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 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于该院行 PICC 的 78 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39 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两组均持续干预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新生儿 PICC 成功率、疼痛程度、并发 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 PICC 成功率为 94.87%(37/39), 高于对照组的 79.49%(31/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13%(2/39), 低于对照组的 23.08% (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操作技术、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 结论: 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 PICC 可提高 PICC 成功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 降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关键词】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风险管理;置管成功率;疼痛;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Application effects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based risk management on neonate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XU Shao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of Zhumadian Central Hospital,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based risk management on neonate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Methods: 78 neonates with PICC in this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9 to October 2021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ospective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manage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FMEA-based risk management. Both groups were continuously nursed until the children were discharged. The success rate of neonatal PICC intubation, the degree of pa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neonatal par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PICC intub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87% (37/39),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9.49% (31/3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ain degre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igh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 13% (2/39), which was lower than 23.08% (9/3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peration technique, nursing effect, service attitude and hospital environ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FMEA-bas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neonates with PICC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ICC intubation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neonatal parents and reduce the pai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routine management.
【Key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isk management; Catheterization success rate; pain; Complica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具有操 作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广泛用于新生儿营 养支持、输液等临床治疗,可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 儿的创伤 [1-2] 。但长时间置管和日常护理、维护不 当易诱发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不仅影响疗 效,还加重患儿痛苦 [3-4]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通过对流程进行全面风险 评估,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改造系统流程, 可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本文观察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 PICC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2019 年 10 月 至 2021 年 10 月于本院行 PICC 治疗的 78 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 究。纳入标准:符合 PICC 指征,且为首次置管; 日龄≤ 28 d;静脉治疗≥ 7 d; 凝血功能正常; 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血管通道较差;患有先天 性疾病;存在穿刺部位或导管放置静脉损伤等新生 儿 PICC 禁忌证。患儿家长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9 例。观察组男 19 例, 女 20 例; 胎龄 28~42 周, 平 均(35.87±2.13) 周; 日龄 1~23 d, 平均(5.98± 1.02) d; 体质量 1.21~4.19 kg, 平均(2.87±0.23) kg; PICC 原因:长期静脉输液 22 例,全胃肠外营养 支持 14 例,其他 3 例;置管部位:贵要静脉 12 例,股静脉 10 例,头静脉 9 例,腋静脉 6 例,肘 正中静脉 2 例。对照组男 21 例,女 18 例;胎龄 28~42 周, 平 均(35.92±2.11) 周; 日 龄 1~23 d, 平均(5.94±1.05)d; 体质量 1.14~4.21 kg, 平均 (2.94±0.21) kg; PICC 原因: 长期静脉输液 23 例, 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12 例,其他 4 例;置管部位: 贵要静脉 11 例,股静脉 10 例,头静脉 9 例,腋静 脉 6 例,肘正中静脉 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向患儿家长讲 解 PICC 的目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严密监测患儿 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每周冲洗 PICC 导管 1~2 次,并更换贴膜,每周更换 1 次输 液接头;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牵拉导管。
