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DOR )是女性以内分泌紊乱和生育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卵巢早衰 ( POF ) ,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卵巢储备功能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西医治疗 DOR 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现就中西医对 DOR 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发病机制,中西医疗法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 ) 是指卵巢内储存的可募集的卵泡数量减少和(或)卵母细 胞质量下降,可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引起患者生育能力降 低,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不 孕等一系列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如不尽早干预将逐渐演 变成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 DOR 患者亟需 进行早期干预与预防,保护卵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生育功能。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从不同论 点出发,治疗 DOR 具有不同的优势,故现将 DOR 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妊 娠率、避免 POF 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西医病因病机 DOR 的发生除卵巢功能的生理性衰 退外,还与遗传学因素、医源性因素(放疗、放疗、手术 等)、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及不良 生活习惯等有关。上述病因可通过以下机制导致 DOR 的 发生,如基因组 DNA 突变和表观修饰的改变、端粒缩短 和端粒酶活性下降、卵巢微环境的改变(包括卵巢免疫功 能的改变、卵巢间质的改变及细胞因子的改变等)、氧化应激损伤、卵泡池的耗竭、卵巢血供受阻等 [1] 。近年来有 研究发现,线粒体遗传的异常(包括线粒体数量变化、线 粒体 DNA 片段缺失、突变等)亦可加速卵母细胞的凋亡, 引起 DOR [2]。
1.2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没有 DOR 的专 门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月经后 期”“血枯”“闭经”“经水早断”“不孕症”等范畴。古 代文献中关于其论述大都指出其发病本于“肾”,如《素 问 ·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环而无子也。” 描述了肾-天癸- 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生理特点。《傅青主 女科》中提到:“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月经多,肾水少 则月经少。”强调了肾气的盛衰与经血的充盈有直接的关 联。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殖之根,肾中精 气的盛衰,天癸的至竭,影响月经的盈亏,子嗣的有无; 同时肾虚阴阳失调,心、肝、脾失和形成气滞、血瘀、痰 凝等病理状态,冲任胞宫失养或瘀阻,最终导致 DOR 的 发生 [3]。
2 西医治疗
西医将 DOR 分为非生育期和生育期,非生育期患者 主要是补充性激素,改善临床症状,保存患者生育能力; 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则积极试孕或直接应用辅助生殖技术进 行助孕治疗,在治疗周期中应用预处理药物 [ 脱氢表雄酮 ( DHEA)、生长激素(GH)] 及控制性超促排卵(COH) 方案以促进排卵。
2.1 生活方式干预 有研究表明,弥漫于环境中的化学 物质,如甲醛、多环类芳香族化合物可对哺乳动物的卵 巢产生不良影响 [4]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 夜、吸烟、饮酒、过量摄入咖啡因、高热量饮食等不良生 活习惯可直接影响生殖内分泌系统,加速卵巢功能衰退, 导致月经稀发、生育能力下降 [5] 。同时紧张、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也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下丘脑-垂 体-卵巢轴分泌失常,从而影响卵巢功能 [6] 。因此,建议 DOR 患者尽早脱离有害环境或毒物,避免吸烟和被动吸 烟、酗酒及吸毒,减少塑料制品、杀虫剂及合成洗涤剂的 使用;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饮食结构,低盐、 低糖饮食,多食用新鲜果蔬、鱼类、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和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摄入碳酸饮料与油腻食品, 避免长时间或过度减肥;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以上 均对改善卵巢功能有极大的帮助。
2.2 激素替代疗法( HRT ) HRT 即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通过周期性补充外源性雌、孕激素,模拟人体正常的月经 周期,同时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下丘脑 -垂体 - 卵巢轴, 降低内源性促性腺激素水平,恢复卵巢内残存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从而使卵泡复苏并排卵 [7] 。临床上常用 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即在补充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的 基础上,于月经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促进内膜的脱落,也 可选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来建立人工周期。