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Rood 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13:51: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 Rood 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 S- 100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NSE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 1 ( UCH-L1 )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枝江市人民 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 68 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分为对照组( 34 例, 实施针灸治疗) 和研究组( 34 例,实施针灸 +Rood 技术治疗) ,两组均治疗 1 个月,并于治疗后随访 1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 1 个月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治疗前后 Barthel 指数( BI ) 、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 ) 、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 SF-36 )评分及血清 S- 100β 、NSE 、UCH-L1 水平。 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后 1 个月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呈降低趋势,且 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 BI 、FMA、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 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 S- 100β、NSE 及 UCH-L1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Rood 技术联合针灸 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可减轻患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元功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使生活能力、肢体功能得到提高,促使脑 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 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Rood 技术,针灸,星形胶质源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 1

  脑梗死的发生与脑部供血、供氧障碍、脑细胞死亡有 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上会产生肢体麻木、言语障碍、口眼 歪斜、头晕头痛等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平素气血两虚,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气候剧烈变化等, 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软乏力,语 声低微,言语不利,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患肢浮肿, 舌淡紫或有瘀斑,舌淡苔白,脉细涩或细弱,气血逆乱, 风夹痰瘀,扰于脑窍,窜犯经络发为中风,故治疗应以化 痰行瘀、活血通络为其主旨 [1-2]。针灸治疗脑梗死有醒脑 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启闭固脱之功效,可促进患 侧肢体的淋巴回流,降低患侧肢体的肿胀程度,促进肢体 功能的早期恢复 [3-4]。Rood 技术是在特定的皮肤区域内, 利用轻微的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激活皮肤感受器,而促 使患侧肢体血液通畅,从而使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5] 。相关 研究报道,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可协同作用于大脑运动皮 层,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6]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 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ood 技术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 碍对患者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 100 β)、神经元特异 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 1 ( UCH-L1 ) 水平的影响,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枝江市人民医院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 68 例脑梗死 患者,分为对照组( 34 例)和研究组( 34 例)。对照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3、11 例;年龄 45~73 岁,平均 ( 55.3±4.8)岁;基底节区、脑叶、后循环、其他病变分 别为 14、10、6、4 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1、13 例;年龄 43~71 岁,平均(55.1±4.7)岁;基底节区、脑 叶、后循环、其他病变分别为 16、8、5、5 例。两组患者一 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组间可比。 纳入标准: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与《神经外科疾病诊断 标准》 [7] 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且患者入院后均实施 脑 CT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者;均为首次发病者;伴有运 动功能障碍者等。排除标准:伴有脑血管内肿瘤、脑出血 者;进展性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 会已批准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卧床休息,另外依据患 者病情实施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 [8] 。于此基础上对 照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取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及 内关穴,常规消毒后进针 1~1.5 寸( 1 寸 =3.33 cm ),留针30 min/ 次,1 次 /d [9]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Rood 技术治疗,包括拍打刺激表面皮肤、刷擦患侧肢体、 冰袋冰敷、牵拉肌肉、加压肌腱等。①拍打刺激表面皮 肤:叮嘱患者身体放松,取俯卧位,并从患者踝部向臀部 拍打,缓慢牵拉其下肢肌肉,降低其肌张力,保持 30 s, 放松 10 s。②刷擦患侧肢体: 利用软硬适宜的毛刷在患者 大腿后侧皮肤来回刷动 3~5 s ,同时叮嘱患者进行主动收 缩腘窝肌,然后休息 1~2 s 。③冰袋冰敷:以 5 次 /3~5 s 的频率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大腿后侧,同时叮嘱患者主动收 缩腘窝肌,然后用毛巾轻轻蘸干,避免冰化成水,直至皮 肤微红。④牵拉肌肉:使患者由俯卧位转为仰卧位,手握 患者大腿,向其髋关节方向用力,然后再对其髋关节挤 压,降低肌张力,保持 10 s 后放松 5 s 。⑤加压肌腱:协 助患者由仰卧位转为四点跪位,对其股骨肌腱附着点进行 持续加压,保持 30 s 后休息 10 s 。以上操作按顺序治疗,40 min/ 次,1 次 /d。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 1 个月,之 后再随访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NIHSS ) [10] 评分。采用 NIHSS( 0~42 分)评估治疗前及 治疗后、治疗后 1 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越 低则表明其神经功能缺损越轻。② Barthel 指数(BI) [11]、 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 [12] 评分。采 用 BI 与 FMA 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 能,两项评分总分均为 100 分,治疗后分值升高,提示 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的恢复越好。③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 SF-36 ) [13] 评分。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SF-36 (社 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每项总分 100 分,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④血清细胞因子。于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 2 mL,离心时间设置为10 min,离心转速设置为 3 000 r/min,离心后取血清,采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 S- 100 β、NSE、UCH-L1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使用 S-W 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对于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NIHSS、BI、FMA、SF-36 评分 及血清 S- 100 β、NSE、UCH-L1 水平)以 (x ±s) 表示,两组 间比较采用 t检验,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以P<0.05 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后 1 个 月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降低, 且研究组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 BI、FMA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BI、 FMA 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 SF-36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SF-36 评 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相较于治 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 3.

