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研究述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4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理论研究、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实证研究、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研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新媒体素养;大学生;高校

  新媒介素养是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对于媒介素养的延伸,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则是对新媒体素养研究中特定群体的深入研究。大学生作为深度依赖新媒体的群体,其新媒体素养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尤其是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形势下,部分学生因新媒体素养偏低,如无法甄别错误信息、网络道德素养低下及存在行为偏差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络舆情与危机事件,致使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备受关注。

  近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来看,由传媒业专业人员延伸到普通群体,并细化到特定群体,如青少年、’0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高校教师及老年人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大体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研究,即对新媒体素养内涵的界定、能力框架的构建等;实证研究,即以某一高校或几所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对象,通过编制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相关研究,即探究新媒体素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新媒体素养与审美教育、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等。基于此,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国内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研究的全貌,笔者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源,以“新媒体素养”(或“新媒介素养”)及“大学生”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经过剔除与主题无关、重复的文献后,保留了117篇契合主题的文献资料。下面以此为研究单元逐一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理论研究现状、实证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理论研究

  当前,人类进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成为新媒体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入,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理论研究被提上日程,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内涵的探寻,二是关于新媒体素养构成要素或能力框架的阐释。

  (一)内涵的研究

  其逻辑起点是新媒体素养或新媒介素养概念的界定。媒介素养是一个新闻传播术语,于1933年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最先提出;新媒体于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首次被提出。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在其著作《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指出,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新媒介素养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及道德素养。这一说法也是较为主流的观点,被较多学者引用阐述。我国学者宦成林[1]从媒体技术发展角度界定新媒体素养,其是指基于Web 2.0所构建的一个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主体性特征的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学习者融入和适应这种新环境所具备的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矫菲[2]从媒介的演化角度提出,新媒体素养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新媒体的参与程度;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对新媒体资讯的评估和批判能力;新媒体使用安全意识;新媒体法律规范认知能力;新媒体的伦理礼仪能力。

\

  (二)能力框架的研究

  新媒体素养是一个较为系统、丰富的概念,是多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明确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构成要素或能力框架,一方面可将新媒体素养概念具体化,更加清楚地阐释新媒体素养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为编制测评工具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开展实证或应用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较多学者是通过开发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能力框架,并编制调查工具,以开展实证研究或应用研究。

  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能力框架构成,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三维度”“四维度”“五维度”等说法。宦成林提出“参与”是Web 2.0媒体的本质体现和要求,新媒体素养是以参与素养为核心的,包括视听素养、信息素养在内。姚利权[3]提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四维度”论,即对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参与和使用新媒体能力、对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洪防璇[4]认为新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因其时代特点和丰富含义,是指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能力。张瑞等[5]提出新媒体的“五维度要素观”,即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对新媒体的选择和参与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质疑和思辨能力、对新媒体的使用和再加工能力、对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实证研究

  随着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备受重视,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现状、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学者通过调研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一手数据资料,再次印证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一是通过经验分析法开展,二是通过调查法开展,且以后者为主,即针对个案或群体,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典型个案开展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陈世华、黄鑫[6]借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量表,以南昌某大学为个案,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官丽娜[7]以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媒介信息的理解、判断、制作技能、参与和创建五个方面展开调查;王文荟[8]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对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动机、使用习惯、使用认识等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教师开展访谈,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雷颖、张倩[9]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接触、媒介判断、媒介运用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陈劲新[10]对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新媒介接触情况、新媒介认知能力、新媒介分析批判能力、新媒介参与、控制与创造能力等。通过对以上文献中调研结果的相似观点进行归纳可知:大学生能够普遍意识到新媒介具有重要作用,但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严重,且对新媒介过分依赖,运用方法不合理,存在理性地辨析和批判新媒介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有部分调研结果进一步显示:新媒体素养各方面在人口学上会有显著差异。以高校群体为对象开展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田蒿[11]对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对于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依赖倾向,同时对于新媒介所呈现的信息正确性,他们大多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行为;对于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存在明显的第三人效果。张瑞等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新疆地区6所本科院校大学生现有的新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发现,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已经普遍具备对新媒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手机是他们最常使用的上网工具;对新媒介的参与度较高,会主动参与线上和线下的一些新媒介互动点播业务;已基本具备对新媒介信息的质疑和思辨能力。可见,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以满足自身娱乐、交友等需求为主,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在线学习的能力还较弱,创造和传播能力一般。焦红强[12]以河南省8所高校的1 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评估能力及使用参与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时间长;媒介知识相对匮乏,尚没有系统的媒介知识储备;鉴别能力较差,对媒介的政治属性、运作机制等方面不甚了解;对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能力较弱,认识较为感性,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参与媒介的形式比较初级,尚处于自发状态,即存在参与的方式不多等问题。

