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6:05: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变应性鼻炎( AR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炎症因子、生活质量的 影响, 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AR 患者 82 例, 根据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1 例, 常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 循证护理) 和研究组( 41 例,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 + 循证护理) ,术后随访 3 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 3 个月炎症指标、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研究 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 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鼻腔鼻窦结局测试 -20 量表( SNOT-20 )、鼻 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SNOT-20 )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 - 1 ( sICAM- 1 ) 、白细胞介素 -6 ( IL-6 ) 、白细胞介素 -8 ( IL-8 ) 水平均降低,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配合循证护理应用于 AR 患者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季节转变时, 而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又被称为过敏性鼻 炎,机体在接触到粉尘、螨虫等过敏原后,会由免疫球蛋 白 E (IgE)介导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引起鼻黏膜损伤炎症反 应疾病,给患者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 响,如何治疗 AR 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手术能够彻 底切除病灶,缓解并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规功能性鼻 内镜手术方法能有效去除病变黏膜,并改善鼻窦通气引流 功能,但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不能快速缓解 [1] 。鼻内镜下 鼻后神经切断术是当下 AR 治疗的新方法,术中通过分离 并切断鼻后神经和蝶腭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能有效减轻其 所支配的鼻腔黏膜过敏反应,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AR 手术难度较高,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 循证护理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 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制定并实施护理,能够提高 整体手术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恢复 [3] 。鉴于此,本研究分 析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 AR 患者 炎症因子、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广安市 人民医院收治的 82 例 AR 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1 例)和研究组( 41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24 例,女性 17 例;年龄 42~76 岁,平均(59.63±5.14 ) 岁;病程 1~10 年,平均(5.43±1.28)年;螨特异性免疫 球蛋白 E(IgE) 9~16 kU/L,平均(12.38±1.79 ) kU/L;BMI 19~24 kg/m2 ,平均(21.28±0.77 )kg/m2 ;合并哮喘 5 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 23 例,女性 18 例;年龄 41~77 岁,平 均(60.34±5.28 )岁;病程 1~11 年,平均(5.63±1.32 ) 年;螨特异性 IgE 9~16 kU/L,平均( 12.35±1.77 ) kU/L ; BMI 19~24 kg/m2 ,平均(21.26±0.75 )kg/m2 ;合并哮 喘 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变应性 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天津)》[4] 中关于 AR 的 相关诊断标准者,且经血清螨特异性 IgE 检查确诊;经规 范化药物治疗和 / 或免疫治疗,症状无改善者;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具有手术指征者等。排除标准:合并 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 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合并全身 感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 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

  1.2 手术与护理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根据患者鼻腔的解剖学位置及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或部分中鼻甲切除术 [5] 。研究 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患者取仰卧体位, 全麻后进行插管,使用肾上腺素盐水对鼻黏膜进行冲洗收 缩,并借助鼻内镜于鼻甲附着处尾部前作纵行切口,将腭 骨筛嵴暴露并用咬骨钳咬除,仔细辨认蝶腭神经血管束, 使用纤维钩针分离鼻后神经,利用双极电凝刀切断腭鞘管 内的蝶腭动脉及腭鞘神经,观察无异常情况后使用医用棉 球对术腔进行充分止血、复位鼻黏膜,采用膨胀海绵充填 中鼻道,术后静滴抗生素 1~2 d,于术后 3d 取出海绵。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循证护理。①循证护理 小组:成立护理小组,合理划分安排工作任务,开展各项 研究工作。②循证问题确认:提前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 并查阅院内病例资料,总结手术成功患者的经验,并结合 患者性格特征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③心理护理:积极主 动和患者沟通与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问题进行心理 干预,并指导患者掌握放松情绪的小技巧,同时鼓励患者 书写治疗日记,稳定患者情绪。④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受 教育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微信健康教育、 视频宣教、手册宣教等,为患者提供丰富完善的健康教育 内容,并通过示范教育让患者掌握清理鼻腔黏膜、鼻部护 理等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案的认知,主动、坚 持接受治疗。⑤饮食护理:饮食方案主要以流质易消化食 物为主,降低硬物咀嚼造成的疼痛感,而手术患者术后以 流质-半流质-普通食物为原则开展饮食护理,增加新鲜 蔬菜、水果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①于术后 3 个月评估疗效,患者打喷 嚏、鼻塞、流清水样涕等症状基本消失,鼻黏膜无充血 现象,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为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 改善,鼻黏膜轻度充血,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为有效; 治疗后症状无改善,鼻黏膜充血现象仍然明显,影响工 作和生活为无效 [4] 。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分 别于术前和术后 3 个月评估症状和生活质量,鼻腔鼻窦 结局测试 -20 ( SNOT-20)量表 [6] 共 20 个条目,总分 80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RQLQ) [7] 包括 7 个维度,28 个问题,每项评分范围为 0~6 分,以 28 个问题的平均分为最终 RQLQ 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低。③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3 个月采集患 者空腹静脉血 2 mL,离心(3 000r/min,10 min)分离提取 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 子 - 1 ( sICAM- 1 )、白细胞介素 -6 ( IL-6)、白细胞介素 -8 ( IL-8)水平。④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鼻腔粘连、疼痛、出 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经 S-W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比较 与术前比,术 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SNOT-20、RQLQ 评分均降低,研究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个月两 组患者血清 sICAM- 1、IL-6、IL-8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 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 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

