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 对患儿恐惧、疼痛情况及龈沟液炎症因子 [ 白细胞介素-6 ( IL-6 ) 、肿瘤细胞因 子-α ( TNF-α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 ] 水平的影响。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86 例龋齿患儿分为参照组( 43 例, 采用传统龋齿充填修复技术治疗)与研究组( 43 例, 采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 两 组患儿均于治疗后定期随访 1 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填充后 1 个月牙周功能,治疗前、治疗期间心理状态,治疗期间、填充结束后 2 h 疼痛程度, 治疗前、填充后 1 个月龈沟液炎症因子及口腔致病菌变化情况, 填充治疗期间患儿的配合度, 并统计两组患儿随访 1 年后 充填物保留率与继发龋发生率。 结果 与治疗前比, 填充后 1 个月两组患儿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均显著降低(均 P<0.05 ) , 但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 FAVS ) 评分均显著升高, 但研究组显著低于 参照组;与治疗期间比, 填充结束后 2 h 两组患儿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评分均显著降低, 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填充后 1 个月两 组患儿龈沟液 IL-6 、TNF-α 、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均显著减少,研究组显著少于参 照组;研究组患儿填充配合度及随访 1 年后充填物保留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继发龋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均P<0.05 )。 结论 非创伤 性充填技术不仅能够显著减轻龋齿患儿治疗期间的负性心态与疼痛程度,还可有效清除口腔致病菌,抑制牙周炎症反应,并提高充填物 保留率,降低继发龋发生率。
关键词: 小儿龋齿,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恐惧心理,疼痛程度,炎症因子,继发龋
龋齿属于临床小儿高发的一种口腔疾病,主要指由于 患儿未能正确刷牙、存在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而导致病菌 附着于牙体组织所引发的慢性感染。目前,临床针对小儿 龋齿多选择传统龋齿充填修复技术进行治疗,此技术主要 通过将牙体预备成一定的形态,提供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 形,再将光凝单组份复合体或银汞材料注入龋洞以达到充 填修复的目的,但由于小儿心智尚未成熟,对牙科治疗普 遍存在恐惧心理,高速涡轮牙科手机的使用容易加大患儿 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充填操作的顺利开展 [1] 。近年来,非 创伤性充填修复技术逐渐在临床小儿龋齿的治疗中得到广 泛应用,其在进行龋坏组织清除操作时不选择高速涡轮 牙科手机,而主要依赖于手工器械,不会对患儿牙体组织 造成较大损伤,患儿接受度较高,同时还可减轻患儿的心 理负担 [2]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龋齿经非创伤性充填技术 治疗后,其恐惧、疼痛情况及龈沟液炎症因子 [ 白细胞介素-6 ( IL-6)、肿瘤细胞因子 -α ( TNF-α )、超敏-C 反应蛋 白(hs-CRP )] 水平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市番禺区市桥 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86 例龋齿患 儿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43 例。参照组中男、女患 儿分别为 24、19 例;年龄 6~9 岁,平均(7.53±0.46 )岁; 龋洞部位:颌面 25 颗,邻面 18 颗;龋齿严重程度:浅 龋 14 颗,中龋 19 颗,深龋 10 颗。研究组中男、女患儿 分别为 25、18 例;年龄 5~10 岁,平均(7.56±0.44 )岁; 龋洞部位:颌面 26 颗,邻面 17 颗;龋齿严重程度:浅 龋 14 颗,中龋 20 颗,深龋 9 颗。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 入标准:符合《实用儿童口腔医学》[3] 中关于龋齿的诊断 标准者;龋齿根尖孔发育完全且根管畅通者;龋洞深度在1.1 mm 以上,已发生腐蚀但牙髓未受损者等。排除标准: 合并根尖周炎、口腔溃疡等其他口腔疾病者;自闭症、多 动症者;合并牙痛史及牙髓病变、乳磨牙大面积龋坏者 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法定监护人签 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儿进行传统龋齿充填修复技术 治疗,先确认牙位,再借助高速涡轮手机(上海远梓电子 科技有限公司,型号:YK1045-D)将龋洞内腐质清除、并 扩大龋洞,依据牙体实际龋坏程度进行固位形、抗力形 窝洞的制备。对患牙窝洞常规清洗、隔湿、消毒、吹干 后,选用光固化流动树脂(株式会社松风,型号:F02A1) 进行充填,最后调颌并进行抛光处理。研究组患儿行非创 伤性充填技术治疗,确认牙位后,选用剔挖器(上海康 桥口腔器械,规格型号与患儿龋坏洞型大小相匹配)与化学机械法龋齿凝胶(武汉伢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 Carisolv Ⅱ、Ⅲ)充分清理龋洞,将釉质及釉牙本质界的 龋坏组织去除干净后(注意深层感染程度较轻的牙本质无需去除),涂布清洁液。对患牙窝洞实施常规冲洗、消毒 后,以棉球隔湿,吹干窝洞,在龋洞表面涂布化学固化正 畸粘接剂( 3M Unitek Corporation,型号: 712-015 ) 10 s 后,将玻璃离子水门汀 [ 株式会社松风,型号:FX- Ⅱ,规 格: 15 g 粉 /8 mL( 10 g)液 ] 按比例( 1 ∶ 1 )进行调拌后 紧压入患儿窝洞内,再将多余充填材料清除,最后调颌并 进行抛光处理,在牙体涂抹适量凡士林。两组患儿均于填 充后定期随访 1 年。