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对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及血清前列腺素 E2 ( PGE2 )、转化生长因子-β 1 ( TGF-β 1 )、 缓激肽( BK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60 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14 d 。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 CMS )评分及血清 PGE2 、TGF-β 1 、BK 水平。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 VAS 评分及血清 PGE2 、 TGF-β 1 、BK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CM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 肩周炎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肩功能,疗效显著。
关键词: 肩周炎,温针灸,肩凝汤,疼痛,前列腺素E2.转化生长因子-β1.缓激肽
肩周炎是由于肩关节长期劳伤、外伤、软组织退行病变等因素导致肩关节周围筋膜、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以致肩关节周围长期酸痛,无法主动抬举,当背伸、被动活动时疼痛剧烈,并有遇寒加剧、夜间酸痛加重、症状进展性加剧等特点。肩周炎好发于 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且由于女性处于绝经期,性激素与孕激素下降,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因手术治疗风险高,费用昂贵,保守治疗成为治疗肩周炎的首要方法。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肩关节糖皮质激素封闭注射等,但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肝、肾功能有较大的损害,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注射可诱发加重骨质疏松症 [1] 。中医药是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为防治此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肩周炎在中医中归属于“肩痹”“肩痛”“痹证”等范畴,多由年老体衰、长期劳作、感受风寒湿邪、外伤等因素致使肩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肩痹 [2] 。温针灸是在针刺穴位行针得气后,将燃起艾条裹于针柄上,通过针柄将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传入穴位,进而产生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但单纯温针灸的临床效果有限,起效时间也相对较长 [3] 。肩凝汤中含有黄芪、附子等多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温肾柔肝、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缓解患者肩关节症状 [4]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为明确本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也为临床治法提供支撑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60 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48~62 岁,平均(55.72±3.56 )岁;病程 4~14 个月,平均(6.49±2.17)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 12 例,女性 18 例;年龄 45~63 岁,平均( 54.58±3.37 )岁;病程 3~15 个月,平均(6.14±2.32 )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分册》 [5] 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中医骨伤科学(第 9 版)》[6] 中“肩痹”的诊断标准者;X线检查见肩关节骨密度降低者;近 2 个月未进行相关治疗者等。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者;对本研究中治疗药物过敏或晕针者;恶性肿瘤者;有肩关节肿瘤、结核、骨折手术史者;不能耐受及配合治疗者 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安徽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患者采 取坐位,取患侧的肩三针,分别位于肩峰下凹陷中、肩 峰下凹陷中前 2 寸( 1 寸 ≈ 3.33 cm )、肩峰下凹陷中后 2 寸。针刺前,用消毒酒精棉球对操作者双手和穴位进行 消毒,取针灸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25 mm×40 mm ),刺入患者穴位 1.5 寸,行捻转补泻行 针手法,使患者得气,然后将 2 cm 长艾条尾端点燃,套 于针柄,30 min 后出针,针灸过程中注意观察,及时清 除艾灰, 避免烫伤患者,1 次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联合肩凝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 20 g,附子 15 g,白芍、当归、陈皮、柴胡、半夏、羌活、秦艽、炒 白芥子、桂枝各 10 g ,口服,由中药房统一煎煮封装, 200 mL/ 袋,分早晚饭后 2 次温服,100 mL/ 次。两组患者 均连续治疗 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依据《中医骨伤科学(第9 版)》[6] 中的相关标准评定疗效,痊愈:肩部酸痛消失, 肩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能恢复原工作;显效:肩部酸 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仅在劳累或天气 变化时偶有不适,不影响原工作;有效:肩部附近酸痛 缓解,但肩部运动后酸痛剧烈,肩关节活动功能略有改 善,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受限;无效:肩部酸痛症状、活动 功能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痊愈率 + 显效率 + 有 效率。②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 [7]、Constant-Murley 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CMS)评分 [8] 。应用 VAS 评分评 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分值范围为 0~10 分,治疗前后患 者根据自身疼痛的具体感受说出合适的分值,分值越高, 表明疼痛越严重;通过 CMS 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功 能,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 15 分)、对日常生 活影响(20 分)、关节活动度(40 分)及肌力(25 分)等 4 个方面分值,总分 100 分,评分越高则肩部活动功能越 好。③前列腺素 E2 ( PGE2 )、转化生长因子-β 1 ( TGF-β 1 )、 缓激肽(BK)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 脉血 2 mL,以 3 000 r/min 的转速离心 15 min 后,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患者血清 PGE2、 TGF-β 1、BK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使用 S-W 法检 验证实本研究计量资料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以 (x ±s) 表 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两组患者 VAS、CMS 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 后两组患者 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CM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血清 PGE2、TGF- β 1、BK 水平比较 与治 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PGE2、TGF- β 1、BK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3 讨论
