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对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围术期指标及踝与后足功能的影 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同仁医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 68 例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据不同入路 方式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为腓骨入路组(34 例, 经腓骨入路行内固定术) ,另一组为腓骨后外侧入路组(34 例, 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行 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骨折愈合情况, 围术期指标, 术后 6 个月踝关节各项关节活动度 (ROM )参数,术前及术后 1 、3 、6 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 )踝 - 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相比腓骨入路组,腓骨后外侧入路组 患者骨折愈合总优良率及踝关节旋前、旋后、伸、屈活动度升高,术中出血量及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度降低,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 均缩短;相比术前, 术后 1 、3 、6 个月两组患者 AOFAS 踝- 后足功能评分升高, 与腓骨入路组比, 腓骨后外侧入路组高(均 P<0.05 )。 结论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 可改善手术指标, 促使踝与后足功能恢复, 加快骨折端愈合。
【关键词】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 内固定术; 腓骨后外侧入路; 腓骨入路; 踝- 后足功能
踝关节创伤骨折多是由间接暴力导致踝关节扭伤后 发生,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依据患者足部在受伤时的位置 和暴力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 内旋型、旋后- 外旋型、旋 前- 外展型及旋前- 外旋型,其中以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 创伤骨折最为常见。由于踝关节是身体的负重关节, 一 旦发生骨折后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目 前,临床对于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的治疗以内固 定术为主,可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的解剖复位及固定,从 而稳定踝关节,为术后恢复提供良好基础,但不同入路方 式对患者的影响也不同 [1] 。其中经腓骨入路,其手术视野 较好,便于操作,但由于患者外踝皮肤组织较薄,导致骨 折断端血供不及时,经腓骨入路对骨折周围韧带、筋膜进 行游离时,涉及的面积较大,会增加邻近软组织损伤的风 险 [2] 。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则能够减少术中对踝关节内组织 的损伤,其手术安全性更佳,且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可直视关 节面,便于解剖复位 [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旋后-外 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 治疗,对其踝-后足功能的影响,现将详细结果、数据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 于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 68 例)的临床资料,据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 腓骨入路组(34 例)和腓骨后外侧入路组(34 例)。腓骨 入路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 20、14 例;年龄 27~65 岁, 平均(43.51±5.22 )岁;患侧:右踝 14 例,左踝 20 例; 创伤原因:车祸外伤 11 例,高空坠落 17 例,运动或扭 伤 6 例。腓骨后外侧入路组中男、女性患者各 17例;年 龄 28~66 岁,平均(43.86±5.56)岁;患侧:右踝 15 例, 左踝 19例;创伤原因:车祸外伤 10 例,高空坠落 16 例, 运动或扭伤 8 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骨与关节 损伤(第 5 版)》[4] 中旋后 -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相关 诊断标准;外踝下胫腓平面的冠状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 到后上,内踝骨折片可大可小;可耐受手术治疗;单侧骨 折;闭合性骨折。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存在有 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骨折前即存在踝 关节功能障碍。本研究已经南京同仁医院院内医学伦理委 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确认可 耐受手术后依据其身体状况择期进行手术。腓骨入路组 行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取平卧位,硬膜外麻醉于患侧 外踝位经腓骨作一弧形切口,长度 11 cm左右,逐层切开 皮肤、皮下组织、筋膜,使踝关节骨折部分暴露,按照 踝- 外踝- 内踝顺序,依次复位、固定骨折部位,后踝由前外向后外方向复位,固定方式使用拉力螺钉,确定复 位、固定情况,效果满意后,再缝合。腓骨后外侧入路组 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取呈俯卧位,麻醉方式 同腓骨入路组,生效后于患者患侧腓骨后方,作一切口, 长度为 8~10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腓骨短肌 与长肌后缘分离,经腓骨短肌与腓骨长屈肌间间隙进入, 使长屈肌及踝关节骨折部分暴露,按照外踝- 后踝- 内踝 顺序,复位并固定,支撑固定后踝骨折(用 T 型钢板), 之后操作同腓骨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均持续随访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骨折愈合优良率。参照《骨科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5] 拟定骨折愈合情况判定标准: 优: 术后 6 个 月,经影像学检查骨折完全愈合;良:患者经影像学检查 骨折线基本消失,且骨痂生长 >75%;可:患者经影像学 检查骨折线明显,但骨痂生长在 50%~75%;差:经影像 学检查骨折线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且骨痂生长 <50%。总 优良率 =(优 + 良)例数 / 总例数 × 100%。②围术期指标。 统计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③踝关节各项关节活动度(ROM)参数。于术后 6 个月以 量角器检测患者踝关节 ROM,包括旋前、旋后、伸、屈、 内翻、外翻等。④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 后足 功能评分。