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研究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 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启东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 68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孔胸 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各 34 例。术后两组均随访 1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 1 个 月的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术前与术后 3 d 的炎症因子,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与术前比,术后 1 个月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第 1 秒用力呼气容 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 )、血氧饱和度(SaO2 )水平均显著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均 显著降低(均 P<0.05 ),但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与术前比, 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CRP )、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 、白细胞介素 -1(IL-1 )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 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与微小单操作孔手术均可有效改善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功能与血气 水平,但相对来说,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对机体造成的炎症损伤轻微,且未增加并发症,安全性 良好。

自发性气胸是指肺部组织与脏层胸膜及肺大疱等出现 破损,使胸膜腔内灌入大量空气所引发,以呼吸困难、胸 痛为常见表现。开胸手术在以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率较 高,但随手术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及微创理念的深入, 胸腔镜手术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治疗自发性气胸 的主要术式 [1] 。目前,针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的胸腔镜手术 治疗已经经历了三孔法、二孔法、单孔法等手术方式,常 规单孔胸腔镜手术,需要作 4~5 cm切口,探查其肺大疱, 明确位置后全面切除;但随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改革,胸腔 镜手术发展至创伤更小的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其将 切口由 4~5 cm缩小到 2 cm左右,极大程度上降低对机体 的损伤 [2] 。为此,本研究选取 68 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旨 在进一步探讨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启东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5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 68 例分为 两组,各 34 例。对照组患者发病部位:左侧 13 例,右 侧 15 例,双侧 6例;男性 28 例,女性 6例;年龄 23~55 岁,平均(32.87±3.59)岁。观察组患者发病部位:左 侧 14 例,右侧 13 例,双侧 7例;男性 29 例,女性 5例;年龄 24~58 岁,平均(32.98±3.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 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 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3] 中自发 性气胸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 X 线或 CT 确诊,并经多方 位高分辨率 CT 明确;②具备胸腔镜手术指征;③肺部体 积压缩 30% 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及其他重 症疾病;②肺内合并其他原发病变;③合并胸膜广泛粘 连。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签署 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 位,将上肢前举固定,于腋前线之间第 3 肋或第 4 肋作 4~5 cm 的切口后置入腔镜镜头,探查肺大疱位置,着重 探查下叶背段和上叶尖段,明确位置后,运用腔镜器械钳 夹将大疱夹住,而后提起,用卵圆钳在其基底对组织钳夹 挤压,于距离大疱基底 1 cm左右的位置开展切割、缝合, 全面清除肺大疱后行漏气试验,确认无肺大疱遗留后,置 引流管,依次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小单操作孔胸 腔镜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将上肢前举固定,腔镜用一 次性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于腋中线的第 6 肋或第 7 肋之间 作一 1.5 cm 手术切口,作观察孔,把腔镜放置其中。于腋前线之间第 3 肋或第 4 肋作 2 cm左右的切口,作操作 孔,探查下叶背段和上叶尖段,探查其肺大疱所处位置, 明确之后,运用腔镜器械钳夹将大疱夹住,而后提起。通 过该孔把切割缝合设备放置其中,于距离大疱基底 1 cm 左右的位置开展切割缝合把肺大疱全面和彻底地清除,依 照实际状况,对切缘分析,了解是否要对小大疱实施单纯 性缝合。在切除之后,用纱布球摩擦胸膜直到其充血,无 漏气之后,于观察孔放置胸腔引流管,然后关胸。术后均 随访 1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 1 周视觉模拟量表(VAS)[4] 疼痛评分(满分 10 分, 分数越大表明疼痛越强烈)、住院时间进行比较。②肺 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 个月,采用肺检测仪(科时 迈 COSMED,型号:REFC03800-01-05)检测用力肺活量 (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并计算第 1 秒 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③血气 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 个月采集患者动脉血 3 mL, 采用血气分析仪(雷度米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 ABL90 FLEX)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 碳分压(PaCO2 )、血氧饱和度(SaO2 )。④炎症因子。采 集两组术前与术后 3 d 空腹静脉血 3 mL,以 3 000 r/min 转速离心 10 min 后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 介素 -1(IL-1)水平。⑤并发症。统计两组肺漏气、肺部 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行 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经 K-S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组间比 较行独立t检验,组内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 1 个月两组患者 肺功能指标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 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术后 1 个月两组患者 PaO2、 SaO2 均较术前升高,PaCO2 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后 3 d 两组患者炎症 因子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见表 4.