  (二)实施路径研究

  张丽莉、冯小燕[13]提出,可利用微课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具体而言,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培育与管理能力,建立新媒介素养微课教育框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一流教学团队,以及建立新媒介素养微课教育发展体系等手段,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邢元梅[14]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提出通过加强新媒介观念、重视新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专业性教育人才等路径提升农村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高辉辉[15]以新媒体素养的生成逻辑为出发点,提出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路径在于培育媒体素养的进阶认知、多维明辨的分析能力、效价耦合的评估能力、诠释梦想的创造能力。赵春华[16]提出大学生自我培养的路径,即培养科学合理的新媒介接触行为,锻炼和加强批判性思维,利用新媒介实现平等交往等。季海菊[17]指出,高校应完善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机制,构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平台,着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介素养,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

\

  三、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新媒体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联系密切。现有研究主要从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素养与美育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展开。

  (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关于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培养师生新媒体素养,将新媒体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蓉[18]分析了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强调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高低关乎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徐剑[19]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研究视角指出,教师应该重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其学习相关的新媒体知识。林秀芬[20]认为,应该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新媒体素养,即教育主体要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第二,利用好新媒体,将新媒体素养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手段或路径。周亚楠[21]以微信为例,指出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意识不强、宣传者能力欠缺的问题。吴钰重[22]以新媒体技术中常用的微信为例,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研究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习惯和规律,利用微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徐振祥[23]提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调和配合。魏茂琳、谷生然[24]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其路径包括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新媒介素养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介素养等。

  (二)与美育的关系研究

  张建、孟丝琦[25]认为,新媒体素养和审美素养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谐性及交融性,要想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素养,就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符合新媒体环境发展趋势的美育大体系。卢訟、尤潇文[26]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和大众美育的结合将是新的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向。新的时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重回大众美育层面,大众也应当建立起美育的自我教育模式,形成相应的自我建构能力。祁林[27]认为,美育和媒介教育正在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乃至“合一”。媒介教育中天然包含美育要素,美育越来越无法忽视媒介的相关课题。单丹丹、王福兴[28]认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为“五育”之一的美育拓展了新的视域。陈瑞娟[29]提出,在高校开展系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将审美教育与新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

  四、结语

  我国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进行拓展。研究内容上,可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能力框架体系构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实效测评、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及融合路径等方面不断深入。第一,我国学者在对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能力框架的研究上,尚未达成共识。随着高校不断重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关注到新媒体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密切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内涵与能力框架指日可待。第二,学者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现状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据资料,但并未有充分的数据资料或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提升对有效应对舆情、危机事件有着显著影响,新媒体素养实效性研究及效果测评等研究内容也甚少。第三,较多学者已经关注到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等之间的重要关系,且在探索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融合的实现路径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新媒体技术或新媒体素养的影响广泛、深远,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讨关于新媒体素养与劳动技术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上,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可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较为丰富、适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第一,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调研工具的编制上,较多学者是在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尽管有些研究在问卷编制上开展了预试测,但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对此,可进一步考虑在问卷编制上采用德尔菲法或专家咨询法,邀请领域专家、一线教师等人员参与讨论与决策,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等,以确保调研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二,关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实效性研究,可采用基线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方式开展,通过前后调查比对,分析讨论出更加有效的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策略,从而为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实践提供参考。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突显的优势,给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如何借助新媒体,为高校教育加持,为大学生素养赋能,是教育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将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宦成林.21世纪学习技能:新媒体素养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41-44.

  [2]矫菲.新媒体视域中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姚利权.浙江省高校本科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实证调查研究报告[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洪防璇.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224-226.

  [5]张瑞,王晓茹,曾训.新疆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及改善策略研究:基于对新疆6所本科院校的实证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64-70.

  [6]陈世华,黄鑫.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状况与缺憾:基于南昌某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88-93.

  [7]官丽娜.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8]王文荟.95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8(19):140-141.

  [9]雷颖,张倩.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2):63-68.

  [10]陈劲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60,62.

  [11]田嵩.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4(13):117-118,121.

  [12]焦红强.新媒介时代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今传媒,2011,19(6):38-40.

  [13]张丽莉,冯小燕.微课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0(11):91-93.

  [14]邢元梅.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5):30-32.

  [15]高辉辉.高职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J].现代交际,2020(24):180-182.

  [16]赵春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自我培养路径探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7]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刘蓉.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纳税,2017(27):176.

  [19]徐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J].职业,2015(35):128-129.

  [20]林秀芬.新媒体素养: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141,150.

  [21]周亚楠.例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9):1-3.

  [22]吴钰重.利用微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12):56-58.

  [23]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27-28.

  [24]魏茂琳,谷生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63-67.[25]张建,孟丝琦.试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与审美素养的和谐发展[J].中国美学研究,2019(1):218-227,306.

  [26]卢懿,尤潇文.美育视阈下新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路径策略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2):20-24.

  [27]祁林.从媒介教育看美育[J].文艺争鸣,2022(3):123-129.

  [28]单丹丹,王福兴.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美育之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2(2):157-162.

  [29]陈瑞娟.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的公共形象设计[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99-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4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