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ATC )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了解 ATC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有助于 ATC 的临床早期诊断与干预。因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ATC 发生的早期风险预测、发病机制、 早期诊断及相关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 ATC 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TC)是指由于大出血及组织损伤后激活凝血、纤溶、抗 凝途径,在创伤早期出现的急性凝血功能紊乱,其病理 生理过程复杂。目前认为,ATC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MACLEOD 等 [1] 研究发现,ATC 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 立危险因素,在住院创伤患者中发病率约为 16.3%,在轻 度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约 11%。由此可见, 严重创伤后 ATC 的发生率较高,其危害较大,早期识别与干预 ATC 或可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因此, 本研究就 ATC 发生的早期风险预测、发病机制、早期诊 断及相关的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 ATC 的关注。
1 严重创伤患者并发 ATC 的早期风险预测
对严重创伤患者并发ATC 的早期风险预测, 可更早地 预防 ATC 的发生。国内的一项临床研究以凝血酶- 抗凝血 酶复合物(TAT)与纤溶酶 -α2 纤溶酶抑制剂(PIC)比值 评价凝血- 纤溶失衡程度,预测颅脑损伤的患者发生 ATC 的风险, 其结果显示, TAT/PIC 比值降低, 预示 ATC 发生 的风险较大 [2] 。系统性的评分预测模型可能是严重创伤患 者并发ATC 早期风险预测较为理想的手段, 目前有多个评 分预测模型可早期预测ATC 的发生风险, 但均未广泛应用 于临床。主要的有以下 4 种 [3] :①创伤严重程度特征评分 ( ASCOT) 是第一个发表的院前 ATC 临床预测工具,其 通过患者的 5 个院前变量(血压,体温,是否胸部减压、 车辆卡压及腹部损伤)来进行评分;②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 TRISS)是根据入抢救室的入院情况、血压及损伤分布 情况进行预测评分;③院前预测模型( PACT)是利用多因 素(包含年龄、损伤机制、休克指数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值,以及到达医院的心肺复苏情况和气管插管时机)来确定患者发生ATC 的风险;④贝叶斯网络模型是一种通过人 工智能技术“学习”变量值的预测系统。前 3 种评分预测 模型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但由于缺乏大样本及多中心 的临床研究验证,目前并未广泛使用;而贝叶斯网络模型 虽然准确性好,但由于其操作及计算较为复杂,缺少其中 某一输入就会对建立的模型产生偏差,因此应用受限。
2 ATC 的发病机制
ATC 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未明确, 但主要认 为其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同时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 一旦受到创伤、出血、休克等因素的影响,机体凝血和抗 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之间则会失去平衡。患者就诊时,受 到血液稀释、炎症因子及内环境紊乱的影响,也会加重凝 血功能障碍,进而引发 ATC。
2.1 组织损伤与内皮损伤 创伤发生后,大量出血可导 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血管外凝血和血管壁内血栓形成 过程中被大量消耗,大量输血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甚至可能发生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红细 胞的丢失亦可影响机体的止血,研究显示,当红细胞比容 低于 30% 时,循环红细胞通过减少轴向血流,对原发性 止血有重要影响 [4] 。组织因子(TF)是凝血反应的始动因 子,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是凝血过程的启动者,激活 V 因子和Ⅶ因子,然后活化凝血酶,最终活化纤维蛋白形 成凝血。组织损伤导致 TF 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导致外 源性凝血级联反应,从而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耗竭,造成 ATC。此外,激活或发生凋亡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也释放 大量 TF,促进了 ATC 的发生发展。
2.2 活化蛋白 C 蛋白 C 途径是机体抗凝系统重要组成 成分。活化蛋白 C 在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的同时,还可促进纤溶酶形成,此双重作用在 ATC 发病机制中意义重大。有研究显示,失血性休克发生发展 中,蛋白 C 途径会发生瞬间激活现象,介导凝血过程 [5]。 创伤早期休克导致的低灌注能上调内皮细胞内血栓调节 蛋白(TM)的表达量,TM 与凝血酶结合成 TM- 凝血酶 复合物,其在缺乏钙离子的情况下能够放大蛋白 C 的激 活效应,而活化蛋白 C 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 ( PAI- 1 )活性,引发纤溶亢进,进一步形成凝血障碍 [6]; 而创伤后期,因炎症反应消耗蛋白 C,患者机体又出现高 凝状态,导致组织二次遭受缺血性损害。上述研究证实, 活化蛋白 C 在调节 ATC 方面有着关键作用,且在调节低 灌注和休克后细胞毒性方面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性。有研究 发现,ATC 的发生与凝血因子活性整体降低相关,活性下 降的程度取决于休克的严重程度 [7]。
