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13:54: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 S- 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NSE ) 、一氧化氮( NO )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万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重 型颅脑外伤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各 52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命支持、止血、抗炎、消肿、营养、降颅内压等常规对症 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2 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FMA )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GCS )评分、血清 S- 100β 、NSE 、NO 及全血高切 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 96. 15% ,高于对照组的 76.92% ;与治疗前 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ADL 、FMA 、GCS 评分及血清 NO 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 S- 100β 、NSE 及全血高切黏 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 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能够有效调节重型颅脑损 伤患者脑部血液流变学水平,减轻患者血脑屏障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保护神经细胞,进而改善患者昏迷状态,促进生活能力与运动功 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依达拉奉,血液流变学,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

  颅脑外伤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 性损伤,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运动创伤等意外事件的增 多,该病发病率也较高,仅次于四肢损伤,其临床表现 为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1] 。相关学者提出,重型颅脑 外伤后短时间内的内源性阿片肽与氧自由基的过度表达极 易诱发神经细胞的损伤、变形与凋亡,同时也会破坏血脑 屏障,造成急性脑水肿 [2] 。而常规止血、消炎、抗感染等 救治措施效果较为有限,不能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脑组 织、神经细胞等进行有效的保护,故而需要联合具有保护 脑组织的药物进行治疗 [3]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清 除自由基,减轻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阻 止脑水肿的发生,避免脑细胞坏死加重,起到保护脑与神 经组织的效果 [4] 。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对重型颅脑外伤 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对症治疗对其中枢神经 特异性蛋白(S- 100 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一氧化氮(NO)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万宁市 人民医院收治的 104 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 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52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32 例,女 性 20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2~12 h,平均(9.47±1.42 )h; 年龄 30~60 岁,平均(42.78±5.46)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 30 例,女性 22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3~24 h,平均 ( 9.51±1.46 )h;年龄 35~70 岁,平均(42.86±3.62)岁。 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年龄等基础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颅脑外伤防治指导》 [5] 中诊断标准符合者;经头 颅 CT 或 MRI确诊者;发病时间 <48 h 者;入院时格拉斯 哥昏迷指数(GCS) [6] 评分在 3~8分者;无其他器官复合 损伤者;既往无脑出血、卒中病史者等。排除标准:患有 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 碍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依达拉奉注射液)过敏者等。 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该 研究。

  1.2 治疗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监测生命体征、止血、 抗炎、抗休克、消肿、脱水、补液、保持呼吸通畅、吸 氧、降颅内压、全身营养支持等常规对症治疗 [7] 。在此基 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将 30 mg 依 达拉奉注射液(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10007.规格: 20 mL ∶30 mg)加入 100 mL 的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2 次 /d。两组患者 均治疗 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依据《颅脑外伤防治指导》[5] 评估患者 临床效果,显效:经过 2 周治疗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8] 评分降低 >45% ,意识障碍、 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经过 2 周治疗后,患者 NIHSS 评分降低 18%~45% ,相关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无 效:经过 2 周治疗后,患者 NIHSS 评分降低 <18%,所 有症状均未好转并且意识呈模糊状态。总有效率 = 显效 率 + 有效率。②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9] 、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 ) [10]、GCS 评分比较:于 治疗前后,采用 ADL 量表(总分为 100 分,分数高低与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相关)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 动能力进行评分;于治疗前后采用 FMA 量表(上、下肢 运动功能总分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强) 评定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于治疗前后,采用 GCS(总分为 15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昏迷程度越轻)评定两组患者的 昏迷程度。③两组患者血清 S- 100 β、NSE、NO 水平比较: 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 4 mL(空腹状态时), 对其中 2 mL 进行离心,转速设置为 3 000 r/min,时间设置为 1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 S- 100β、 NSE 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 NO 水平。④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取剩余 2 mL 静脉血置于预先 盛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中,抗凝后离心(离心方式同③)获 得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天津市康瑞生科技有限 公司,型号:KRS-A160)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 度、血浆黏度及血沉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临床总有效率)采用 [ 例 (%)] 表示,行 χ2 检 验;计量资料( ADL、FMA、GCS 评分,血清 S - 100 β、 NSE、NO 及血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 度、血沉)经 K-S 法检验确认符合正态分布,采用 ( x ±s) 表示,行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 ADL、FMA 及 GCS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 组患者 ADL、FMA 及 GC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 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 表 2.

