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汤剂联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睡眠情况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该 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 120 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60 例)患者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联合组( 60 例)患者口服中药汤剂联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两组均以 7 d 为 1 个疗程, 共治疗 4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目眩、心烦、头重)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 分、血清 5- 羟色胺( 5-HT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核因子 -κB ( NF-κB ) 水平。 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5.00%, 高于对照组的 90.00%,但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目眩、心烦、头重积分、 PSQI (睡眠效率、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 评分、血清 NF-κB 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著降低, 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 5-HT 、BDNF 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著升高, 联 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可改善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中医症状,调节睡眠神 经调节因子,提高睡眠效率。
失眠是以夜间失眠和日间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常 表现为难以进入睡眠、睡眠中间易醒或早醒,严重者彻夜 不眠,长期失眠易引起患者心情烦躁、身体乏力,并伴 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等症状,还可引起全身性疾病。中医 认为,失眠属“不得眠”“不寐”范畴,其中痰热内扰型 失眠症病机为宿食停滞,积湿成痰,因疾生热,痰热上扰 则心烦不寐,或劳逸失度,久坐久卧,思虑过度,所愿不 遂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为主 [1] 。本研究内 服中药方剂中黄连具有清火、燥湿、化痰功效;丹参活血 祛瘀,清心安神,有利于改善失眠症症状,可达到标本同 治,调整气血阴阳平衡的治疗目的。另外,背部走罐法的 作用途径是皮部- 孙络- 络脉- 经络系统,发挥扶正祛邪, 开泄腠理功效,以振奋人体的阳气,恢复机体功能活动, 可改善失眠的亚健康状态。有研究报道,耳穴贴压治疗可 刺激耳廓上的反应点、穴位,经络传导,发挥调节气血、 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失眠症症状 [2] 。本研究旨 在探究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在中药汤剂治疗的同时,联 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中医证候积 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 2020 年 1 月 至 2021 年 6 月收治的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 120 例,采 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 例)中男、女患者 分别为 32、28 例;病程 6 个月~7 年,平均(3.51±1.02 ) 年;年龄 28~71 岁,平均( 48.48 ± 11.84 )岁。联合 组( 60 例)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34、26 例;病程 3 个 月 ~8 年,平均(3.87±1.29 )年;年龄 21~69 岁,平均 ( 47.44±13.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 疗心脑肺、精神科疾病》 [3] 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者; 主证为睡眠不安、多梦、心烦暴躁,次证为头晕、头痛、 耳鸣、便秘、心悸、痰多等;每周至少发生失眠 3 次,并 已持续至少 1 个月者等。排除标准:由全身性疾病引起 的失眠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 者;精神病患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 究方案已通过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治疗,组方为 半夏、陈皮、枳实、黄连、山栀、生甘草各 9 g,竹茹12 g,虎杖、首乌藤各 15 g,郁金、菖蒲、秫米各 18 g, 丹参、珍珠母、紫石英、合欢皮各 30 g。若食滞胃肠,加 六神曲 15 g,山楂 12 g,莱菔子 18 g;若大便不通者,加 大黄 9 g,决明子 30 g,1 剂 /d,早、晚 2 次温服。联合组患者在服用清热化痰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联合走罐、耳穴 贴压治疗,背部走罐治疗方法: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先 在患者背部涂抹刮痧油,然后采取罐口平滑、口径较大 的 3 号玻璃罐,用闪火法吸罐后,观察吸入罐内的皮肤高 度在 1~3 cm 之间,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督脉、膀 胱经第 1、2 测线循经往返推拉,并在心俞、肝俞、脾俞水 平位横向推拉,直至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 1 次 / 周。耳穴 贴压:耳廓局部消毒后,将磁珠耳贴贴于双侧脾、胃、神 门、心、皮质下、耳尖穴,每穴按压 1 min,3~5 次 /d,力 度以患者感到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双耳轮换贴,3~4 d 换 1 次。两组均以 7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医诊疗心脑肺、精神科疾 病》[3] 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4] 评估患者 临床疗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睡眠正常,夜间睡眠时间 ≥ 6 h,醒后精神状态好,PSQI 评分减分率>75% ;显效: 治疗后患者睡眠正常,3 h ≤ 夜间睡眠时间< 6 h,睡眠深 度增加,5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采 用 S-W 法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x ±s) 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 效率与对照组比升高,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目眩、 心烦、头重积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显著低于 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 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PSQI 评 分与治疗前比均显著降低,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血清 5-HT、BDNF、NF-κB 水平比较 两组 患者治疗后血清 5-HT、BDNF 水平与治疗前比均显著升 高,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 NF-κB 水平与治疗前 比显著降低,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 P<0.05),见表 4.
