行同侧股动脉顺行 性穿刺,如顺行性穿刺失败则进行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 放置 6F 血管鞘于股总动脉并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3200.规 格: 0.3 mL ∶3 200 IU),初始剂量为 80 IU/kg 体质量,后 续根据手术时间对肝素剂量进行补充,以导管导丝技术通 过血管狭窄病变处,并再次推注造影剂确认导管及导丝远 端是否在血管真腔内。此后,对照组患者以普通球囊对病 变段血管进行扩张,球囊直径与病变段血管相同,压力维 持在 6~8 kPa 持续扩张 3~4 min。观察组患者则先以普通 球囊对病变段血管进行预扩张,选用直径小于病变段血管 0.5~1 mm 的球囊,持续扩张 1~2 min 后改用与病变段血管 相同直径的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扩张,压力维持在 6~8 kPa 持续扩张 2~3 min。扩张完毕后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再次造 影检查血管通畅情况,并视情况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术 后,两组患者患肢均制动 12 h,并连续注射 3 d 低分子量 肝素钠注射液,并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及硫酸氯吡格雷片进 行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治疗 6 个月,并进行定期随访。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 6 个月后,患者远端 动脉恢复搏动,下肢凉、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等症 状完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判定为治愈;随访期间患者 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创面愈合 良好,判定为显效;随访期间患者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临 床症状有缓解,且创面有所愈合,判定为有效;随访期间 患者末梢循环、临床症状、创面情况均未得到改善,判定 为无效 [6] 。总有效率 = 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患 肢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晚 期管腔丢失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6 个月后以彩色 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型号:P22S)及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 爱安德电 子(深圳)有限公司,型号:TM-2657VP] 检测肱动脉、踝 动脉收缩压,并进行计算,踝肱指数 = 踝部收缩压值 / 肱 动脉收缩压值;以多普勒超声检测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 靶动脉血管内径;检测最小管腔直径( MLD)变化,以术后即刻 MLD 与治疗 6 个月后时 MLD 差值为靶血管晚 期管腔丢失。③血清内皮素 -1(ET-1)、高迁移率族蛋 白 B1(HMGB1)、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水平。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 6 个月后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肘部静 脉血 4 mL,进行离心(转速 3 000 r/min,时间 10 min ), 取得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标本中 ET-1 水平,以 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标本中 HMGB1、MMP-9 水 平。④并发症及靶血管通畅率。记录随访期间穿刺部位血 肿、感染、造影剂肾病、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情况,并记录 治疗期间靶血管通畅情况,靶血管病变狭窄率小于 50%, 判定为通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 据,计数资料以 [ 例 (%)] 显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 经 S-W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 (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患肢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 动脉血管内径、晚期管腔丢失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 6 个月后两组患者患肢踝肱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 照组更高;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 组更低;靶动脉血管内径均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 长;晚期管腔丢失情况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短,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血清 ET-1、HMGB1、MMP-9水平比较 与 治疗前比,治疗 6 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 ET-1、HMGB1、 MMP-9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及靶血管通畅情况比较 治疗期 间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的病因是动脉发生了粥样硬 化,主要是血管的狭窄和闭塞发生在下肢,所以下肢的血 液供应减少导致下肢动脉狭窄,引起肢体慢性缺血的疾病 发生 [5] 。球囊扩张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选的一线治疗 方案,但球囊扩张会对血管内皮形成一定刺激,导致血管 内膜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迁移,加上血管的弹性回缩, 易引发术后再狭窄 [6]。
药物涂层球囊可通过局部向动脉血管壁应用抗内膜增 生的药物,抑制扩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预防 再次发生狭窄。其对支架内再狭窄有较好的疗效,有预防 血栓形成、降低病死率的优点 [7-8]。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 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患肢踝肱更高,靶动脉血管狭窄程 度更低,靶动脉血管内径更长,患者晚期管腔丢失长度更 短,表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腔内介入术中应用药 物涂层球囊效果更佳,能长期有效地改善血管闭塞情况。
ET-1 是一种血管收缩性多肽, 当粥样斑块损伤血管内 皮细胞时, 就会导致 ET-1大量释放;HMGB1 是一种可诱 导发生强烈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其水平升高代表动脉粥 样硬化加重;MMP-9 水平升高代表斑块破裂风险加大, 会 使病情进一步发展。药物涂层球囊一方面能够通过物理扩 张效应使狭窄血管恢复通畅,另一方面,球囊表面所涂抹 的抑制动脉内膜增生的药物在球囊扩张后能够使药物与血管内膜紧密贴合,使药物能够在内膜表面达到较高浓度, 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炎症反 应 [9-10]。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血清 ET-1、 HMGB1、MMP-9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 对照组;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腔内介入术中应用药物涂 层球囊可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降低炎症反应,更好地维持 血管通畅,安全性良好。
综上,相较于以普通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腔内介入术中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效果更佳,不仅能 长期有效地改善血管闭塞情况,还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 炎症反应,保证安全性良好的同时亦能够更好地维持血管 通畅,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月宏 , 宋希涛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进展与展望 [J]. 中华 外科杂志 , 2021. 59(12): 961-964.
[2] 黄德良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 [J].青 岛医药卫生 , 2021. 53(6): 432-435.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治疗指南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2008. 28(11): 923-924.
[4] 孙明 , 王蔚文 .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M].北京 : 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 , 2010: 158-161.
[5] 蔡瑶 , 余朝文 , 官泽宇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短期效果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 , 2022. 20(30): 10-14.
[6] 徐义岩, 王海洋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J]. 医学综述,2020. 26(24): 4892-4895. 4900.
[7] 徐创 , 陈忠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钙化病变的腔内治疗现况和进 展 [J]. 中国医药 , 2020. 15(1): 144-146.
[8] 张军 , 林瑞敏 , 刘军 , 等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症的临床观察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19. 40(2): 178-180. 197.
[9] 王辉 , 蒋永兴 , 田野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炎症机制与抗炎治 疗的研究进展 [J]. 心血管病学进展 , 2020. 41(2): 179-182.
[10] 田少勇 , 杨彦林 , 吴国良 . 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对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病人术后再狭窄及外周血 ET-1、HMGB1 的影响 [J]. 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23. 21(6): 1122-1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