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 82 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 3 个 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 3 个月的临床优良率,术前及术后 3 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 JOA )、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 评分, 以及术前、术后 3 d 炎症因子指标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 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 95. 12%,高于对照组的 80.49%; 与术前比, 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VAS 、ODI 评分均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而两组患者 JOA 评分均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与 术前比, 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 、白细胞介素-6 ( IL-6 ) 、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 水平均升高, 但观察组 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相较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术中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 恢复快,能够缓解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部疼痛,恢复腰部功能,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术后恢复,疗效显著。
关键词: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功能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腰椎滑脱病 症,因椎弓峡部不连引发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发生向 前不同程度的滑移,患者以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为主要症 状,影响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 下降,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对于峡部裂 性腰椎滑脱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 融合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其为治疗腰椎脱病症的标准术 式,但容易对脊柱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原有的解剖结构造 成损害,影响患者预后 [1] 。因此,临床需探寻一种更为高 效和安全的手术方案提升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 近几年,随着国内微创技术的发展,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效果逐渐得到认可,该 术式不需要剥离椎体旁肌肉,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操作对椎 旁肌和邻近软组织的损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预 后良好的优点 [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椎间孔入路腰 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与 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佛山复 星禅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 82 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对照 组患者中男性 18 例,女性 23 例;年龄 40~75 岁,平均( 57.95±6.28 )岁;滑脱位置: L4 18 例,L5 23 例;Meyerding 分度标准 [3] :Ⅰ度滑脱 16 例,Ⅱ度滑脱 25 例。观察组 患者中男性 19 例, 女性 22 例; 年龄 40~75 岁,平均 ( 57.52±6.33 )岁;滑脱位置: L4 16 例,L5 25 例;Meyerding 分度标准:Ⅰ度 17 例,Ⅱ度 24 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 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脊柱外科治疗原则》 [4] 中关于峡部裂性 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者;经影像学检查结合查体结果确诊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胸腰椎 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胸腰椎手术史者;有严重 全身感染性疾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经院内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 合术:全麻后取俯卧位,选择后路入路作正中切口,逐层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将肌肉向两侧剥离,显 露椎板、小关节突,以“人”字嵴顶点为椎弓根进针点, 并制备钉道,将 4 枚螺钉拧入。使用咬合工具将滑脱椎体 的棘突和大部分椎板小心咬除,并切除增生的黄韧带与骨 赘,对椎管和神经根进行减压,安放钛棒,撑开、复位、 固定。复位椎体满意之后,切除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将自 体骨粒植入椎间隙夯实,置入充填自体骨粒、大小合适的 椎间融合器,至纤维环开口处斜向 30~40° 方向打压嵌入 椎间隙,拧入螺帽使其牢固固定,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前 凸。冲洗干净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观察组患者接受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麻 醉和体位同对照组。选择非症状侧先进行定位, 先于 C 型 臂 X 光机(普朗医疗器械公司, 型号:PLX7000C)透视下 定位滑脱节段, 在距后正中线 3 cm位置处置入 2 枚长针头 进行定位,透视调整针尖位置,沿 2 针的连线作小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 将肌肉间隙钝性分离 至关节突。于切口处使用可扩展工作通道撑开切口,将周 围软组织剔除后制备钉道,透视见钉道位置无误后,将椎 弓根螺钉拧入,置入预弯钛棒,撑开、提拉复位。按照同 样的方法在症状侧放置可扩展工作通道,并制备钉道,切 除上位椎体下关节突和部分椎板等,同法将自体骨粒、椎 间融合器置入,加压固定,透视确定椎间融合位置良好, 冲洗干净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进行 3d 的抗感染治疗, 并术后定期随访 3 个月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患 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 后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3 个月的临床优良率。 术后 3 个月参照 MacNab 标准评定优良率 [5] :优:腰痛的 症状消失,运动有所受限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 偶尔有轻度腰痛,但基本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腰椎 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差:检出持 续的神经根受损表现,术后症状反复发作,需要再次手 术;优良率 =(优+ 良)例数 / 总例数 ×100%。③比较两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 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6]、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7]、Oswestry 功能障碍 指数(ODI) [8] 评分,使用 VAS 评分评价腰痛程度:分别 于术前、术后 3 个月指导患者对主观疼痛感受进行打分, 0 分表示无痛,1~3 分表示轻度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 7~10 表示重度疼痛,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JOA 评分 标准:涉及主观症状(0~9 分)、临床体征(0~6 分)、日 常活动(0~14 分) 3 个维度共 9 项内容,总评分为 0~29 分,评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 ODI 评分标准:涉及站 立、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坐、睡眠、社 会活动、性生活、旅游、提物 10 项内容,每项按照症状 由轻至重评为 0~5 分,总评分为 0~50 分,评分越高表示 功能障碍越严重。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 d 炎症 因子水平,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 3 mL,以 3 000 r/min 离 心 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超 敏 -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 -6 ( IL-6)、肿瘤 坏死因子-α ( TNF-α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计量 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 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 治疗优良率为 95. 12%,高于对照组的 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 VAS、JOA、ODI 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术 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VAS、ODI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而两组患者 JOA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 hs-CRP、IL-6、TNF- α 水平均升高,但观察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见 表 4.