观察组实施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1)组 建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团队。由 1 名护士长和 5 名责任护士组成,加强团队成员 FMEA 相关知识 培训,依据临床经验和实际工作情况,用头脑风 暴找出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针对各个失效模 式,找出所有可能的潜在失效原因。(2)计算风 险优先数(RPN) 。评估所有失效模式的严重度 (S)、发生率(O) 和侦测性(D) 并计算 RPN。 RPN=S×O×D, S、O、D 等级分均为 1~10 分, RPN 分 值 1~1000 分,分值越高说明失效风险越高。(3) 制订改进措施。①置管操作不规范(RPN=240 分), 依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大小适宜的 PICC 导管, 穿刺前准确测量导管插入深度,安排穿刺率高于 95% 的护士采用压迫式进针,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 则,保证送管匀速缓慢,置管后采用 X 线准确定 位,确保 PICC 导管尖端位置适宜。②患儿不配合 (RPN=140 分) 。病情允许前提下, 予以患儿半卧 位,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播放舒缓的儿童音 乐,保持音量 <45 dB。③日常维护缺陷(RPN=384分)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时间,先后输注不同药 物时,中间需充分冲管,防止药物沉淀性堵管,输 液前后有效冲管, 连续输液患儿需每 6 h 冲管 1 次, 每次输液完毕后及时用生理盐水以脉冲式方法进行 冲管, 并将导管妥善固定, 必要时进行约束性保护, 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密切观察穿刺点 皮肤颜色、有无红肿等情况,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医 师处理。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 PICC 成功率。(2) 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情况。采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 量表(NIAPAS) 评估 [5] ,包括 5 个行为指标(面 部表情、警觉性、哭闹、肌张力和对操作的反应)、3 个生理指标(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和 1 个 情境指标(胎龄) ,总分 18 分, 0~5 分表示轻度 疼痛, 6~9 分表示中度疼痛, ≥ 10 分表示重度疼痛。(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比较两组患儿 家长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Cronbach’s α 系数 0.859, 重测效度 0.867)评估, 包括操作技术、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 4 个项目,各项满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家长 越满意。调查表发放 78 份,现场收回 78 份,回收 有效率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 用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 PICC 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 PICC 成功率 为 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 79.49%(31/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9, P=0.042)。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 率为 5.13%(2/39), 低于对照组的 23.08%(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4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操作 技术、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 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3 讨论
PICC 作为一种有创操作,置管期间患儿可能 出现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导致置管失败,影响 疾病治疗和康复 [6] 。如何降低 PICC 相关并发症以保证新生儿输液安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管理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措施缺乏对风险的评 估和预防,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基于 FMEA 的风险 管理可规避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PICC 成功率高于 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加强置管护理,选择大小适宜的 导管、高穿刺率护士等一系列措施能提升置管操作 规范性, 有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 [9-10]。置管过程中 通过音乐干预、环境护理等措施避免外界刺激引起 患儿哭闹、咳嗽,而导致胸腔压力升高,也能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紧张、焦虑情绪,有助于置管操 作顺利实施, 减轻疼痛 [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 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儿家长操作技术、 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度均高 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FMEA 风险管理加强导管日 常维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儿早日康 复,进而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12-13]。
综上所述, 基于 FMEA 的风险管理用于新生儿 PICC 可提高 PICC 成功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降低 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参考文献
[1] 麦细焕,周晴 . 预处理策略护理对新生儿 PICC 置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2):378-380.
[2] 伍芳芳,欧阳小芳 . 集束化管理对早产儿 PICC 置管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1):152-154.
[3] 陈霞, 卫小娟, 郑海滨, 等 . 76 例 PICC 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与分析 [J]. 空军医学杂志,2019,35(2):183-185.
[4] 乔平平, 杨少华 . FOCUS-PDCA 模式在早产儿 PICC 置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9):2107-2112.
[5] 陈妍君,李杨,孙静,等 . 母亲声音缓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静脉穿刺所致疼痛的干预效果研究 [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18(12):1705-1709.
[6] 韩敏,朱莉,徐兵 . 医护一体 PDCA 护理模式对新生儿 PICC 护理的效果观察 [J].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604-1607.
[7] 刘欢,王青 .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治疗期间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的护理管理研究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8):113-115.
[8] 宋瑞青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观察 [J]. 包头医学, 2021,45(1):60-62.
[9] 金丽,吴纯婉,吴秋贤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 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2): 128-129.
[10] 田文玲 . 基于 FMEA 理论护理对 PICC 置管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研究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9):1244-1248.
[11] 谭丽嫦,李佩兰,梁霭媛 . 基于 FMEA 模式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在 ICU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 [J]. 海南医学, 2021, 32(13):1765-1768.
[12] 许歌,娄小平,程艺,等 .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应用于PICC 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导管维护效果分析 [J]. 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2020,36(14):1073-1077.
[13] 陈炎英,程奇,卓瑞燕,等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 护理风险 管理中的价值 [J]. 当代医学, 2019, 25(32): 179-1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