2.3 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异常 有研究分析了 876 例 ATC 患者的凝血因子数据,结果显示,V 因子和Ⅷ因子异 常与创伤后死亡率密切相关 [8] 。而 V 因子和Ⅷ因子水平 在 ATC 患者中减少,可能与活化蛋白 C 水平升高相关。 一项体外研究表明,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能改善由血液 稀释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提示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在凝血 障碍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9] 。凝血酶是止血过程中的核 心物质,凝血酶激活后可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导致纤维蛋白链形成,并可激活血小板、白细胞及血管内 皮参与止血。然而,凝血酶也会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组织纤 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这种作用被称为继发性 纤维蛋白溶解。缺氧、肾上腺素及血管加压素等其他因素 也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 t-PA,被称为原发性纤维蛋白溶 解,两种作用均可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创伤性休克诱 导的组织灌注不足也被证明可促进内皮产生 t-PA,最终导致 ATC 患者的 t-PA 水平升高,进而导致纤维蛋白的溶解 增加,造成以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状态,表现为 各种部位严重出血,增加 ATC 发生风险。
2.4 血小板功能障碍 RAMSEY 等 [10] 研究发现,与健 康对照组相比,ATC 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水平显著 降低,提示血小板功能障碍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病情具 有密切相关性。此外,张昕等 [11] 通过检测并分析创伤 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早期分子标志物,结果显示,血浆 TAT、PIC、TM 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 抑制剂 1 复合物 (t-PAIC)在 ATC 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其中 TAT、TM、t-PAIC、PIC 可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 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血小板计数是创伤患者输血需 求与预后的关键决定因素,而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新鲜 冰冻血浆及晶体胶体液均可能引发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上述研究进一步证实,创伤后血小板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均与 ATC 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2.5 其他机制 目前关于 ATC 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 素,不同地域的患者表现不同的凝血状态对创伤后凝血功 能亦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创伤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也是 ATC 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2.5.1 特殊地域环境 高原地区的人生活在缺氧状态下, 凝血功能被长期激活,当急性颅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发生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能处于过量消耗 状态,导致低凝血状态和再次出血的危险,增加 ATC 发 生风险,进而成为引起凝血障碍的独立因素。
2.5.2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指患者 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发生异常而导致的症状。有研究表明, ATC 中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和副 交感神经的抑制,给予肾上腺素受体阻滞或交感神经切除 术能产生抗炎、抗纤维蛋白溶解及内皮保护作用,提示自 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 ATC 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13]。
3 早期诊断
ATC 的治疗主要依据正确诊断和预测,应尽早诊断,尽 早采取治疗措施, 但目前对于ATC 的诊断标准尚未明确, 若未及时诊断与治疗,难以控制出血,将进一步恶化。 3.1 凝血功能的检测 目前临床上多依据凝血功能指标 变化来诊断 ATC,通过光学或电学等方法检测活化部分 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ATC 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标准为(其中 任一项): ① PT > 18 s ;② APTT > 60 s ;③ TT > 15 s ;④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 1.2 [14]。
