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14:17: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究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8 月至 2022 年 7 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 例, 口服氯吡格雷治疗) 和试验组(35 例,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接受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 。1 周为1 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16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  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血浆黏度(PV )、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 )及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1、肿瘤坏死因子 -α 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试  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均P<0.0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苏合香  丸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脑梗死,苏合香丸,针灸, 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 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  化,临床上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在恢复期内,梗死病灶已经形成瘢痕增生,患者的神经功  能症状、体征已经平稳,部分患者可遗留偏瘫、感觉异常  等后遗症。对于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现代医学主张以营  养神经、抗血小板凝聚、神经功能康复为主。氯吡格雷为  脑梗死恢复期常用治疗药物,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  板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长期使  用该药物会出现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腹痛等不  良反应。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偏枯”的范畴, 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恢复、气血失调、血脉瘀滞等均属  于该病的病因。中药苏合香丸可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  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在改善动脉供血,提高脑细  胞氧含量方面效果显著 [1] 。针灸疗法在治疗脑梗死恢复期  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调理气机、平衡阴阳、活血通络、开  窍醒脑等作用 [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苏合香丸联合  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炎症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2019 年 8 月 至 2022 年 7 月收治的 7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依据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试验组(35 例)。对照  组患者中男性 19 例,女性 16 例;年龄 52~75 岁,平均 (60.12±3.75 )岁;病程 21~44 d,平均(34.84±4.02 )d。试验组患者中男性 20 例,女性 15例;年龄 51~76 岁,平  均(60.08±3.68)岁;病程 22~46 d,平均(34.79±4.12)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3]  中缺血性脑卒中标准者,中医  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第 3 版)》[4]   中“中风”标准者; ②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少语或不语等;次症见面  色苍白,气短乏力,脉沉、细,舌质暗淡、苔白,头晕、 头痛,目光偏移;③处于恢复期,病情平稳者等。排除标  准:①存在慢性血液系统病变者;②伴有精神类疾病者; ③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经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 吉 林省博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203667,规 格: 75 mg( 按 C16H 16ClNO2 S 计 )/ 片 ] 治疗,75 mg/ 次, 1 次 /d,1 周为 1 个疗程。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上口服苏合香丸(雷允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32020480,规格: 3 g/ 丸)并联合针灸治疗,苏合香丸 服用剂量为 1 丸 / 次,1~2 次 /d,1 周为 1 个疗程。针灸治 疗: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足 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等穴位,对其表面皮肤进行消 毒,应用平补平泻手法刺入大小合适的毫针,得气后留 针 30 min,然后连接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 公司,苏械注准 20172200675,型号:SDZ-II),设定为疏 密波,30 min/ 次,1 次 /d,连续治疗 6 d,暂停 1 d,1 周为 1 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16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诊治指南 2018》[3]  拟定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症状、体 征明显好转,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病残程度为 0 级为显 效;患者症状、体征有好转,神经功能改善,病残程度为 1~3 级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 病残程度为 3 级以上为无效。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 率。②血液流变学指标。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 脉血 3 mL,作抗凝处理后, 一部分血样通过 3 000 r/min   转速进行离心操作,时间 15 min,取血浆,使用全自动 血液流变分析仪(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 准 20192220102,型号:MVIS-2035)检测血浆黏度(PV )、 纤维蛋白原(FIB );另一部分血样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 分析仪检测全血血小板聚集率。③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 -1、肿瘤坏死因子 - α 水平(采血与离心方式 同②,血样不经抗凝处理,离心后取血清检测)。④不良  反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头晕、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经 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采用t 检 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 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 05 ),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 疗后两组患者 PV、血小板聚集率、FIB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 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1、肿瘤坏死因 子 - α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 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一种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 病,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脑血管阻塞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从而导致生活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恢 复期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关键性阶段,所以需要 尽早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干预对策。