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滞现象和应对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4:57: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滞现象,然后分析了基于时滞现象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境,最后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滞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时滞现象;大学生;高校

  “时滞”这一概念在自动化技术、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中被广泛提及和论证。经济学中提及的“时滞”多指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颁布后,经历过分析、处理、传导最终到市场反应生效后,呈现出的效果中所发生的不确定的时间间隔。它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时间差异上,更体现在最初设想的效果和真实结果之间具有的差异上。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时滞主要包括学生自身认知、决策和行动力的时滞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时滞,一般是指从问题产生、形成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再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差。基于此,本文将具体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滞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滞现象

  (一)受学生自身影响出现的就业时滞现象

  该部分的时滞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认知不明确,对就业市场的认知与自身能力不匹配,无法做出正确决策,进而付诸求职就业的行动。

  第一,认识时滞。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趋势认识不充分,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故各高校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和人力资源全方位帮助学生就业,但高校无微不至的就业关怀,导致很多学生低估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和就业压力,甚至误以为经济环境对自身就业的影响不大。如果大学生未能在大学初期阶段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那么就会出现自我知识不足的问题,无法对外界信息做出综合客观的判断,也就无法根据外界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就业目标,这样其在职业选择期就会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1]。

  第二,决策时滞。经济下行时期,大学生更偏好于稳定的职业,出现“考研热”和“考公热”,从而导致就业决策困难。学生受到就业市场和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小的行业。考研就业数据显示,在2021—202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中,2021和2022年考研的人数分别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4.2%和40.7%,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人数分别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6.84%和17.57%。其中,不乏有逃避就业、无目标计划,在备考过程中摇摆不定的学生,这样易导致其考研结果不理想,同时也错过了秋招的就业机会。

  第三,行动时滞。部分毕业生应聘经验不足,工作意愿不强。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就业行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不用为温饱问题所困,家庭也能够在短期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财力、物力支持,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不再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进而错失了一些能够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就业方向、岗位认知不足,即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如果学生不主动搜寻就业信息,没有根据就业需求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会较弱。

  (二)目前高校开展就业工作产生的时滞现象

  该部分内容包括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对就业指导信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以及制度设计等一系列的综合作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效果产生的时滞。

  第一,指导性时滞。我国高校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就业市场的饱和等,都要求高校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工作[2]。一方面,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没有结合市场需求,而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传统行业岗位更新送代速度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部分仅局限于学科发展而未考虑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可能会因无参照和对比而变得更加盲目。同时,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无法适应高校综合化转型的需求,忽视了对大学生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专业竞争力,只会纸上谈兵,最终错失就业良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没有进行实时更新,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具体性和差异性,导致多数毕业生未能充分利用校内就业指导资源而匆忙选择热点行业就业,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二,操作性时滞。目前,高校内部都建有网络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如就业信息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无论是发布招聘信息还是录用审核形式,都更加依赖网络平台。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运用网络技术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信息的更新速度不及时,内容仍待完善,不够多元化[3]。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因此高校若不能及时更新、汇总信息,形成院校特色,生成个性化的指导方案,那么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就业指导网络课程效果欠佳。大数据时代对于就业信息的捕捉和挖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就业指导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强,则无法深入挖掘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分析岗位需求。同时,高校很多就业指导教师求职经验和技巧不足,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只会对就业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尤其是在线上教学中,如果不能对就业信息的内容展开延伸和互动交流,就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4]。

  二、基于时滞现象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境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作,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入,利用培养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目前经济形势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打乱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流程,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偏差,而大学生和高校对于这些影响没有做到很好的应对和调整,因此,学生的就业认识、决策和行动出现了时滞现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出现了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时滞现象,受这些时滞现象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具体如下。

\

  (一)外部就业环境在就业岗位减少、供需不平衡下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下行的经济大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大冲击,企业招聘人数、岗位、形势、时间都已发生较大变化。企业洞察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注销、吊销的企业数量比2020年初增加19.86%,尤其是第三产业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较大,易出现停滞现象,同时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也会受到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部分企业考虑到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也会对招聘计划进行调整,由此导致目前就业市场中的缩招、缓招、停招现象较为普遍,招聘岗位需求缩减。同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选择也在发生变化。2021年毕业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更加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提升学历的意愿更加强烈,但是目前考研考公的录取人数和岗位需求并未大幅度增加,这极大地提升了竞争难度,同时就业市场上的高精尖岗位和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不稳定的岗位应聘者较少,这也使人才供应和社会市场招聘需求严重不平衡,专业匹配度低,结构性矛盾突显[5]。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理存在障碍

  由大学生就业认识、决策和行动出现时滞现象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同时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也加速了毕业生能力短板的暴露。一是专业功底不扎实。目前,国内企业受经济影响,招聘需求下降,招聘要求提升,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扎实地学习及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工作和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抗压能力等,但高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仅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具备竞争优势。三是应聘技能、技巧仍待加强。线上网络招聘形式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线上应试技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招聘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导致毕业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职业规划不明晰,期望岗位、薪酬与个人定位、能力不匹配都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毕业生因课程不多长期在家,不去主动寻找实习机会或不关注就业信息等,缺乏就业的紧迫感,从而错失就业良机,且现在毕业后仍选择二次、三次考研考公的毕业生人数还在攀升,甚至催生了“新型啃老”现象。四是毕业生受家庭传统就业观念、互联网信息多元化的影响,易产生就业选择迷茫情绪,同时存在求职受挫和压力应对能力有限的情况,而在这样迷茫和受挫的双重压力下,其容易产生精神负担,自信心受挫,负面情绪堆积,甚至在就业阶段产生严重的就业焦虑心理,造成心理失衡[6]。