3.2 血栓弹力图( TEG )的检测 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相 比,TEG 能够更早地检测到凝血指标变化。TEG 可从一份 血样中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 过程;同时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及 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进行凝血全貌的检测,其结果不受肝 素类物质影响,弥补了传统凝血检测项目的不足。国内研 究显示,TEG 检测可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 变化,有效识别 ATC 的发生情况,并可用于颅脑损伤后 ATC 患者预后水平的早期评估 [15]。但也有研究报道,使 用 PT 标准化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参考标准, 评估 TEG 和旋转血栓弹力(ROTEM)测定对成人创伤 出血患者 ATC 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关于 TEG 准确性的证据,也没有发现关于 ROTEM 准确性的 证据 [16]。
4 治疗进展
由于 ATC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关于 ATC 临床治 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早期识别并控制急性出血,积极纠 正全身凝血功能障碍是ATC 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ATC 的治疗包括损害控制性复苏(DCR) 、输注血液制品、使用 止血药物 [ 氨甲环酸(TXA)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重组因子Ⅶ a ( rF Ⅶ a ) ] 等,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稳 定血压,重建凝血机制 [17]。
4.1 DCR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过多的液体复苏相关, 故而延伸出一个概念:DCR。随着 DCR 的出现,创伤性 出血性休克的复苏经历了一个转变,其是指在创伤性出 血患者中实施的液体复苏模式,主要依据是与积极止血 有关的特定血流动力学复苏目标,目的是预防或纠正致 命的低体温、酸毒症及凝血障碍,进而降低 ATC 的发生 风险。DCR 的主要原则包括:输注晶体量的最小化,允许 性的低血压 [ 目前的建议是在出血控制之前,维持平均动脉压在 65 mmHg( 1 mmHg = 0.133 kPa)和(或)目标收 缩压在 80~90 mmHg,以免加重出血,直到其出血得以控 制 ],输血 / 血制品比例平衡,以及凝血病的目标导向校 正 [18] 。一项临床研究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 DCR,结果 显示,DCR 可减少患者创伤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降低 创伤性凝血障碍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 时间,因此,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实施 DCR 具有重要的临 床治疗价值 [19] 。目前认为,由于 DCR 通过控制输液速度 与输液量,在维持机体基本血液灌注量的同时可有效减轻 再灌注损伤,减少了对凝血因子的稀释作用,从而降低了 ATC 的发生风险。
4.2 输注血液制品 输注血液制品是创伤性出血患者 临床治疗中重要的复苏手段之一。目前可获得的大量数 据仅支持使用新鲜冰冻血浆(FFP)∶红细胞∶血小板为 1 ∶ 1 ∶ 1 的比例对严重创伤、休克及出血未控制的患者进 行复苏,其生物学基础来源于创伤性急性凝血异常的存在 及常规血液制品的稀释性质。一项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 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 水平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FFP ∶红细胞控制在 1 ∶ 1 可 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常规指标,但炎症因子 水平较高 [20] 。早期的血浆复苏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具有很 好的止血效果,但若只输注高剂量 FFP 则复苏效果不佳, 只有联合高剂量的 FFP、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补充的纤 维蛋白原才能产生持续的凝血效果。吕伟琦等 [21] 通过对 ATC 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联合纤维蛋白原对比单用输血治 疗的方案,结果提示,纤维蛋白原联合输血治疗 ATC 可 减少输血量,减少因输血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风 险。其他的血液制品如浓缩的凝血因子,因其可以立即使 用,不需要进行血型匹配,且风险较低,可被推荐使用。
4.3 止血药物的使用 新一代的止血药物主要包括具有 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凝血及替代纤维蛋白功能不足等三 类作用的药物。对创伤患者给予止血药物的目的在于控制ATC 的发生发展,减少创伤急性出血,是创伤急性出血 复苏的主要措施之一,进而提高患者存活率。
4.3.1 TXA 一项体外关于 TXA 对促进凝血功能和纤维 蛋白溶解的影响的研究显示,TXA 不影响纤维蛋白溶解酶 的活化,但可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分解,对出血患者早期给 予 TXA 治疗可预防纤维蛋白原大量分解 [22]。因此,TXA 的治疗作用与增强凝血功能有关,同时可降低机体纤维蛋 白溶解,以避免 ATC 的发生,进而降低创伤出血患者的 死亡率。