  3 讨论

  AR 疾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鼻黏 膜,根据发病情况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均属于Ⅰ型变态 反应,鼻黏膜表面的细胞膜接触变应原后, IgE 与变应原桥 连会释放组胺, 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 鼻黏膜分泌增多, 阻 力血管收缩或血容量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 肿情况严重。临床常应用单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 AR, 但此治疗方案长期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需要寻求另外 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鼻黏膜有大量腺体、血管、复杂神经分布,鼻腔感觉 神经来自眼神经和上颌神经,而上颌神经发出的分支经蝶 腭神经孔进入鼻腔,因此从形态解剖学上进行分析,鼻后 神经包括蝶腭神经节的翼管神经节后纤维,手术切断鼻后 神经,切断分布至鼻腔的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纤维及躯体传 入神经纤维,能够阻断翼管神经后鼻黏膜内小血管收缩, 促进黏膜肿胀减退,减轻其所支配的鼻腔黏膜过敏反应, 有助于改善鼻黏膜微循环,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 [8] 。 在 AR 疾病发生、进展过程中,因病情漫长,疾病反复, 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且术后恢复慢,并 发症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循证护理干预,结合专科 护理人员制定护理方案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护理的 专业度与科学性,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 发生风险,实现预防为主的原则,能够保障手术效果,改 善疾病治疗结局 [9]。本研究中,术后 3 个月,研究组患者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NOT-20、RQLQ 评分及并发症总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配合循 证护理应用于 AR 患者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 状,且并发症少,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炎症因子在 AR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sICAM- 1 是一种单链糖蛋白, 介导多种细胞间的黏附, 在介导白细胞- 内皮细胞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使嗜 酸粒细胞附着于血管内皮,参与 AR疾病的发生、进展; IL-6 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IL-8 主要由中性粒 细胞与巨噬细胞产生,两者是诱导疾病发生炎症反应的促炎因子。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血清 sICAM- 1、IL-6、IL-8 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提 示相对于常规术式,应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配合循 证护理能够减轻 AR 机体炎症反应,控制鼻部炎症,促进 症状缓解。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切断了分布于鼻腔的 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能从根本上抑制血管收 缩,鼻黏膜微循环得到改善,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黏膜 分泌物渗出,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渗出明显减少,避 免鼻黏膜充血肿胀,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彻底清除分泌物 及致敏原,减轻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特异性免疫炎症反应, 抑制细胞因子合成,促使炎症指标水平降低 [10]。
\

  综上,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配合循证护理应用于 AR 患者中,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机 体炎症反应,且并发症少,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但是 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杨超 , 曹永华 , 王娟利 , 等 .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咽支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重度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 影响 [J]. 陕西医学杂志 , 2022. 51(4): 433-436.
  [2] 康尧杰 , 张路 , 周意 , 等 .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内镜杂志 , 2021.27(4): 20-25.
  [3] 于晓平 , 宋维娜 , 张静 . 循证护理模式对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 2020. 26(14): 24-26.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 南 (2015 年 , 天津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6. 51(1): 6-24.
  [5] 戴如立 . 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J].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18. 13(5): 53-56.
  [6] 左 可 军 , 方 积 乾 , PICCIRILLO J F, 等 . 鼻 腔 鼻 窦 结 局 测试 -20(SNOT-20) 量表中文版的研制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杂志 , 2008. 43(10): 751-756.
  [7] 罗嘉莹, 胡佳晴, 陈钊, 等 . PM2.5 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8. 32(4): 295-297.
  [8] 薛令军 , 张晓锋 , 刘卫海 , 等 . 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 科杂志 , 2021. 27(4): 395-398.
  [9] 周媛 , 杨丹 , 付金萍 , 等 .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室集束化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研究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21): 246-249.
  [10] 王书玉 , 武瑜 , 肖嵩 . 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 效观察 [J]. 医学综述 , 2022. 28(10): 2065-20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4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