3 讨论
腰椎峡部相对薄弱,意外损伤或长期体力劳动易导致 患者腰椎峡部出现崩裂,崩裂后,椎弓分成上、下两个部 分,且二者之间没有骨性连接,椎体上将向前滑移。手术 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目标在于固定、减压和融 合。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为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的常规术式,复位滑脱椎体会增加复位后椎体间的基础面 积,加快植骨融合,增加椎管和椎间管的容积,减少马尾 神经和神经根的压迫,有效恢复良好的腰椎矢状位序列, 缓解腰骶处后凸畸形情况,改善患处解剖结构,促使腰椎 外形恢复,利于维持脊柱正常生物力学结构,但该术式可 破坏脊柱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结构,并因手术中长时间牵 拉肌肉加剧肌肉损伤,降低脊柱稳定性,导致医源性腰部疼痛,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9]。
近几年,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微创方案逐 渐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获得了诸多临床医师的认 可,该术式从椎间隙进入,不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和椎旁 肌,能够有效保护多裂肌的神经支配,明显降低医源性腰部 疼痛的发生,并且也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能 够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恢复腰椎间隙高度,且椎间孔 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更利于准确复位腰椎前凸角,患 者术后脊柱、骨盆力线平衡恢复更好,疼痛症状和腰椎功 能改善更为明显,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康 复预后更佳等优点 [1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 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 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 VAS、 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相较 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 融合术术中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缓解患 者腰部疼痛,恢复腰椎功能,疗效显著。
手术操作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 创伤后机体往往发生炎症反应,可导致较多指标发生变 化,其中 hs-CRP 是全身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 物,当机体受到急性创伤、感染时,其水平迅速升高,可 反映手术创伤严重程度;IL-6 由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和单核细胞分泌产生的,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可反 映手术导致机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其 水平越高表明手术造成的创伤越严重;TNF-α 主要来自单 核巨噬细胞,参与全身炎症反应,并促使其他促炎因子释 放, 如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8 等, 加重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 [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3 d 观察组患者血清 hs-CRP、IL-6、TNF-α 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相较于后路腰椎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机 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分析其原因为,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通过可扩张通道系统进入颈背最 长肌与多裂肌间隙,无需剥离皮下软组织,能够更好地保 留椎旁软组织的生理功能,对机体损伤小,从而减少炎症 因子的释放,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12]。
综上,相较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间孔入 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术中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 复快, 能够缓解腰部疼痛和功能, 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邵珂 , 吉立新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J]. 中国骨伤 , 2019. 32(3): 283-287.
[2] 张军武 , 任龙龙 .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两节段双侧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 [J]. 陕西医学杂志 , 2020. 49(6): 713-716.
[3] 沈爱东 , 徐瑞生 , 包聚良 . 腰椎滑脱分度的探讨 [J]. 脊柱外科杂志 , 2010. 8(1): 49-51.
[4] 海涌 , 周跃 , 郑召民 , 等 . 脊柱外科治疗原则 [M].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1: 326-351.
[5] 胡有谷 , 陈伯华 , 马学晓 , 等 . 腰椎间盘突出症 [M]. 4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369-385.
[6] 陈佳佳 , 童莺歌 , 柴玲 , 等 . 中文版多维疼痛评估工具的比较分析 [J]. 护理学杂志 , 2018. 33(6): 102- 105.
[7] 孙兵 , 车晓明 .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 (JOA 评分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13. 29(9): 969.
[8] 程继伟 , 王振林 , 刘伟 , 等 .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2017. 27(3): 235-241.
[9] 王伟 , 兰魁勇 , 范润东 , 等 . 腰椎滑脱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 2018. 6(23): 20-21. 24.
[10] 赵正力 , 尹月 . Wiltse 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J]. 现代仪器与医疗 , 2019. 25(4): 20-24.
[11] 史国强 . 输注自体血与库存血对腰椎滑脱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8): 122- 123.
[12] 张晓越 , 王小红 , 任世超 , 等 .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对比及对 AGEs、IL-6 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20. 20(21): 4186-4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