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宫颈癌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或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可用的治疗 方法很少。近年来, 免疫疗法为宫颈癌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通过对晚期、复发性、转移性宫颈癌进行程序性死亡蛋白 1 配体( PD-L1 )检测, 对 PD-L1 阳性的宫颈癌患者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已经成为该类患者治疗的一线首选方案。本文就宫颈癌的 发病机制,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联合其他疗法的应用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宫颈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蛋白 1,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
宫颈癌是引起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对女性健康产 生极大的威胁。在大多数情况下,宫颈癌的发病由人乳头 瘤病毒(HPV)感染引起,通过宫颈癌的筛查和 HPV 接 种计划,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1] 。早期宫 颈癌可以通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 果,局部晚期患者可以选择同步放化疗,但是复发性和转 移性宫颈癌女性的预后仍然较差,联合化疗和贝伐单抗治 疗的总生存时间相对较短 [2] ,因此需要有效的新疗法来延 长复发性、持续性或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近 年来,程序性死亡蛋白 1 ( PD- 1 )/ 程序性死亡蛋白 1 配体 ( PD-L1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 ( CTLA-4)等 免疫检查点蛋白的发现,使癌症免疫治疗在全球取得了重 大突破 [3] 。因此,本文就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免疫检查点 的作用机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联合其他疗 法的应用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 述,以期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1 宫颈癌发病机制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 HPV 持续感染和免疫逃逸有 关。 HPV 感染后, HPV 基因整合插入宿主细胞 DNA,引 起细胞特定基因功能的丧失或下调,是 HPV 导致宫颈癌 发生的主要机制。高危 HPV ( 16 、18)编码两种癌蛋白 E6 和 E7.而这两种蛋白是高危 HPV 的主要转化蛋白, 可使肿瘤抑制基因 p53 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 失 活,刺激细胞增殖,使正常细胞周期检查点紊乱,抑制 细胞凋亡, 导致细胞永生化和宫颈癌的发生 [4]。自然杀伤 ( NK)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被激活并消除靶细胞,研究 表明, HPV16 阳性宫颈癌患者较 HPV18 阳性患者 NK 细 胞含量高, 但这些NK 细胞却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能力, 表明 HPV 可调节宫颈组织中的 NK 细胞含量,且 NK 细胞可能参与宫颈癌发展过程中的免疫逃逸;另一方面, E6/E7 与白细胞介素 - 18 ( IL- 18)受体结合减少 γ- 干扰素 ( IFN-γ) 产生, 影响 NK 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 如 CD8+T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 T 淋巴细胞(NKT)及辅助性 T 淋巴细胞 1 ( Th1 ) ] 的激活, 同时, 肿瘤细胞可以分泌调 节性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 β ( TGF- β)和白细胞介 素 - 10 ( IL- 10),从而抑制 NK 细胞的活化 [5]。
2 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
宫颈癌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监视,包括诱导免 疫耐受、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及 PD-L1 的表达,因此,免 疫系统对病毒与肿瘤抗原的识别至关重要。免疫检查点主 要包括 CTLA-4、PD- 1 及 PD-L1.参与免疫反应的 T 淋巴 细胞活化后, 其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表达上调, 对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以保证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最小。CTLA-4 是一种由活化的T 淋巴细胞表达的受体, 与白细胞分化抗 原 28 ( CD28) 共享配体, 但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可使 免疫反应失活, 阻断 PD- 1/PD-L1 途径, 在免疫应答的效 应阶段起主要作用 [6] 。PD- 1 是一种共抑制性细胞表面受 体,主要在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中表达,当其结合 配体 PD-L1 和由肿瘤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达 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 2 ( PI-L2) ,可抑制 T 淋巴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促凋亡信号通路被激活 [7]。