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该院收治的 104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2 例。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 [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CSMS) ] 评分、负性情绪 [ 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 评分、心肺功能指标 [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左心室舒 张末期内径(LVEDD) 、6 min 步行试验(6MWT) ] 水平和生命质量 [ 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 评分。 结果: 护理后, 两组不良嗜好、 日常生活、情绪认知、疾病知识等 CSM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 SDS、SAS 评分 均低于护理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 LVEF 水平均高于护理前,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 LVEDD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 6MWT 距离均长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生 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等 SF-36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护 理基础上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可提高冠心病患者 CSMS 和 SF-36 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改善心肺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 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Application effects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theory-guid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ZUO Yali, LIANG Bingru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the 7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theory-guid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0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September 2021.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ime, 52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the stress and adaptation theory-guided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sco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cale (CSMS)], the negative emotion scor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index level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6 min walking test (6 MW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cale (SF-36)]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Results: After the nursing, the CSMS scores of bad habits, daily life,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disease knowledg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DS and S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VEF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and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VEDD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and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6MWT distance of the two groups was great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and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SF-36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pain, vit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the stress and adaptation theory-guided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CSMS scores and the SF-36 scores, reduce the negative emotion scores and improve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index levels i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routine nursing.
【Keywords】 Stress and adaptation theory; Nurs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Negative emotion; Quality of lif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为常见 心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冠心病发病率约 10%, 且呈现升高趋势 [1] 。冠心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 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多数冠心病患者经 治疗后症状可明显缓解,但长期处于带病状态,需 长期用药,增加患者身心压力。常规护理可为冠心 病患者在治疗中提供相关基础性护理,但缺少全面 性、针对性护理,导致远期预后较差 [2] 。压力与适 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通过创造舒适环境和心理疏导 等手段,使其适应压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疾病状 态 [3]。本文观察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在冠 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 本院收治的 104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 入标准: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 冠心病诊断标准 [4] ;经冠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 动图等检查确诊。排除标准:精神异常;纽约心脏 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 ~ Ⅳ级;视听说功 能障碍;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 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 员会审批通过 (批准文号:201900012) 。按照入 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2 例。 对照组男 28 例, 女 24 例; 年龄 46~74 岁, 平均 (60.13±6.15)岁;病程 1~14年,平均(7.33±2.66) 年;学历:小学及以下 10 例,初中 25 例,高中
13 例,大学及以上 4 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Ⅰ 级 30 例, Ⅱ级 22 例。研究组男 29 例, 女 23 例; 年龄 45~74 岁, 平均(59.68±6.36) 岁;病程 1~13 年,平均(7.17±2.48)年;学历:小学及以下 11例, 初中 24 例, 高中 12 例, 大学及以上 5 例;NYHA 心功能分级:Ⅰ级 31 例,Ⅱ级 21 例。两组一般资 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 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定期消毒、打扫病房,给 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出院后发放服药、饮 食、运动的记录卡和健康教育宣传册。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 指导下的护理。(1)成立压力与适应小组,包括 护士长 1 名、责任护理 5 名,护士长担任组长,护理前对组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压力与 适应理论相关知识为主,待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寻找压力源。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状态,查 阅患者病历资料,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寻找压 力源;询问患者哪些事物或情形让其感觉压力大、 感觉焦虑烦躁及不适等,评估患者压力情况,进一 步分析压力源,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档案。(3) 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措施。分析得出冠心 病患者压力主要来源于疾病、环境、运动及心理 4 个方面,针对压力源产生的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措施。①疾病压力源。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冠 心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纠正患者错误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与依从性;向患者介绍医 院的医疗团队, 指导患者放松心理, 严格遵医治疗。 ②环境压力源。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病房环境, 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 感;积极鼓励亲友探视,多给予患者关心,以减轻 患者压力。③心理压力源。护理过程中加强患者心 理评估,教会患者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方法,并运 用心理暗示法进行良性引导,或运用成功病例现身 说法疏导、减轻患者负性情绪。④运动压力源。出 院后加强患者随访,建立患者及家属微信群,每周 一、三、六将冠心病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运动处方、 饮食、复诊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推送到 群中;出院前测量患者运动后最高心率,设定目标 心率;指导患者有氧运动,每次在目标心率下运动 30~60 min,训练方式包括有氧操、快步行走、利 用跑步机慢跑等。两组均连续护理 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 能力评分。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评价[5],包括不良嗜好(20分)、日常生活(20分)、 情绪认知(20 分)、疾病知识(25 分),评分越高, 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 负性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 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价焦虑与抑郁情况,标准 分均为 100 分,SAS 临界值为 50 分,SDS 临界值 为 53 分,评分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6] 。(3) 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心肺功能指标水平,包括左心室射血 分数(LVEF)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 步行试验(6MWT)。(4) 比较两组护理前 后生命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评估,选取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 康维度,各维度均为 100 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 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不良嗜好、日常生活、情绪认知、疾病知识 等 CSM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护理后,两组不良嗜好、日常生活、情绪认知、疾 病知识等 CSM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护理后,两组 SDS、SAS 评分均低于 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心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 前, 两 组 LVEF、 LVEDD、6MWT 水 平 比 较, 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护理后,两组 LVEF 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 LVEDD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 6MWT 距离均长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长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 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等 SF-36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护理 后,两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等 SF-36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 管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冠心病 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患者心理造成负担。心理 压力会引起一系列身心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 高、焦虑、抑郁等,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引 起机体代谢紊乱,导致血液黏性升高,进而增加心 脏负荷 [7] 。压力与适应理论认为通过明确压力源, 针对压力源采取多种护理措施,可使患者适应各种 压力,有助于降低患者压力,进而减轻压力所引起 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嗜好、 日常生活、情绪认知、疾病知识等 CSMS 评分高于 对照组,SDS、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 于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在了解患者压力 源、压力产生原因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措施干预, 针对疾病压力源,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冠心病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纠正患者对疾病错误的认识,指导患者严格遵医治 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我管理能力;针对环境压力源, 使患者充分熟悉环境,适应环境,可减轻陌生环境 对负性情绪的影响,针对心理压力源,强化心理指导及健康宣教,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治疗信 心,减轻其负性情绪。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研究组 LVEF 水平,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等 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 6MWT 距离长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压力与适应
理论指导下的护理通过科学、持续的护理指导,能 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出院后加强患者随访,指 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减轻患者心肺耐力不足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进而提 高生命质量 [8]。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压力与适 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可提高冠心病患者 CSMS 和 SF-36 评分,降低负性情绪评分,改善心肺功能指 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 覃策, 胡敏 . 重庆江北区居民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35 ( 8 ): 1653-1655.
[2] 李琼 . 探讨优质护理在急诊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9.19 ( 29 ): 281.
[3] 汪妲含,杨超 . 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肝硬化代偿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J]. 全科护理, 2020.18 ( 6 ): 742-74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 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 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 . 稳定性冠心 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 ( 9 ):680-694.
[5] 赵月元,张爱华 .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J]. 护理学杂志, 2016.31( 5 ):8-11.
[6] 王敬斋,张树荣 . Zung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的测评 [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 ( 3 ):150-153.
[7] 王静,金璐 . 正念减压疗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 ( 22 ): 2084-2087.
[8] 孙漾丽,顾迎春,李征艳,等 .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及 miRNA 表达谱的影响 [J]. 中国循证 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12 ( 10 ): 1185-1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