以 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及术 后 1、3、6 个月踝与后足功能,总分 100 分,分值高表示患 者踝与后足功能恢复好 [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骨折愈合情况)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 验;计量资料(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各项 ROM 参数、 AOFAS 踝 - 后足功能评分)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 x ±s) 表示,组间比较行t 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 测量方差,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以 P<0.05 表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与腓骨入路组 76.47% 的骨折愈合总优良率相比,术后 6 个月腓骨后外侧入路组 患者的骨折愈合总优良率 94.12% 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与腓骨入路组比,腓骨 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 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踝关节各项 ROM 参数比较 与腓骨入路 组比,术后 6 个月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患者踝关节旋前、旋 后、伸、屈 ROM 高,外翻、内翻 ROM 低,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 AOFAS 踝 - 后足功能评分比较与术前 比,术后 1、3、6 个月两组患者 AOFAS 踝- 后足功能评分升高,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3 讨论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是最常见的踝关节骨折 类型,主要是患者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受外旋应力 所致的踝关节骨折,一旦发生则会导致患者踝关节失去稳 定。内固定术是以人工材料对复位后骨折区进行连接固定 的治疗方案,其相较单纯外固定能够更好地保持骨折部分 的解剖复位,特别是针对足、踝等会进行剪式或旋转性活 动的关节。其中经腓骨入路是内固定术中常用的入路方式,可更好地暴露患者踝关节骨折部分,能够获得更好的 手术视野,从而方便对于骨折区进行复位固定,但有研究 显示,经腓骨入路会大面积游离患者韧带,损害周围软组 织,不利于术后恢复 [7]。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以腓骨后缘与跟腱外缘间中央处作 为手术切口, 经肌间隙将后踝充分暴露, 相对经腓骨入路, 减少了对患者韧带、筋膜的游离,可直观检查关节面,缩 短了手术时间, 也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8]。分析本研究结果可 知,与腓骨入路组相比, 术后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患者骨折愈 合总优良率更高, 围术期相关指标更优, 提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旋后-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接受经腓 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 可改善手术指标, 促使踝关节 恢复,加快骨折处愈合。
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为了促进骨折愈合,使自 身踝关节得到良好恢复,以期骨折不会对后续日常生活造 成不良影响,因此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评估则是判断术 式优劣的重要环节。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不仅能够确定患 者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更能以此评估手术治疗效果。本研 究结果显示,与腓骨入路组比,术后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患 者踝关节旋前、旋后、伸、屈 ROM 及 AOFAS 踝- 后足功 能评分高,踝关节内翻、外翻 ROM 低,表明经腓骨后外 侧入路行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更好地还原踝关节功能,并 恢复踝与后足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踝关节周围皮肤组织薄弱,一旦患者 经腓骨入路行内固定,则需对周边软组织进行大范围及高 程度剥离,进而损伤临近软组织,导致术后血供不佳,进 而影响骨愈合, 降低恢复质量 [9-10]。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行 内固定术则能够在保证术野的同时减轻对踝关节神经、血 管的损伤,可进一步减轻对踝关节内组织损伤;同时,能 够增加内固定稳定性,有利于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 加快骨折愈合 [11-12]。
但在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行内固定术治疗时也需要注 意:①经腓骨后外侧入路不适用于后踝骨折偏内的骨折类型;②在入路时需要对骨折周围组织、筋膜进行精确的游离,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损伤,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③经腓骨后外侧入路需要严格控制螺钉长度出点位,防止 长度过长而对组织造成损伤。
综上,使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行内固定术治疗,可改 善旋后- 外旋型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手术指标,促使踝与 后足功能恢复,加快骨折端愈合,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晋平 , 夏智昌 .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 2023, 20(10): 40-45.
[2] 周炎 , 明江华 , 李亚明 , 等 . 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 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对比研究 [J].创伤外科杂志 , 2017,19(5): 343-348.
[3] 章荣 , 牛和明 , 郭涛 , 等 . 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 Lange-Hansen 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 37(4): 422-424.
[4] 王亦璁 , 姜保国 . 骨与关节损伤 [M]. 5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12: 1255-1256.
[5] 蒋协远 , 王大伟 , 韩士章 , 等 .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122-139.
[6] 冯刚 , 韩伟杰 , 艾天峰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胫骨远端关节外 骨折患者 HSS、AOFAS 评分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8(4): 52-54, 70.
[7] 余智 , 韩森东 . 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行经腓骨入路 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J]. 临床外科杂志 , 2019,27(11): 973-976.
[8] 季磊 , 汪玉海 , 李卫华 , 等 . 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 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2020, 39(4):263-267.
[9] 袁文杰 , 陆大明 , 徐雪平 , 等 .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和经腓骨入路 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J]. 中华 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2023, 16(2): 164-168.
[10] 于波波 , 杨华 , 吴永忠 , 等 . 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 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 2021,18(29): 18-21.
[11] 徐宇, 黄力斌, 项东. 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 踝关节骨折的疗效研究 [J].浙江创伤外科 , 2021, 26(2): 263-264.
[12] 刘小平 , 刘超群 , 陈豪 , 等 . 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 后外旋型Ⅲ~ 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比较 [J].河北医药 , 2023,45(18): 2824-28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