在健康 个体中,PD- 1 途径调节抗原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防止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但在癌症组织中,PD- 1/PD-L1 的 结合导致许多免疫细胞失活,包括 CD8+T 淋巴细胞。由 于 CD8+T 淋巴细胞在消除癌细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因此其受到抑制后会干扰肿瘤细胞的消除, 发生免疫 逃逸 [8]。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3.1 PD- 1/PD-L1 抑制剂单一疗法 PD - 1 抑制剂包括 卡瑞利珠单抗、帕博丽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西米 普利单抗,主要用于肺癌、尿路上皮癌、默克尔细胞 癌的临床治疗。帕博丽珠单抗是一种免疫球蛋白 G4 (IgG4)抗 PD- 1 的单克隆抗体,一项关于帕博丽珠单抗 用于晚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24 例患者均 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应用帕博丽珠单抗 10 mg/kg 体质量,每 2 周 1 次,持续 2 年,中位随访时间 为 11 个月( 1 .3~32 .2 个月),总有效率为 17% ( 95%CI: 5%~37% ); 5 例患者发生了 3 级不良事件,未观察到 4、5 级不良事件的发生 [9] 。在 KEYNOTE- 158 Ⅱ期的研 究中,评价了帕博丽珠单抗在 98 例复发转移性宫颈癌 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中位随访时间为 10.2 个月( 0 . 6~22 . 7 个月),客观缓解率( ORR)为 12 .2% ( 95% CI :6 . 5%~20 .4% ),3 例完全缓解和 9 例部分缓 解; 12 .2% 的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 3 级或以上毒性反 应,结果提示帕博丽珠单抗在单药治疗复发、转移性宫 颈癌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10] 。与 帕博丽珠单抗相似,纳武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 IgG4 抗 PD- 1 的单克隆抗体。CHECKMATE-358 旨在研究纳武 利尤单抗在 HPV 阳性宫颈癌中的作用,治疗总有效率 ( ORR)为 26.3%,5 名患者中有 3 名患者完全缓解,平均 无进展生存期(PFS)为 5.1 个月,总生存时间(OS)为 21.9 个月,据报道,3 例患者的毒性等级为 3~4 级,没有 与治疗相关的死亡报告 [11]。GOG-3016 是一项开放、多中 心的随机Ⅲ期试验,招募了 608 名一线含铂药物化疗后 进展的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 1 ∶ 1 )分配,试验组患 者接受西米普利单抗,每 3 周 350 mg,对照组患者根据 研究选择单药化疗,结果显示,应用西米普利单抗治疗 的患者 PFS 长于单药化疗的患者,ORR 为 16 .4%,高于 对照组的 6 .3%,其中 45% 的患者发生 3 级及以上的不 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的 53.4%[12]。
3.2 CTLA-4 抑制剂 肿瘤细胞常过度表达免疫检查点 信号,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及其效应因子作用,免疫检查 点通路被利用,进一步放大抑制性信号,T 淋巴细胞功能 受到抑制,导致肿瘤发生免疫逃逸 [13] 。在宫颈癌恶性肿 瘤中, CTLA-4 主要通过与 CD-28 竞争性结合 CD-80 和 CD-86.抑制 CD-28 将活化信号传递给 T 淋巴细胞,导 致 T 淋巴细胞不能彻底活化,因此采用 CTLA -4 抑制 剂可有效避免发生肿瘤免疫逃逸,发挥抗癌效应。伊匹 单抗是一种完全人源化抗 CTLA-4 的单克隆抗体,可诱 导中枢和效应记忆 T 淋巴细胞的扩增,抑制 CTLA-4 表 达,帮助患者对抗宫颈癌。LHEURRUX 等 [14] 研究报道 中评估了伊匹单抗单一用于复发性子宫颈癌中的疗效, 结果显示,34 例患者中仅 1 例患者病情部分缓解,10 例 患者病情稳定,中位 PFS、OS 分别仅为 2.5、8.5 个月,不 良反应为腹泻和胃肠炎,表明单一伊匹单抗治疗宫颈癌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抗肿瘤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仍 需继续寻求新的治疗策略发挥其在宫颈癌中的抗肿瘤 活性。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其他疗法
尽管 PD- 1/PD-L1 抑制剂在晚期和复发性子宫颈癌中 具有积极疗效和可接受毒性反应,但单一的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目前一些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新 策略, 比如通过与细胞毒性化疗和(或)放疗的组合来提 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4.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 放射治疗在理论上是有吸引力的,放疗以多种途径影响 肿瘤微环境,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放 疗后肿瘤死亡过程中起作用 [15] 。将辐射效应与免疫治疗 结合起来,可以改善局部肿瘤控制,并且目前临床研究 数据并未表明两者联合会导致不良反应 [16]。