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填充后 1 个月将探针插入患 儿牙周袋,采用 6点法测量其牙周袋深度;随后轻轻地将 探针伸入牙周袋底或龈沟底部,取出探针后观察 10~15 s, 根据出血量判断龈沟出血指数( 1 表示牙龈有炎症病变, 探诊不出血; 2 表示探诊后点状出血; 3 表示探诊后出血 沿牙龈缘扩散; 4 表示出血,并溢出牙龈沟; 5 表示自动 出血);菌斑指数:用探针轻划牙面,根据菌斑的量和厚 度进行记分(分值范围为 0~3 分,其中 0 分为龈缘区无 菌斑; 1 分为用探针尖刮牙面可见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 斑; 2 分为在龈缘或邻面存在中等量菌斑; 3 分为龈沟内 或龈缘区及邻面存在大量软垢)。②治疗前、治疗期间采 用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 [4] 对患儿心理状态变化情 况进行评价,采用 0~10 分恐惧表情尺,0 分处属于无恐惧 感表情,10 分处为非常恐惧的表情,得分越高说明患儿负 面情绪越严重;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VAS ) [5] 评分评 价患儿疼痛状况,以标尺显示程度,刻度为 0 表示患儿无 痛感,刻度为 10 表示剧痛难忍。③治疗前、填充后 1 个 月取患儿龈沟液样本,先将患牙部位牙石、菌斑去除,指 导患儿使用清水漱口后采用棉球隔湿、吹干。选择无菌滤纸条以垂直方向插入患牙龈沟内,插入受阻时停止;停留 30 s 后取出滤纸,若纸条被血污染则丢弃,30 min 后重新 取样。在微离心管内放入沾有龈沟液的滤纸条,再加入缓 冲液进行 15 min 的离心处理(转速: 10 000 r/min),取上 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 IL-6、TNF-α 水平,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龈沟液 hs-CRP 水平。治疗前、 填充后 1 个月借助无菌口杯采集两组患儿非刺激性全唾 液标本,震荡、稀释后在平皿(含轻唾培养基)上进行接 种,使用灭菌玻璃棒均匀涂布,再将平皿置于厌氧发生罐 进行 3 h 的培养;取出行革兰染色后借助显微镜进行变形 链球菌的观察与鉴定,对菌落进行计数。④比较两组患儿 治疗期间填充配合度,合作型:患儿主动接受填充、治疗 进展顺利;畏惧型:患儿存在惧怕、担忧等不良情绪,经 过语言疏导后基本配合填充操作;强制型:需要家长或医护人员采取强制手段才可配合填充 [6]。治疗配合度 = (合 作型 + 畏惧型)例数 / 总例数 ×100%。⑤随访 1 年后统计 两组患儿充填物脱落情况和继发龋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本研究计量资料均经 K-S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 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趋势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牙周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填充后 1 个月两组患儿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均显著降 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各指标组间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儿心理状态与疼痛程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 FAVS 评分均显著升高,但研究组显 著低于参照组;与治疗期间比,填充结束后 2 h 两组患儿 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及口腔致病菌水平变化情况比 较 与治疗前比,填充后 1 个月两组患儿龈沟液 IL-6、TNF- α、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 组;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均显著减少,研究组显著少于 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儿填充配合度及随访 1 年充填物保留情况、 继发龋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儿填充配合度及随访 1 年后充 填物保留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继发龋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3 讨论
小儿乳牙尚未发育成熟,牙体结构相对薄弱,对酸碱 腐蚀的抵抗力低下,在各种易感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龋齿的 风险较高,导致牙体出现缺损,病情进展可能引发牙髓疾 病、牙周炎症反应等严重情况。传统龋齿充填修复技术主 要通过高速涡轮手机去除其龋坏的牙本质,再采用复合树 脂充填材料来修复、填充龋洞,但在用高速涡轮手机去除 已经坏死的龋坏组织时会产生热量,因而在去除近髓腐质 时会有明显疼痛感,引起患儿对治疗的恐惧与排斥,影响 后续填充治疗,因此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7]。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是由医师借助手工器械并配合应用 微创技术对患儿龋洞进行有效处理,既能够有效保留患儿 剩余的牙体组织,还可减少对患儿牙周组织造成的创伤,从而避免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感;同时, 该技术不会出现仪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刺耳声音,缓解 患儿治疗期间对牙科医疗设备的恐惧心理,提高填充配合 度 [8-9]。本研究中, 填充后 1 个月两组患儿牙周袋深度、出 血指数、菌斑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患儿 FAVS、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填充配合度显著高于参照组, 提示小儿龋齿经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 儿牙周功能,减轻恐惧、疼痛程度,提高配合度。此外,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在窝洞充填时选用的材料为具有高粘结 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玻璃离子材料,这种充填材料物 理性能佳,不仅粘结性强,耐磨性也良好,且不会损伤患 儿牙本质与口腔软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充填修复 成功率,且对牙周指标的损伤较小 [10- 11]。