\

 

  2.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 血清细胞因子( S- 100 β、NSE、UCH-L1 )相较于治疗前均 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4.

\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疾病进展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易发生障碍,使 其日常生活受到限制,久而久之会出现肢体瘫痪,故需 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主要 是以恢复梗死区域血液供应、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肢体 功能恢复为目的,但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且无法避免西药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远期 预后。

\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给予 患者针对性的治疗。中医认为脑梗死其病位在脑,病机为 痰浊瘀血痹阻经络, 使气血不能周流, 清阳之气不得舒展, 进而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4]。针灸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大 脑血液循环,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加速机体运动功能的恢 复;针灸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及内关穴可发挥醒脑开 窍、疏通血气、舒筋活络的作用 [15]。另外, 针灸治疗可以 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抑制 红细胞聚集、降低血细胞压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 脑细胞供氧, 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的目的 [16]。Rood 技术主 要以肌肉功能康复为治疗目的,对患侧肢体肌肉、关节等 部位进行有效刺激,并将刺激传至神经、脊髓、大脑运动 皮层, 使肌肉功能得到恢复 [17]。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比, 治疗后、治疗后 1 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 BI、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 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针灸的基础上联合 Rood 技 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患者生活能力、 肢体功能提高。

  S- 100β 、NSE 是目前临床报道较多的神经损伤因子, 当脑局部发生缺血缺氧后,上述因子经损伤的神经细胞膜 进入到细胞外,再进入到外周血液中,故当发生脑梗死 时,该水平会升高;临床常用的判断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 是UCH-L1.因机体发生脑损伤后, 会导致血-脑屏障功能 减弱,引起细胞膜功能损伤 [18] 。Rood 技术通过拍打刺激 表面皮肤、冰袋冰敷刺激皮肤,使冲动从肌腱、肌腹传入 脊髓,再通过 γ 神经元传至肌梭,通过刺激位置和方式不 同,对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加速脑梗死患者(神经 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 [19-20]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 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 S- 100β 、NSE、UCH-L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Rood 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 动功能障碍可减缓神经损伤进展,有效保护神经元功能, 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Rood 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 者不仅能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还能使生活能力、生活质 量与肢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减缓神经损伤进展,有效保护 神经元功能,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玉宝 , 刘敬霞 , 王枫 , 等 .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17. 35(2): 303-306.

  [2] 王文卢 , 张青萍 . 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四川中医 , 2017. 35(8): 221-223.

  [3] 郑卫莉 , 李春丽 . 脑反射治疗仪联合针灸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神经营养状况、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 23(14): 2021-2024.

  [4] CHEN Y, HUANG W, LI Z, et al.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TNF- α , IL-6. IL- 1 and CRP in cerebral infarction: A protocol of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Medicine, 2019. 98(24): e15408.

  [5] 赵卫锋 , 陆鹤 , 袁清 , 等 . 方氏头针联合 Rood 技术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研究 [J]. 陕西中医 , 2018. 39(5): 641- 644.

  [6] 刘景少 , 吉四辈 , 杜丹丹 . 针刺联合 Rood 技术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研究 [J]. 辽宁医学杂志 , 2020. 34(5): 4-7.

  [7] 习志强 , 孙晓立 , 马力 . 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 [M].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9: 253-257.

  [8] 冯传博 , 何章彪 , 李玉奎 , 等 . 针刺配合 Bobath 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功能障碍的研究 [J]. 四川中医 , 2017. 35(4): 162- 164.

  [9] 高俊丽 , 俱西驰 , 李定安 , 等 . 康复训练、针灸联合丹参川芎嗪穴位注射对脑梗死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27): 5267-5270.

  [10] 张磊, 刘建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 中华神经外科 杂志 , 2014. 30(1): 79.

  [11] 王海燕 , 刘秋鸣 , 储明子 , 等 . Barthel 指数分级护理与Orem 自理 模式联合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 2016. 30(31): 3950-3952.

  [12] 莫林宏 , 刘爱贤 .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 病人步态、平衡能力及 FMA 评分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 管病杂志 , 2020. 18(23): 4065-4068.

  [13] 王坤 . 健康状况调查简表 (SF-36)[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012.28(6): 571.

  [14] 刘启雄 , 邱爱霞 , 熊百炼 . 解语丹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对脑梗死 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影响临床研究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20.38(1): 187- 190.

  [15] WANG Y, XING J, LI Y, et al. Effect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on cerebrovascular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Medicine, 2021. 100(28): e26636.

  [16] 孙萍萍 , 齐瑞 , 施婕妤 , 等 . 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 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J]. 吉林中医药 , 2019.39(1): 129- 132.

  [17] 苏诚欢 . 针灸结合 Rood 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观察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6. 33(1): 35-38.

  [18] 戴筱杰 .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康复期神经细胞因子分泌 及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J]. 海南医学院学报 , 2017. 23(18): 2589- 2592.

  [19] 邢煜奎 . 针灸联合感觉刺激治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 者的临床疗效 [J]. 慢性病学杂志 , 2017. 18(10): 1126- 1127.

  [20] 徐兰 , 邱笑玲 , 卢梅兆 . Rood 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 2020. 18(30): 179- 1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5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