肩周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准确定论,多认为与年 龄、性别、关节劳损、关节外伤、炎症刺激、内分泌失调 等因素有关。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肩部疼痛会逐渐 加重,肩关节僵硬,进一步发展为肩部肌肉萎缩,关节囊 挛缩,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肩周炎发病多见 50 岁 左右,故又被称为“五十肩”。人到中年,肝血不足,肾 精亏虚,气血衰退,经脉筋骨失养。加之长期劳作,感受 风寒湿邪,外伤等因素致使肩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 养,经络瘀阻,不通不荣则痛 [9] 。所以,治疗肩周炎应以 益气补血、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通络为原则。
温针灸是中国特有的疾病治疗手段,在肩周炎治疗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分别针刺肩峰下凹陷中、肩峰下凹陷 中前 2 寸、肩峰下凹陷中后 2 寸,可缓解局部炎症, 改善肩 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活动功能。在留针过程中,将 艾条尾端点燃,套于针柄,艾条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力 沿着针体传入穴位, 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效 [10] 。 《神灸经论》中指出, “取艾之辛香作炫,能通十二经, 入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提示 艾灸可行气通络、温经散寒、振奋阳气的功效。王鹃等 [11] 在研究中发现,肩三针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可疏通经 络,理气止痛,改善周围血液循环,加强对炎症、水肿的 吸收,从而缓解肩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僵硬等症状。加 之艾条燃柱,可充分发挥针刺的功效,艾条灸高温辐射, 穿透力强,与针刺相结合共同作用于经络,提高局部血液 循环和皮肤组织的代谢速度,促进炎症的吸收,从而发挥 镇痛效果。但是温针灸治疗可能会意外损害神经或血管, 形成血肿或出血,且单纯温针灸起效时间较长,过于频繁 进行温针灸治疗也会损耗患者阳气 [12]。
肩凝汤原方出自《傅山临证医书》治两臂肩膊痛方, 是为治疗肩周炎之经验方。本研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 准病因,从肝、肾论治,调整处方配伍,治疗肩周炎。方 中共 11 味中药, 重用附子, 可辛热散寒化湿, 善治风寒湿 痹所引起的诸痛,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三药共为君药;柴胡疏气行气活血,陈皮增强 理气之功,半夏、白芥子温化寒痰、散结通络止痛,四药 合用共为臣药;羌活、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黄芪益 气促血液运行,加强祛风之功效,共为佐药;桂枝温通经 脉,又为上肢的引经药,载药直达病所,全方合用后,具 有补气养血,温肾柔肝、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 功效 [13]。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 效率、 CM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说 明温针灸与肩凝汤联合使用治疗肩周炎能明显提高临床疗 效,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肩关节组织发生劳损,可引起局部炎症细胞浸润, 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细胞与液体渗出不仅造成局部组织 水肿,亦影响组织代谢, 致使多种致痛物质激活并释放, 其 中PGE2 是一种重要的致痛因子, 可增强感受器兴奋性, 提高痛觉敏感度,并参与炎症的诱发过程,加重患者病情; TGF-β 1 是一种高度多效性、多功能性的生长与分化因子,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促进细胞增长,加快组织修复,但 有研究表明,关节受损、炎症反应加重时可促使肝脏星状 细胞产生大量 TGF-β 1 ,导致血清 TGF-β 1 水平异常升高, 经过治疗,当机体炎症反应水平降低后,其水平也随之降 低 [14];BK 是一种内源性致痛物质, 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增强感觉神经元敏感性,诱发炎症反应。现代药理学研究 表明,附子中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多糖、皂苷等,可以增 加患者免疫应答,调节免疫反应,同时还能改善血管通透 性, 减少炎症物质渗出, 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 [15];白芍 中的白芍总苷可通过维持辅助性 T 细胞 1 ( Th1 ) / 辅助性 T 细胞 2 ( Th2)细胞轴平衡、调节性 T 细胞(Treg)/ 辅助 性 T 细胞 17 ( Th17)细胞轴平衡等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免疫 功能, 从而消除炎症, 缓解疼痛, 促进疾病恢复 [16] 。本研 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PGE2 、TGF-β 1 、B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能 够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好转。
综上,肩凝汤联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可减轻患者炎症 反应,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肩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 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啸 , 黄竞敏 , 杨彤旭 . 冻结肩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 2021. 27(4): 662-666.
[2] 方汉军 , 林新晓 , 陈思 , 等 .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现代中医临床 , 2017. 24(1): 41-44.
[3] 蔡燕 , 赵灿 , 宋曼萍 , 等 . 肩三针温针灸联合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临床研究 [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2. 24(3): 94-96.
[4] 程青松 , 张建华 . 肩凝汤加减联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法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20. 32(4): 723-726.
[5] 中华医学会 . 临床诊疗指南 : 骨科分册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9: 62.
[6] 王鸣和 , 黄桂成 . 中医骨伤科学 [M]. 9 版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 284.
[7] 严广斌 . 视觉模拟评分法 [J/CD].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 电子版 ),2014. 8(2): 273.
[8] 田子睿 , 姚敏 , 王拥军 , 等 . 中文版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量表的研制与应用 [J]. 中医正骨 , 2019. 31(5): 20-21. 25.
[9] 李鹏 . 加味川羌活汤联合手法推拿、理疗对肩关节疼痛患者肩关节功能及肩周炎症的影响研究 [J]. 新中医 , 2022. 54(13): 93-97.
[10] 冼燕波 . 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 2015. 15(11): 68-69.
[11] 王鹃 , 孙钰 , 王春婷 , 等 . 肩三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世界中医药 , 2021. 16(24): 3666-3669.
[12] 王承惠 . 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疗效及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J]. 陕西中医 , 2018. 39(12): 1814-1817.
[13] 王梦如 . 肩凝汤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D]. 合肥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2019.
[14] 翟鹏飞 , 赵玉广 . 平衡针法联合中医手法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PGE2 、TGF-β1 、BK 水平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2022. 7(19): 135- 137.
[15] 张存艳 , 魏蔼玲 , 刘红梅 , 等 . 附子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1. 36(9): 5421-5425.
[16] 杨山景 , 封安杰 , 孙越 , 等 . 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2021. 38(13): 1627- 16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