  (三)高校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现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时滞现象及目前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短期内高质量就业的问题,都反映出高校现有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紧密,缺乏就业心理教育。目前,高校就业课程体系较注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未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也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同时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完成身份的转变,而当下的就业指导教育中缺乏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因此学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流程不够精准,内容较为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根据学生的专业共性确定具体的就业指导方向,未能建立突出学生个人特色和真实需求的动态跟踪就业服务体系。目前,“云就业”服务将成为主流,但线上的就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无法真正贯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全过程。三是专业化就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较为欠缺,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代紧密结合。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市场更需要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这些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应融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指导内容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与社会需求、行业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滞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微观层面: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突出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引领功能

  一是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要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与择业观,使其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就需要高校切实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高校可以利用党、团组织的力量和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工作,从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发挥育人实效。二是引导毕业生积极转变传统就业理念,树立全方位就业观念。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大学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经济新模式已经出现,电商直播、线上教育、远程办公都是新型的热门就业行业,中小城市及农村也有着更紧缺的人才需求,在这一环境下,高校可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家导向、社会需求,明确合理的就业定位,然后以辅导教育为重点进行行为引导,使毕业生调整对就业的看法,进而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全方位就业的观念。三是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做好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疏导。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方向,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预期,避免因自身就业选择的盲目性而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教导他们通过合理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以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就业信心[7]。

  (二)中观层面:把握时代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就业师资力量,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生精准就业教育能力

  一是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形式应做到因时而新,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就业率,实现高质量就业。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当下的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可以结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性更新培养模式,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转换好线上、线下授课模式,最大化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将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践能力课程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二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建立健全培养、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搭建就业指导教师学习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的培养模式。如让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内部学习交流,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组织调研培训,形成课题研究,以研促学。同时,设置就业导师制,形成“学院—专业/校内—校外”的就业导师指导体系,从学校政策引领、学院管理服务、专业引领指导的角度出发,分工明确,多重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就业指导教师选拔机制,建立系统全面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对就业指导教师、导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就是师德师风进行专门的考核,从根本上保证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其次,要将职称评审、业绩考核与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相结合,发挥模范人物的力量,提升团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指导能力。三是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方式。目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使学生树立互联网与专业相结合的意识,激励大学生拓宽在不同领域运用互联网的渠道,如在大学中后期可以开展“云”网络就业指导、网络招聘会、网络培训会等,围绕“互联网+”创新培养模式,促使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优势。

\

  (三)宏观层面:把握就业方向,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整合资源,拓宽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一是做好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分析、解读工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及时为学生解读、宣传国家的就业扶持政策,保证毕业生能够及时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一方面,高校需要保障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把握就业的关键节点,利用好“秋招”和“春招”的黄金招聘时期,积极组织引入校内重点、特色专业的专场或定向招聘会,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就业平台,并注重活动的组织宣传,调动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参与国家就业、创业扶持项目,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就业政策福利,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共同促进就业环境的新发展。二是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拓宽就业路径。逐渐加大的就业压力要求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挖掘资源,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同时以行业调研、实习实践、联合培养等模式,加深与企业的交流,不断完善健全产学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建立校企战略性合作和实践实习培训基地,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赢[8]。三是打造大数据综合就业信息资源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精准化、信息化[9]。“云就业”目前已成为招聘主流形式,这要求高校必须精准掌握各方信息。一方面,高校需要搭建集学生综合信息、高校就业服务、就业单位信息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在校的各种信息、高校就业服务的管理信息,以及用人单位招聘、就职评价等信息,并整合当下的社交媒体,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搭建一体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发展规划,进行信息的精准匹配,从而促进大学就业效率和质量的提升[10]。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针对就业信息系统平台的信息维护、追踪和更新。对于平台的建设,高校需要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于网络硬件设施的配备,不断根据需求进行反馈更新,同时实现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指导的全程、立体追踪服务,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系统的网络就业指导服务,这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与合作沟通交流,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的重要方法。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突显。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的急剧变化、当下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转变及高校需面临的就业新形势等都让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时滞现象。面对这一境况,高校应着力以提升日常大学生就业教育质量为牵引,最终实现就业理论、就业工作模式、实践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唐昀.“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智库时代,2018(45):73-74.

  [2]谢洪浪.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2(21):196-198.

  [3]张静,禹会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3):155-157.

  [4]邓峰,岳昌君.大学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的建构与分析[J].教育研究,2021,42(2):112-122.

  [5]杨要.重大疫情下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现实审视与实践路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6):58-64.

  [6]孙妍.青年就业特征及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1):5-10.

  [7]刘洪.高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7):84-86,93.

  [8]蔡民,苗旭,闫锋.大学生灵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6-40.

  [9]董迪.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27):149-151.

  [10]李沙沙.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6):142-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44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