2.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随访期间对照组患 者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各 1 例,并发症总 发生率为 8.82%(3/34 );观察组发生肺漏气、肺不张各 1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5.87%(2/34)。两组患者并发症 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
3 讨论
对自发性气胸患者实施胸腔镜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常 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三孔、二孔及单孔等手术方式,均有 较好的疗效,既往有研究认为,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较其 他 2 种手术方式更符合微创理念 [5]。
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是将多个体表穿刺操作孔汇集于 一个操作孔道, 减轻手术对患者胸壁的损伤, 减少疼痛, 降 低由于穿刺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 [6] 。伴随着临床微创手术 技术越发成熟,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逐渐应用于自发 性气胸的临床治疗中,其在操作过程中采用杆身细长、弧 度较大的手术器械, 使手术操作孔缩小, 操作者可在 2 cm 左右的操作孔中完成多器械单孔内复杂手术操作;另外, 其还可通过术中操作孔与观察孔之间的适当转换可以获得 更好地手术视野及最佳的切割角度,对一些切割缝合后的 渗血漏气、闭合钉开裂等情况予以缝针加固,还不用延长 或增加切口, 更方便术中肺大疱的切割使用 [7]。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 明微创单操作孔手术可达到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同样的 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多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前由于病理状态存在,肺部发生气 体渗漏,导致胸腔内气体积聚,造成部分或全部肺组织塌 陷,从而降低患者肺功能,影响机体气体交换,进而导致 各项血气指标出现异常 [8]。本研究中, 与术前比, 术后 1 个 月两组患者肺功能及 PaO2 、SaO2 水平均显著升高, PaCO2 均显著降低, 但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微 创单操作孔手术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都可促进患者术后 肺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血氧水平。这可能与两种手术均 可有效切除肺大疱有关,此外,本院内还会对所有术后患 者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与血 气指标的恢复。大手术创伤可能导致机体免疫抑制效应, 使得炎症反应被充分激活 [9] 。而相较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 术,微小单操作孔手术可通过更小的切口进入体内,进一 步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减 轻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抑制血清 CRP、TNF-α 、IL-1 等 炎症因子的升高 [10] 。故而本研究中,术后 3 d 观察组患者 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相较于常规单孔胸腔镜手术,微小单操作孔手术对患者机体创伤更 小,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 更为显著, 对机体造成的炎症损伤轻微, 且未增加并发症, 安全性良好。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受随访时间限 制,可能导致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后续仍待临床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庆淮 , 谭宁 , 简文靖 .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 术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广西医科大学 学报 , 2017. 34(7): 1068-1071.
[2] 张强 , 赵岩 , 程鲲鹏 , 等 . 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治疗自发性 气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评价 [J].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2013.39(2): 367-370.
[3] 钟南山 . 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9: 152-156.
[4] 严广斌 . 视觉模拟评分法 [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 电子版),2014. 8(2): 34.
[5] 赵亮 , 董天剑 , 翟建宾 , 等 . 单孔法和单操作孔法胸腔镜手术 治疗自发性气胸并肺大泡的效果比较 [J]. 临床误诊误治 , 2016.29(11): 93-95.
[6] 姜承奇 , 黄若山 , 侯波 , 等 . 单孔法和单操作孔法胸腔镜手术 治疗自发性气胸并肺大疱的效果比较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9): 115-116.
[7] 闫进 . 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评价 [J].浙江 临床医学 , 2015. 17(12): 2099-2100.
[8] 张国栋 , 梁佳明 , 李建强 , 等 . 胸管引流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肺功 能及血清 CRP、WBC、IL-6 水平的影响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 床 , 2021. 21(2): 131-132.
[9] 徐孟 , 肖航宇 , 降初拉尔布 , 等 .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 对早期肺癌患者围术期免疫、炎性应激指标及术后肺功能的影 响 [J]. 解放军医药杂志 , 2022. 34(9): 60-63.
[10] 李奎 , 范国华 , 王志维 . 不同胸腔镜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术 后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J]. 当代医学 ,2022. 28(10): 1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