\

 
  2.3 两组患者血清 S-100β、NSE 及 NO 水平比较 治疗 后两组患者血清 S- 100β、NSE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 组较对照组降低;血清 NO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 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 表 3.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 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 黏度及血沉)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是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而 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根据 GCS 评分法确定伤后昏迷 6 h 以上或再次昏迷的患者即为重型颅脑损伤,而在患者发生后数小时内若未进行有效的干预手段,可导致颅内高压、 脑水肿现象的加重,使颅内持续、大量形成氧自由基,加 重炎症反应,促进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甚至会危及患者 生命。常规止血、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 虽能暂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并不能有效、长期地改 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治疗效果 有限。

  依达拉奉为脑组织保护剂,也称作自由基清除剂,能 很好地抑制脑组织细胞脂质代谢及氧自由基的形成,进而抑制蛋白氧化水解、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耗竭及脂质 过氧化等反应, 从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11]。临床实验研究 显示,大鼠在缺血或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 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 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 [12]。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ADL、FMA、GCS 评分均高于 对照组,提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联合采用依达拉奉注 射液能有效减轻其神经细胞损伤,改善患者的昏迷状态, 进而促进患者日常生活与运动功能的提升,疗效显著。血 清 S- 100β 可促进神经的生长与修复,在正常状态下其含 量极低,当颅脑出现损伤后,可导致大量的氧自由基被释 放, 再通过 ATP 消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损伤神经细胞, 导致血脑屏障被破坏,从而释放大量的 S- 100β 进入血液 中; NSE 是位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蛋白质, 当 神经元受损后则可大量释放;NO 作为血管活性物质,可 反映脑血流与脑血管功能, 调节局部血管舒缩状态 [13] 。本 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S- 100β 、NSE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 NO 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 应用依达拉奉可进一步保护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神经细胞, 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这可能是因为依达拉奉具有脂 溶性较高的特点,用药后易到达脑组织,快速强化单胺类 物质的代谢作用,从而对脂质过氧化产生抑制,使 NO 表 达上调,继而对脑神经与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 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李琳等 [14] 学者研究发现,颅脑外伤可导致患者机体 处于应激状态,从而改变机体内环境,对脑血流量和脑代 谢率产生影响,进而降低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影响了血液 流动性,增高了凝血酶浓度,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并 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机体缺血缺氧程度及脏器损伤 程度。依达拉奉在人体内多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分子 量较小,可通过多途径对自由基的生成产生抑制作用,抑 制脂质过氧化,从而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抑制体内白三 烯、黄嘌呤氧化酶、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轻脑细胞 的损伤,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浓度,进而减缓血脑屏障的受 损程度,缓解机体应激反应;此外,其还可以减轻炎症因 子与血管刺激物刺激血管,从而加大脑组织血流量,加强 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对脑部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 [1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 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水平均低于对照 组,提示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其血脑屏障受损程度,调节脑部血液 流变学,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与黄 勇等 [16] 研究结果相似。


\

 
  综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能够有效调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部血液流变学水平,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脑屏障 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保护神经细胞,进而改善患者昏迷 状态,促进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显著,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 考 文 献

  [1] 谢观生 , 张济源 , 吴明伟 , 等 .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社区医师 , 2018. 34(29): 7-8.

  [2] 张泽立 , 刘文明 , 张源 , 等 . 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的效果分析 [J]. 中华医学杂志 , 2017. 97(31): 2435-2438.

  [3] 刘惠祥 , 叶经纬 , 张立 , 等 .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血清谷氨酸、 TNF-α 及 IL- 10 水平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 脑血管病杂志 , 2018. 16(22): 3373-3375.

  [4] 王永刚, 吴宗涛, 吉元超, 等. 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 100β 蛋白及NSE 的影响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 12(4):367-368.

  [5] 李京生 . 颅脑外伤防治指导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0:30-32

  [6] 于凤颖 , 王颖 . 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与 GCS、GOS 评分的关系 [J]. 中国医药导刊 , 2012. 14(6): 969-970.

  [7] 孟庆军 , 孟磊 , 金保哲 , 等 . 依达拉奉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16. 33(11): 963-966. 969.

  [8] 张磊 , 刘建民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14. 30(1): 79.

  [9] 谢亮 . 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2012. 35(32): 44-45.

  [10] 罗民香 .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 NIHSS 评分及肢 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 2020. 17(21): 91-93.

  [11] 刘峰 , 王晓野 . 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 [J]. 中国医 药指南 , 2018. 16(14): 156- 157.

  [12] 季玮 , 江艳芬 , 陈颖 , 等 .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 及 Flk- 1 表达的影响 [J]. 同济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5. 36(5):47-51.

  [13] 张颖蕊, 于荣国, 龚书榕, 等. 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S- 100B 蛋白及 NSE 的影响 [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12. 46(4): 287-289.

  [14] 李琳 , 李旭 , 高飞 , 等 . 脑外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的变化观察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7. 27(5): 1133- 1136.

  [15] 林涛 . 依达拉奉对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 能的影响研究 [J]. 北方药学 , 2020. 17(11): 21-22.

  [16] 黄勇 , 黎才丽 , 何玉叶 .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 血浆NOET 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河北医学 , 2018. 24(4): 576-5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14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