其中,雌二醇地 屈孕酮片(芬吗通)治疗 DOR 较传统激素替代疗法治疗 有效率更高,且可显著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近年来逐 渐受到医生与患者的青睐 [8] 。然而口服给药吸收方式有缺 点,包括肠、肝的首过效应,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通 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使得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减少,降低药效;同时药物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促进肝脏合 成与凝血相关的血清球蛋白,促进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 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而经皮给药由于药物储存在角 质层内,缓慢渗入表皮与真皮层血管内,不经过肝脏,可 避免首过效应,确保循环中雌二醇更接近生理水平,且较 口服用药安全性更高。有研究表明,当评估静脉血栓栓塞 风险时,经皮激素替代治疗是最安全的方案 [9] 。因此,临 床应用 HRT 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有血栓栓塞个人史或 家族史、过度肥胖或有高血压的患者慎用 HRT,如需使 用,应减少剂量或选择经皮途径,定期随访检查患者凝血 功能变化,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DHEA 预处理 雄激素在卵泡的募集和闭锁过程中 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DHEA 作为一种具有雄激素活性的 激素,是合成甾体激素的必要底物,可在外周组织中转化 为更具活性的雄烯二酮、睾酮、雌酮等,通过上调促卵泡 激素受体(FSHR)和卵巢颗粒细胞中雄激素受体(AR) 促进卵泡生长,并通过抑制凋亡来预防卵泡闭锁 [10] 。另 外,补充 DHEA 还可通过调节卵泡发育相关因子如胰岛 素样生长因子( IGF- 1 )、骨形态发生蛋白 15 ( BMP- 15 ) 等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11] 。然而, 亦有相关研究提出,DHEA 预处理并不能改善窦卵泡、抗 缪勒管激素(AMH)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且对于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获卵率、临床妊娠率未见 明显获益 [12]。因此,DHEA 在 DOR 患者中的应用尚需进 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
2.4 GH 预处理 GH 是由垂体前叶脉冲式分泌的一类肽 类激素,与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Gn)相互影响,可直 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挥生物学效应 [13]。GH 主要通过激活 IGF- 1 的生成或上调卵母细胞 IGF- 1 受体基 因的表达,间接改善卵母细胞质量。另外,GH 亦可能通 过激活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相关酶的表达,或者增强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某些蛋白的功能,从而提高线粒体活 性,改善卵母细胞功能。康卫卫等 [14] 研究表明,对于行 IVF-ET 的高龄 DOR 患者,黄体期应用 GH 可减少 Gn 的 用量,缩短 Gn 的使用时间,增加获卵数,获得高质量胚 胎,形成良好的妊娠结局。相关指南亦指出,对于 DOR 患者,GH 能够改善卵巢的反应性,提高活产率 [15] ,但目 前证据尚不充分,临床尚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GH 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机制。
2.5 辅助生殖技术 现阶段,辅助生殖技术已成为治疗 DOR 不孕症患者的常规方法。在体外受精(IVF)周期, DOR 患者由于卵巢内残余卵泡稀少,卵母细胞质量欠 佳,常面临低获卵率、低优胚率及高流产率的风险。因 此,在 IVF 周期前使用药物干预,改善卵巢储备功能, 选择合适的卵巢刺激方案,对 DOR 患者均有重要意义。 如 COH 前使用口服避孕药、COH 前 1 个月经周期的黄体 期口服戊酸雌二醇预处理,或 COH 期间加用重组人黄体 生成素,均可改善卵巢反应性,有利于提高其获卵率与 妊娠率。对于 COH 方案,现阶段不推荐对 DOR 患者采 用高剂量促排卵药和多次卵巢刺激,建议评估患者卵巢 功能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温和刺激和微刺激 IVF 方案,常用方案有微刺激、拮抗剂、自然周期、短方 案等 [16]。
3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DOR 重在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同 时根据月经周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分期论治,平衡气血阴 阳, 调理脏腑冲任, 补虚泻实。 DOR 主要责之于肾, 其中 肾精亏虚为发病的根本,且涉及心、肝、脾等主要脏腑。 故临床以补肾为治疗大法,结合患者体质、兼夹证候及月 经周期辨证论治,从而平衡脏腑气血阴阳。
3.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包括辨证论治与周期疗法。 近年来临床对于 DOR 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与聚类研究总结 指出,DOR 常见的中医证型主要有肾精亏虚、肾虚肝郁、 脾肾阳虚、肾虚血瘀等证型,故组方应以补肾中药为主, 佐以疏肝解郁,健脾温肾,理气活血之法。补肾中药改 善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功能的改善,通过提高雌激素水平反馈性抑制 FSH,抑 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从而改善卵 巢功能 [17] 。临床常用药物有滋肾育胎丸、逍遥丸等。刘 思诗等 [18] 的研究表明,滋肾育胎丸可通过上调 B 细胞 淋巴瘤 / 白血病-2 ( Bcl-2)蛋白和下调 Bcl-2 相关 X 蛋白 ( Bax)蛋白表达,抑制卵巢颗粒细胞过早凋亡,从而起到 治疗 DOR 的作用。庞震苗等 [19] 研究发现,滋肾育胎丸 对于不同年龄段 DOR 患者的激素调节和不适症状改善均 有一定的疗效,且可增加 IVF-ET 患者的窦卵泡数,使患 者有机会获得更多卵子。