脑梗死恢复期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改善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功能障碍,多采取抗血 小板凝聚治疗的形式,如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嘧 达莫等药物进行干预 [5] 。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可有效控制 FIB 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 从而发挥抗血小板 聚集作用,用于治疗动脉疾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循 环异常症状中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存在效果 不佳、不良反应严重情况,故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 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中医中药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 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中医 认为,脑梗死病因为气血内虚,多与劳倦内伤、忧思过 度、嗜食厚味等有关,患者发病后,会有突然昏仆、半身 不遂等症状,中医治疗此病的主要原则为醒神开窍、平肝 息风、活血通络等 [6] 。苏合香丸属于一种中成药,早可见 于《外台秘要》,方中含有大量辛温香散药物,具有开窍 行气的功效,方中苏合香发挥行气、祛痰、开窍的功效; 安息香通行气血;麝香、冰片具有芳香走窜的特征,可达 到开窍醒神的目的;丁香温中降逆;香附疏肝理气;沉香 温中降气;木香调畅三焦;檀香驱散寒气,上述药物联合 应用,共奏调畅气机、疏通津液、通利血脉、开窍醒神之 功效 [7] 。针灸疗法主要功效为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实际 应用期间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辨证取穴,能够使相应穴位 得到刺激。将针灸应用在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中,还可发 挥调和气血、开窍醒神的作用。有研究证实,针灸疗法能 够使部分功能区大脑皮层得到刺激,有助于纠正局部血 液循环量异常的情况 [8] 。苏合香丸中丁香所含的槲皮素在 控制凝血酶原活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对血小板聚集 造成一定的干扰,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难度,减轻血管栓 塞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9]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试验组 患者 PV、血小板聚集率、FIB 水平均显著降低,提示联 合使用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对于改善患者 血液流变学效果显著,可更好地发挥抑制血小板凝聚的 作用。

       脑梗死病机复杂,患者机体长期存在炎症反应,并 且受到急性再灌注损伤影响,炎症反应会更加明显,并伴 随恢复期全程,所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患 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0] 。超敏 -C 反应蛋白可与脂蛋白结 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加重动脉粥样硬 化所致的管腔狭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概率。白细胞 介素 -1 可通过增加血小板量、减少抗凝血酶等凝血抑制 因子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概率。肿瘤坏死因子 -C 是多 效应细胞因子,其水平升高,可使缺血后脑损伤加重。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 素 -1、肿瘤坏死因子 -C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使用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有利于抑制患者 炎症反应,促使病情转归。分析其原因在于,苏合香丸中 含有异鼠李素能够对有关促炎因子、与炎症有关通路等进 行抑制,在抗炎方面价值确切;山柰酚是抗氧化剂的一 种,可对 Toll 样受体 4/ 核因子κB 通路蛋白表达进行抑 制,干扰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C、白细胞介素 -1 的释 放 [11]。针刺能通过刺激经脉调和气血, 促进局部微循环, 有助于炎症物质吸收和有害物质排出,降低局部炎症反应强度 [12]

       综上,苏合香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 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安 全性良好。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研究周期较短,有 待未来完善研究设计进行深入探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 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月君 , 戴海琳 , 胡磊 , 等 . 苏合香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 梗死的临床研究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22, 37(8): 1749-1753.
[2]    张敏贤 , 杨帆 , 杜美茹 , 等 . 芪龙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 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 [J]. 河北中医 , 2022,44(10): 1634-163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 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4]    余小萍 , 方祝元 . 中医内科学 [M]. 3 版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2018: 143.
[5]    马昱 , 吴旭青 , 毕晓莹 , 等 .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精准策 略选择 [J]. 中国临床医学 , 2022, 29(6): 899-905.
[6]   刘博 , 黎明全 , 汲广成 , 等 . 中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 展 [J]. 河北中医 , 2022, 44(11): 1921-1926.
[7]    郭晓芳 , 范田 , 许瑞丽 . 苏合香丸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 的临床研究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22, 37(6): 1334-1337.
[8]    梁启放 , 刘文星 , 韩小雪 , 等 . 针灸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 液流变学的影响 [J]. 针灸临床杂志 , 2021, 37(2): 49-55.
[9]    马纳 , 李亚静 , 范吉平 . 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辽宁中医 药大学学报 , 2018, 20(8): 221-224.
[10]  杨黎 , 顾雪琴 , 郭毅 .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与炎症反 应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23,44(11): 1343-1347.
[11]  单萍 , 姚汉云 , 王莉 , 等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苏合香 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探究 [J].药物评价研究 , 2022, 45(7):1294-1311.
[12] 许剑雄 , 沐榕 .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进 展 [J]. 中医药通报 , 2017, 16(2): 46-48, 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98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