4.3.2 PCC 一项纳入 85 例 TBI 患者的临床研究,比较 了输注 PCC 与 rF Ⅶ a 对于创伤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 在 PCC 输注组中血红蛋白和 FFP 输注量明显下降,死亡 率及住院费用也相对较低,提示 PCC 治疗 TBI,对改善 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安全有效的,同时降低了治疗成本,减 少了医疗资源的使用 [23]。
4.3.3 rF Ⅶ a rF Ⅶ a 最初开发和批准用于治疗血友病和 先天因素不足的患者,目前也逐渐被应用于控制危及生命 的大出血。在治疗严重出血患者的标准干预措施中,对有 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患者使用 rF Ⅶ 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 治疗方法。rF Ⅶ a 作为严重出血干预措施的辅助治疗药物, 在其剂量小于 90 mg/kg 体质量的情况下可获益。有研究表示,使用低剂量的 rF Ⅶ a ( 20 μg/kg 体质量)对于治疗 TBI 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安全有效,且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 发生风险,并且可有效地防止进行性出血性损伤的出现, 从而降低 ATC 的发生风险 [24] 。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不 同剂量的 rF Ⅶ a 对创伤出血和凝血的作用是没有明显差 异的,这可能与创伤后的严重酸毒症导致了 rF Ⅶ a 治疗 失败有关。
4.4 其他治疗 目前对于 ATC 的治疗尚无针对性治疗方 案,故各创伤治疗中心所应用的治疗方案也不同,但原 则上,对于 ATC 的治疗重点集中在原发病的治疗和出血 控制等方面。岳茂兴等 [25] 经过长期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 中发现“维生素 B6 联用丰诺安(20AA 复方氨基酸)新 疗法”可用于严重创伤或术后继发 ATC 患者的治疗,其 主要机制是,通过为机体代谢提供充足的底物、辅酶及 强大动能支撑,保护了重要脏器的功能,从而为急危重 症患者赢得决定性治疗和进一步支持治疗的宝贵时间, 降低患者病死率。LETSON 等 [26] 发现在重度出血性休克 大鼠模型中采用腺苷、利多卡因、镁离子(ALM 合剂) 联合超小剂量 7 .5% 氯化钠溶液( 0 .7~1 .0 mL/kg 体质量 ) 进行复苏,相比较于单独使用 7 .5% 氯化钠溶液复苏而 言,可在 5 min 内改善大鼠平均动脉压及凝血功能,在60 min 内使凝块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改善,并可将高纤维蛋 白溶解情况恢复至基线水平。从而也表明 ALM 合剂或可用于 ATC 患者的液体复苏;另外,ALM 合剂还能通过保 护免疫细胞数量,抑制系统炎症,改善血小板聚集,纠正 凝血病,来预防不可控制的外伤性出血,避免 ATC 的发 生。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VPA)应用于休克患者,能 够显著减少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 板聚集,同时显著提高血凝块的强度与血凝块形成率,表 明其能够在增强血凝块完整性的同时,发挥选择性的血小 板保护作用,或可成为 ATC 治疗研究的选择 [27]。
5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 ATC 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 于ATC 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 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对于ATC 的临床治疗目前没有统一 的具体实施方案,建设多学科协作的创伤中心,以尽早地 控制出血、监测并改善全身的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原 则。同时, 应提高临床一线工作者对 ATC 的认识和关注,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然而,目 前关于ATC 的早期风险的评估、早期的识别诊断及治疗等 诸多方面仍面临很多的难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 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MACLEOD J B A, WINKLER A M, MCCOY C C, et al. Early 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ETIC): prevalence across the injury spectrum[J]. Injury, 2014. 45(5): 910-915.
[2] 毛小强 , 金晶 , 余国峰 . 凝血 - 纤溶失衡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价值 [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3): 407-410.
[3] SOPHIE T, HELGE G, MARC M, et al.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using clinical prediction tools: a systematicreview[J]. Medicina Fluminensis, 2019. 55(10): 653.
[4] VALERI C R, KHURI S, RAGNO G. Nonsurgical bleeding diathesis in anemic thrombocytopenic patients: role of temperature, red blood cells, platelets, and plasma-clotting proteins[J]. Transfusion, 2007. 47(4): 206-248.
[5] 田勇 , 卜瑞红 , 解彦格 , 等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 APC、vWF、D-D 水平变化及意义 [J]. 山东医药 , 2017.57(34): 75-77.