龋齿严重时容易引发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龈出血、 肿胀、牙周袋形成,此时患儿龈沟液内炎症因子含量明显升 高。 IL-6 具有活化免疫调节 T 细胞、促炎等作用, 还对机 体急性反应蛋白(如 hs-CRP ) 生成起到诱导作用;TNF-α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其作为炎症启动因子,能够引 发牙周组织直接炎症损伤,还可刺激机体大量合成促炎因 子 IL-6 ,从而加剧牙周炎症反应;变形链球菌是导致临床 龋齿发病的最主要病原体,抑制口腔变形链球菌的生长, 繁殖,有助于控制龋齿病情 [12- 13] 。本研究中,填充后 1 个 月研究组患儿龈沟液 IL-6、TNF-α 、hs-CRP 水平及继发龋 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数显著少 于参照组,随访 1 年后充填物保留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提 示小儿龋齿经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后,可有效抑制牙周 炎症反应,减少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数,提高充填物保留 率,降低继发龋发生率。所以,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 牙龋齿对牙体组织的创伤更小、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感染的 控制效果更好, 进而减轻炎症反应, 利于病情恢复 [14] ;此 外,非创伤性充填技术使用的新型玻璃离子材料,玻璃离 子水门汀在充填后能够缓慢释放氟离子,氟离子与牙釉质 蛋白质及牙体硬组织中的胶原发生反应后,有助于钙、磷 进入脱矿组织,促使龋坏组织再矿化,从而避免继发龋的 出现 [15]。
综上,非创伤性充填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改善龋齿患儿 治疗期间的负性心态及降低疼痛程度,还可有效清除口腔致病菌,抑制牙周炎症反应,并提高充填物保留率,降低 继发龋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玛丽亚木古丽·帕塔尔 , 徐国强 , 赵今 . 非创伤性治疗与常规充填治疗儿童龋病的对比研究 [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 2019. 35(11): 657-659.
[2] 邵佳琪 , 汪淑华 . 非创伤性修复与乳牙龋病治疗的研究现状 [J].口腔医学 , 2018. 38(8): 765-768.
[3] 文玲英 , 吴礼安 . 实用儿童口腔医学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6: 88-90.
[4] 李韶芳 . 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用于评价术前恐惧的可行性 [J]. 华西医学 , 2010. 25(1): 195- 196.
[5] 刘锐 . 微创拔牙术对埋伏多生牙儿童术后 VAS 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21. 34(16): 2844-2845.
[6] 张吕娜 , 赵文丽 , 米亚楠 , 等 . 伢碘微创凝胶去龋技术用于治疗儿童龋齿的疗效观察 [J]. 贵州医药 , 2020. 44(8): 1264- 1265.
[7] 张欣 , 石雨 , 王雪玲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医学 , 2018. 27(11): 90-92.
[8] 王雯 , 尚永一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14. 24(6): 111- 112.
[9] 艾冬梅 , 邵玉卿 .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小儿龋齿的临床效果观察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8. 29(2): 207-210.
[10] 陈丽丽 , 梁会岭 . 非创修复结合心理护理疗法在儿童乳牙龋齿中 的应用 [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 医学版 ), 2020. 29(1): 56-58.
[11] 胡静 , 陈增力 , 刘继延 , 等 . 不同去龋技术在乳牙龋病治疗中的 应用疗效分析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5. 15(4): 668-671.
[12] 张立娜 , 朱利娟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对牙周及龈沟 液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21. 21(7): 1116- 1118.
[13] 刘芸 , 张强 , 杨秀巧 , 等 . 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与乳牙龋病现状及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J]. 口腔生物医学 , 2019. 10(3): 131- 134.
[14] 门晓晨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儿童乳牙龋齿的效果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21. 15(21): 76-78.
[15] 刘子晗 , 马浩然 , 苗芬 , 等 . 改良高强度玻璃离子 ART 技术治疗 儿童乳牙龋齿疗效分析 [J]. 上海口腔医学 , 2021. 30(3): 278-2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