周期疗法是指基于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肾阴阳转化、 消长节律及气血盈亏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期用药,以调节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一种治法。临床多根据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及行经期的气血阴阳变化不同,施以滋 肾养血-补肾活血-平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之法。黄风 帆 [20] 的研究表明,补肾调周法对于改善肾阴虚型 DOR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均优于单一中药 治法。
3.2 针灸治疗 针灸可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兴奋多 巴胺系统,调节性腺轴功能,恢复生殖内分泌功能,从 而促进卵泡生长与卵母细胞成熟,改善卵巢功能。有实验 表明,针刺可通过提高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 Bcl-2 蛋白 与 mRNA 表达,降低 Bax 蛋白与 mRNA 水平,从而使卵 巢储备功能得到恢复 [21] 。现临床针灸取穴主要以辨证取 穴为主,肾虚是本病主要病因,故体穴常用任脉关元、足 太阴脾经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肾俞,耳穴以内分泌、卵 巢、子宫多见,根据其伴随症状随证加减。李晓彤等 [22] 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气血不同时期提出“分期取穴”的方 法:月经期多取百会、三阴交、地机、太溪、十七椎、次 髎等穴以活血行经止痛;经后期多选百会、中脘、气海、 关元、天枢、血海、归来、太溪等滋肾养血;经间期多选 百会、关元、大赫、卵巢、肾俞、次髎、复溜、太冲等穴 以补肾活血;经前期则选天枢、中脘、大赫、复溜,加关 元、气海、足三里温针灸以温阳理气。另外,研究表明临 床亦可选用穴位埋线法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强对经络腧穴 的刺激,从而改善卵巢储备功能 [23-24]。
3.3 针药结合 自古医家就提倡针灸中药相结合的治疗 方法。研究表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DOR 可通过提高 卵巢内分泌功能、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抑制自身免 疫反应从而起到保留与恢复卵巢功能的作用 [25] 。动物实 验表明,针刺联合护卵汤与单纯药物及针刺治疗组相比, 可调节大鼠性激素 [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 ( E2 )、AMH] 和凋亡因子水平,促进卵泡生长,抑制卵泡 闭锁,从而改善卵巢功能 [26] 。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可改善 DOR 患者性激素水平、窦卵泡数及卵巢血流,推测两者 联合可能与多角度、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生殖轴的内分泌 状况,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功能和卵巢血供,从而恢复 生殖轴的功能有关。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激素替代疗法可直接通过补充激素达到预期效 果,辅助生殖技术可有效解决部分患者的生育需求,但西医 治疗花费较大、失败风险高、依赖性强、不良反应明显。中 医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调整 内分泌环境, 改善患者体质状况,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少, 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因此, 建议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中 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既可快速调节性激素水平,又可调 整脏腑气血阴阳, 改善DOR 患者的临床症状。庞俏茹等 [27]研究提出, 选取 DOR 月经后期、过少患者, 在对照组口服 戊酸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补肾调经汤口 服治疗,可提高月经血量,调节内分泌性激素,改善卵巢 功能, 而且短期疗效稳定可靠。对于 DOR 合并不孕患者, 根据西医病机与中医“肾主生殖”理论,有专家提出“长 (卵)排(卵)并调, 数量质量并举”的两阶段疗法, 即先 以中医补肾为主, 佐以疏肝、健脾养血之法预处理, 待激活 自身卵泡库后再使用西药促排卵或行辅助生殖技术,达到 中西医的无缝对接 [28]。连方教授总结了中西医结合的辅助 生殖技术治疗经验:在进入 IVF-ET 周期前补肾调周, 调整 月经周期的节律,为卵泡募集与促排卵打下良好的基础;进 周后滋肾填精,联合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共助卵泡发育长养, 提高促排卵的成功率;同时针刺辅助, 调畅气血, 改善卵泡功能 [29]。
5 小结与展望
DOR 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是一个渐进的发病过程, 而且病情严重,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干预治疗,极易发展 成 POF,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目前针对中 西医治疗 DOR 的研究颇多,但各有利弊,西医治疗见效 快,但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较多;中医治疗强调 整体观,以补肾为治疗大法,但存在治疗时间长,患者治 疗依从性差的缺点。可见,中西医治疗 DOR 均有不同的 优势,两者结合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药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 完整的大样本研究,未来临床或实验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中 西结合诊治思路,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 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韩靖佩 , 夏天 .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湖南中医杂志 , 2019. 35(3): 157- 160.