4.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 化疗是宫颈癌的主要 治疗方式,但其不良反应与耐药性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结合的方法 可提高化疗的效果,改善免疫抑制,进一步产生抗肿瘤 的作用 [17] 。研究发现,细胞免疫检查点联合化疗药物能 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激活,从而进一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的抗肿瘤作用 [18]。2019 年 12 月, PD- 1 单抗药物替 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李明等 [19] 研究报道中,对比单纯化疗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三阴性 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对于局部晚期 / 晚期三 阴性乳腺癌患者,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在有效控制 疾病进展同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但目前临床中关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在宫颈癌中的研究报道较少,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4.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化疗 GOG-9929 Ⅰ期临床 试验结果显示,在新诊断淋巴结阳性宫颈癌患者接受放化 疗后 2~6 周开始使用伊匹单抗,剂量分别为 3 mg/kg 体质量 和 10 mg/kg 体质量,共治疗 4 个周期,结果表明,耐受剂 量最大为 10 mg/kg 体质量,毒性是可控的 [20] ,提示在患有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放化疗后,伊匹单抗诱导了中枢 和效应 T 细胞群的扩增。
4.4 PD- 1/CTLA-4 检查点抑制剂组合 两种免疫检查 点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可强化抗肿瘤免疫应答。一项 开放标签的Ⅱ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了经铂类药物治疗 后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采用 PD- 1 抑制剂巴替利单抗 和 CTLA-4 抑制剂泽氟利单抗治疗的效果,研究共纳入155 名患者,使用两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经过 12 个 月随访后,患者 ORR 为 25 .6%,10 例完全缓解,22 例部 分缓解。PD- 1 表达阳性患者的 ORR 为 32.8%,PD- 1 表达 阴性患者的 ORR 为 9 . 1%,患者疾病总体疾病控制率为 52%[21]。
4.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 一项多 中心、开放的Ⅱ期试验中,评估了 PD- 1 抑制剂卡瑞利 株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宫颈癌中的持久反应活性 和安全性, 45 名患者接受了治疗,试验方案是卡瑞利株单抗 200 mg,每 2 周 1 次,阿帕替尼 250 mg,口服 1 次 /d ,4 周为 1 个周期,卡瑞利珠单抗最长使用 24 个 月,中位随访时间为 11.3 个月,25 名( 55 .6%)患者得 到了客观缓解,其中 2 名患者完全缓解,23 名患者部分 缓解;中位 PFS 为 8.8 个月,6 个月的 PFS 为 57.0% ;32 例患者发生了与治疗相关的 3 级或 4 级不良事件,最常 见的是高血压、贫血及疲劳,没有与治疗有关的死亡 病例 [22]。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结 肠炎、肺炎、皮炎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较少发生的 不良事件包括肾炎、肝炎、胰腺炎及肌炎,罕见事件包 括心肌炎和垂体炎 [23] 。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独特的作 用机制,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可发生在任何器官系统, 但目前的研究数据没有显示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的风险 增加。
6 小结与展望
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中,多项临床试验表明 其具有显著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寻找一个安全有效、 精准个体化的疗法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临床需进行更多的 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免疫治疗、化疗及放疗的最佳整合方 案,同时需进一步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相关基因的 多态性。
参 考 文 献
[1] ARBYN M, WEIDERPASS E, BRUNI L, et al .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in 2018: a worldwide analysis[J]. Lancet Glob Health, 2020. 8(2): e191-e203.
[2] TEWARI K S, SILL M W, PENSON R T, et al. Bevacizumab for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d adverse event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240)[J]. Lancet, 2017. 390(10103): 1654- 1663.
[3] 秦琪 , 刘朝奇 , 熊焱强 , 等 . PD- 1/PD-L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体在宫颈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J]. 生命的化学 , 2017. 37(6): 992-997.