[6] HOWARD B M, MIYAZAWA B Y, DONG W F, et al. The tissue factor pathway mediates both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and coagulopathy after 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 2015. 79(6):1009- 1013.
[7] HOWARD B M, KOMBLITH L Z, CHEUNG C K, et al. Inducing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in vitro: the effects of activated protein conHealthy human whole blood[J]. PLoS One, 2016. 11(3):e0150930.
[8] KUNITAKE R C, HOWARD B M, KORMBLITH L Z, et al . Individual clotting factor contributions to mortality followingtrauma[J]. J Trauma Acute Care, 2017. 82(2): 302-308.
[9] WINSTEDT D, THOMAS O D, NILSSON F, et al. Correctionof hypothermic and dilutional coagulopathy with concentrates of fibrinogen and factor XIII: an in vitro study with ROTEM[J]. Scand JTrauma Resus, 2014. 22(1): 73.
[10] RAMSEY M T, FABIAN T C, SHAHAN C P,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latelet function in trauma patients[J]. J Trauma Acute Care, 2016. 80(5): 726-732.
[11] 张昕 , 彭小玲 , 李兆芳 . 创伤性凝血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早期分子 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22. 21(5): 471- 475.
[12] 黄剑吟 , 封启明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海南医学 , 2015. 26(21): 3190-3194.
[13] XU L, YU W K, LIN Z L, et al. Chemical sympathectomy attenuates inflammation, glycocalyx shedding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rats with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J].Blood Coagul Fibrin, 2015. 26(2): 152- 160.
[14] 岳茂兴 , 周培根 , 梁华平 , 等 .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和 20AA 复方氨基酸联用大剂量维生素 B6 新疗法应用 [J/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 2015. 1(1): 4-7.
[15] 张志华 , 余国峰 . 血栓弹力图用于诊断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 的临床研究 [J]. 中华全科医学 , 2021. 19(8): 1300- 1302. 1329.
[16] 王建锋 , 张琼 . 血栓弹力图仪在危重症创伤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监 测的应用 [J]. 血栓与止血学 , 2019. 25(5): 800-801.
[17] 文科 , 林哲绚 , 韩溟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 分子机制及诊疗进 展 [J]. 创伤外科杂志 , 2018. 20(1): 72-76.
[18] 黄强 , 杨洋 , 魏安卿 , 等 .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创伤性凝血障碍的 影响 [J]. 中国急救医学 , 2013. 33(10): 901-903.
[19] 连佳伟 , 曾辉 , 许新劲 .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 性凝血障碍的影响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 2022. 13(10): 41-43.
[20] 赵家立.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多发性创伤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 血液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现代实用医学 , 2022. 34(6): 755- 757.
[21] 吕伟琦 , 虞瓅 , 张善弛 . 纤维蛋白原联合输血治疗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应用价值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2021. 41(2): 224-225.
[22] 姚汝瞻 , 王炳武 , 潘洪发 , 等 . 创伤骨折手术应用氨甲环酸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2019. 19(3): 331-337.
[23] JOSEPH B, HADJIZACHARIA P, AZIZ N K, et al.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an effective therapy in reversing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2013. 74(1): 248-253.
[24] YUAN Q, WU X, DU Z Y, et al. Low-dose recombinant factor Ⅶ a for reversing coagu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Crit Care, 2015. 30(1): 116- 120.
[25] 岳茂兴 , 梁华平 , 孙同文 , 等 . 维生素 B6 联用丰诺安新疗法治疗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专家共识 (2019)[J/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 志 , 2019. 5(4): 193-201.
[26] LETSON H L, DOBSON G P. Correction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with small-volume 7.5% NaCl adenosine, lidocaine, and Mg2+ occurs within 5 minutes: A ROTEM analysis[J]. J TraumaAcute Care, 2015. 78(6): 773-783.
[27] BAMBAKIDIS T, DEKKER S E, HALAWISH I, et al. Valproic acid modulates platelet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ex vivo[J]. Blood Coagul Fibrin, 2017. 28(6): 479-4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