[2] 朱静 , 周怡然 , 陈蓓丽 , 等 .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与线粒体遗传异常 [J]. 国际生殖健康 / 计划生育杂志 , 2017. 36(5): 417-420.
[3] 王月娇 , 徐莲薇 , 刘小菲 , 等 .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医研究进展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1. 27(6): 1047- 1050.
[4] 丁岩 , 华克勤 . 环境因素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J]. 现代妇产科进展 , 2015. 24(8): 636-639.
[5] 叶晨书 , 沈明霞 .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病因与治疗研究 [J]. 医学信息 , 2021. 34(10): 47-49.
[6] 陈庆, 赵金燕, 李向红, 等 .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 2022. 33(3): 259-261.
[7] 张晓宇 , 康志媛 . 中西医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1. 27(4): 690-693.
[8] 刘梅云 , 李烨 , 郝婉姣 . 芬吗通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及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 [J]. 生殖医学杂志 , 2015. 24(3): 225-229.
[9] 向倩 , 贾萍 . 绝经激素治疗与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J]. 现代医药卫生 , 2021. 37(7): 1137- 1140.
[10] 洪宝丽 , 周平 . 生长激素和脱氢表雄酮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 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J]. 国际生殖健康 / 计划生育杂志 , 2018. 37(4): 324-328.
[11] 经瑛 , 张翠莲 . DHEA 对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J]. 山东医药 , 2018. 58(12): 62-64.
[12] SCHWARZE J E, CANALES J, CROSBY J, et al. DHEA use to improve likelihood of IVF/ICSI success in patients with 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BRA Assist Reprod, 2018. 22(4): 369-374.
[13] 郭莹 , 蒋向荣 , 杨娜 , 等 . 生长激素联合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卵巢 储备功能减退高龄女性 IVF-ET 结局的影响 [J]. 中国优生与遗传 杂志 , 2018. 26(6): 132- 134.
[14] 康卫卫 , 梁新新 . 生长激素黄体期注射在高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IVF-ET 助孕中的应用 [J]. 海南医学 , 2020. 31(7): 875-878.
[15]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 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 [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2019. 19(3): 253-270.
[16] 刘嘉茵 . 高龄妇女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再生育策略 [J]. 中国计划 生育和妇产科 , 2017. 9(6): 1-3.
[17] 张妙 , 邱晓晓 , 朱长玲 , 等 . 补肾益冲抗衰汤对卵巢储备功能下 降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因子 Bcl-2、Bax、Caspase-3 的影响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4. 38(1): 68-72.
[18] 刘思诗 , 赵颖 . 滋肾育胎丸对 IVF-ET 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 临床研究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6. 33(4): 469-472.
[19] 庞震苗 , 梁菁 , 钟秀驰 , 等 . 滋肾育胎丸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 降 300 例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7. 15(24): 43-45.
[20] 黄风帆 . 补肾调周法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卵巢功能恢复的 影响 [D]. 南京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2016.
[21] 田梦 . 针刺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 [D]. 济南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2018.
[22] 李晓彤 , 刘保延 , 房繄恭 . 针灸“分期论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的理论应用探讨 [J]. 中国针灸 , 2016. 36(8): 887-890.
[23] 牟菁 , 温元强 , 陈淑涛 . 穴位埋线疗法促进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排卵的疗效观察 [J]. 四川中医 , 2016. 34(7): 182- 183.
[24] 赵帅 , 连方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高龄妇女卵细胞质量及 β-catenin 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9. 34(8): 3431-3434.
[25] 贾紫千 , 冯晓玲 , 赵颜 , 等 . 针药结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 研究进展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9. 34(3): 1124- 1127.
[26] 张花 , 陈明 , 张迎春 , 等 . 针药联合对卵巢储备功能不足大鼠卵 巢细胞凋亡因子和生殖激素的影响 [J]. 河南中医 , 2019. 39(8): 1193- 1196.
[27] 庞俏茹 , 吴丹 , 庞卓超 , 等 . 补肾调经汤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月 经后期、过少患者卵巢功能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 , 2021. 30(14): 1544- 1547. 1551.
[28] 孙爱军 , 唐旭东 , 张巧利 , 等 . 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不孕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与临床试验研究探讨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25(8): 148- 157.
[29] 连方 . 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7:126- 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