3 讨论
中医认为,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 郁而致不眠者多矣,痰热内扰型不寐多因痰热交结,耗伤 阴血,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不寐,或热邪上扰清窍而 致失眠。中医治疗失眠,是采用天人合一、调理阴阳的理 念,能从根本上治疗失眠和失眠引起的症状,治疗方法包 括中药内服、针刺、拔罐、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等,为进 一步提高整体效果,可采用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清热化痰中药方中黄连苦寒,清火燥湿化痰, 竹茹甘淡微寒,清化痰热,除烦止呕,共为君药;半夏燥 湿化痰,和胃止呕,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陈皮理气 行滞,燥湿化痰,山栀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虎杖清热利 湿,散瘀止痛,共为臣药;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菖 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丹参活血祛瘀,清心安神,三者 相须为用,凉血清心安神;珍珠母与紫石英重镇安神,合 欢皮解郁安神,首乌藤养心安神,秫米和胃安神,共为佐 药;甘草清热、祛痰、调和诸药,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 热化痰、安神助眠之效 [6-7]。走罐疗法由拔罐疗法发展而 来,于患者背部膀胱经第 1 侧线(背腧穴)走罐,能够调 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助于安神助眠;耳者,宗脉之所 聚也,针对耳部穴位刺激,可促进大脑网状系统的正常有 序化,进而使病理性的睡眠状态向正常的生理性的睡眠转 化 [8] 。本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目眩、心烦、头重积 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较 对照组升高,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汤 剂联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可改善痰热内扰型失眠症 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有所提高。
5-HT 是睡眠神经调节因子,可发挥镇静催眠效果,改善睡眠质量;BDNF 可调整睡眠、觉醒周期,改善睡眠 质量; NF-κB 属于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成员,失眠患者血清 NF-κB 水平明显升高 [9] 。背部走罐时产生的机械刺激可通 过皮肤、血管感受器的反射弧,调节相应神经节段功能, 使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有助于调节睡眠。本研究耳穴贴压选 穴脾、胃、神门、心、皮质下、耳尖,能调节大脑皮层的 兴奋, 调节脾胃功能, 具有镇静、安神、安眠作用 [10] 。本 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 碍评分及血清 NF-κB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血清 5-HT、 BDNF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汤剂联合背部走 罐、耳穴贴压治疗可调节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睡眠神经 调节因子,提高睡眠效率。
综上,中药汤剂联合背部走罐、耳穴贴压治疗可改善 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中医症状,调节睡眠神经调节因子, 提高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于臻 , 边新娜 , 韩文文 , 等 . 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J]. 西部中医药 , 2020. 33(1): 151- 154.
[2] 王蔚 , 金琳莉 , 于晶 , 等 . 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虚型失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初探 [J]. 四川中医 , 2018. 36(1): 173- 176.
[3] 屠佑堂 , 屠莲芳 . 中医诊疗心脑肺、精神科疾病 [M]. 武汉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5: 132- 136.
[4] 彭志鹏 , 张星平 , 陈俊逾 , 等 .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脾不藏意型及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比较的临床研究 [J]. 上 海中医药杂志 , 2020. 54(4): 65-67.
[5] 胡洁玲 , 田华 . 治神针刺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对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 SDS 评分的影响 [J]. 四川中医 , 2021. 39(11): 211- 214.
[6] 王燕 , 杨双 , 李晓娣 . 宁心安神中药组方联合针灸推拿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 2015. 10(6): 856- 858.
[7] 杜琳琳 , 过伟峰 , 张兰坤 , 等 . 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型失眠 [J]. 中医杂志 , 2018. 59(22): 1965- 1967.
[8] 杨金亮 , 张蓉 , 杜磊 , 等 . 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调节阳虚型失眠患者神经递质临床观察 [J]. 中国针灸 , 2014. 34(12): 1165- 1168.
[9] 王丽 , 王彩娟 , 芮绵 , 等 . 清心镇肝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疗效及对血清NF-κB、BDNF、5-HT 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 , 2018. 27(32): 3535-3538. 3542.
[10] 朱小红 , 李建宏 , 李莹 . 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J]. 中 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 2017. 20(2): 198-2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