[4] MATTI L, CAMILLA L, TAPIO L,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efficacy against invasive, HPV-positive cancers: population- based follow-up of a cluster-randomised trial[J]. BMJ Open, 2021.11(12): e050669.
[5] LEE J, ZHANG T, HWAMH I, et al.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antibody-dependent expansion of memory-like NK cells in human cytomegalovirus-infected individuals[J]. Immunity, 2015. 42(3):431-442.
[6] ANDREA D G, ALESSANDRO D F, GIACOMO N, et al. The landscape of 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NSCLC: driving beyond PD- 1/PD-L1 inhibitors (CTLA-4. LAG3. IDO, OX40. TIGIT,Vaccines)[J]. Curr Oncol Rep, 2021. 23(11): 126.
[7] XUE Y Y, GAO S, GOU J X, et al.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PD- 1/PD-L1 inhibitors: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 Expert Opin Drug Del, 2021. 18(2): 187-203.
[8] 韩丽萍 , 刘丽雅 , 孙晓慧 , 等 . 宫颈癌组织中 FOXP3、PD- 1 及PD-L1 蛋白的表达 [J]. 郑州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7. 52(1):83-88.
[9] JEAN-SEBASTIEN F, CHRISTOPHE L T, BERT O,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mbrolizumab in advanced,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Ⅰ b KEYNOTE-028 trial[J]. J Clin Oncol, 2017. 35(36): 4035-4041.
[10] CHEOL C H, WILLEKE R, JEAN-PIERRE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mbroliz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Ⅱ KEYNOTE- 158 study[J]. J Clin Oncol, 2019. 37(17): 1470- 1478.
[11] WENDEL N R, ANTOINE H, TIM M,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ivolumab monotherapy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ervical, vaginal, or vulvar carcinoma: results from the phase Ⅰ / Ⅱ CheckMate 358 trial[J]. J Clin Oncol, 2019. 37(31): 2825-2834.
[12] TEWARI K S, MONK B J, VERGOTE I, et al . Survival with cemiplimab in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J]. N Engl J Med, 2022. 386(6): 544-555.
[13] 范佩文 , 马苗苗 , 冯亚宁 , 等 . 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 CTLA-4 的 表达与临床特征分析 [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2020. 43(9): 1129- 1135.
[14] LHEURRUX S, BUTLER M O, CLARKE B, et al. Association of ipilimumab with safe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cervical carcinoma[J]. JAMA Oncol, 2018. 4(7): e173776.
[15] HASLAM A, PRASAD V. Estimation of the percentage of US patients with cancer who are eligible for and respond to checkpoint inhibitor immunotherapy drugs[J]. JAMA Netw Open, 2019. 2(5):e192535.
[16] 赵磊 , 方芳 , 陈琪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联合放疗对肿瘤治疗的 进展 [J]. 现代免疫学 , 2018. 38(2): 170- 174.
[17] 宗丽菊 , 向阳 . 晚期及复发宫颈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未 来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2018. 34(11): 1211- 1216.
[18] 刘康 , 钟小娟 , 袁火忠 , 等 . PD- 1/PD-L1 抑制剂联合治疗在癌症 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现代肿瘤医学 , 2019. 27(24): 4488- 4494.
[19] 李明 , 张朋菲 , 齐甜甜 , 等 .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三阴性 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J]. 临床医学进展 , 2021. 11(12): 5717-5722.
[20] DA SILVA D M, ENSERRO D M, MAYADEV J S, et al. Immune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with ipilimumab following definitive chemoradiation (GOG-9929)[J]. Clin Cancer Res, 2020. 26(21): 5621-5630.
[21] O'MALLEY D M, NEFFA M, MONK B J, et al. Dual PD- 1 and CTLA-4 checkpoint blockade using balstilimab and zalifrelimab combination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an open-label phase Ⅱ study[J]. J Clin Oncol, 2022. 40(7): 762-771.
[22] LAN C Y, SHEN J X, WANG Y,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CLAP): a multicenter, open- label, single-arm, phase Ⅱ trial[J]. J Clin Oncol, 2020. 38(34): 4095-4106.
[23] 王汉萍 . 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 [J]. 临 床肝胆病杂志 , 2022. 38(5): 985-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