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发热患者5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涂片中染色显微镜检查下细胞形态,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异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等情况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细胞形态检验可充分反映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病因判断
本文引用格式:刘忠艳.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判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57+159.
0引言
发热为门诊多发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正因为疾病成因复杂因此诊断时较为困难,对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严重影响。例如急性感染性发热在诊断便较为困难,治疗中易于出现问题,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全身炎症,危及内脏功能;病毒性发热和细菌感染性发热在诊断中也有较高相似性,易于出现辨识问题,为患者疾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血常规为检测患者发病原因的重要环节,主要观察指标为血小板、白细胞等[1-2]。
有研究认为,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和数据均会出现不同变化,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提升发热疾病诊断准确性。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患者血细胞形态和发病原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发热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44.71±5.05)岁。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3-66岁,平均(44.58±5.24)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纳入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有恶性肿瘤患者、近半年之内用服用影响血细胞功能药物的患者,妊娠和哺乳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体温测量为发热,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症查询以及病原学诊断后确诊,患者临床检查时至少发生凝血功能异常、血三系减少,所有患者均为自愿进行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本次研究[3]。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抽血,抽血量控制在1-2 mL,将患者样血进行充分混合,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待其自然干燥,之后采用瑞氏染液进行染色之后制备为血涂片。采用显微镜主要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观察,分析其形态大小、染色情况。
同时也要采用血液细胞形态分析仪进行细胞形态分析。显微镜主要采用日本奥利巴斯生产的显微镜,血液分析仪为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染色时要严格遵循操作程序。对两组患者血细胞进行分析检测,主要进行形态变化记录,分类计数、形态指标阳性率等。所有血样检测均需于1 h之内检测分析完毕。
1.4观察指标。
①对比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情况,主要对比异常细胞、白细胞变化、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②对比患者血细胞形态学情况,主要为平均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
1.5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3.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其中χ2检验细胞异常阳性数据(%、n),以t检验学细胞形态学统计数据(±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情况。
对照组患者淋巴细胞变化0例(0.00%),异常细胞1例(2.00%),白细胞变化0例(0.00%),小细胞性贫血1例(2.00%),大细胞性贫血3例(6.00%)。
观察组患者淋巴细胞变化5例(10.00%),异常细胞8例(16.00%),白细胞变化7例(14.00%),小细胞性贫血9例(18.00%),大细胞性贫血8例(16.00%)。观察组患者异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等情况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5.982、7.526、7.111、4.332,P<0.05)。
2.2分析患者血细胞形态。
对照组患者血细胞比容(36.65±3.34)%,平均细胞体积(82.16±10.26)fI,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30.05±1.34)pg。
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46.19±3.58)%,平均细胞体积(88.67±10.13)fI,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30.21±1.28)pg。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和平均细胞体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8,3.193,P<0.05);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1,P>0.05)。
3讨论
血细胞为血液内重要成分,且血细胞数量也为反应患者身体病理变化的重要指标。临床医生主要通过此水平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在医学技术持续发展过程中,血细胞分析仪逐步得到普及,也为血细胞检测打下重要基础[4-5]。研究发现,发热状况下,患者血液内血细胞数量变化可充分反映病情变化,因此进行血液内血细胞检测,对判断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异性淋巴细胞要远高于健康患者,此种细胞主要诱发因素为病毒感染,且主要引发疾病的为流行性感冒、荨麻疹以及传染性肝炎。
白细胞变化为中性粒细胞变化、淋巴细胞变异所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率的上升均可进行形态分析,其中异性淋巴细胞上升过程中,极易发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进行疾病评估时,机体产后化脓感染之后,会发生中性粒细胞中毒、左移问题,降低患者自身造血功能。但是也要重视血液细胞形态检测仪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检测结果会发生误差,细胞于药物或疾病影响下出现形态改变,进而出现假阴、假阳情况。因此在进行细胞检测时要充分分析检测结果,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对比患者检查结果发现,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有较高的检出率,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变化、细胞性贫血等各种类型,其中异常细胞占16.00%,其中病毒感染为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出现此种情况时,患者可能出现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以及出血热等疾病。
其中白细胞异常患者14.00%,其中主要包含粒细胞变化、中性粒细胞毒性等,以上情况均在研究范围之内,且和呼吸道、支气管感染、肺炎有重要关系。
异常细胞变化主要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寄生虫感染有重要关系。对小、大细胞贫血多为依据患者红细胞体积进行判断,主要和缺血性贫血以及巨幼贫血有重要关系。对比患者平均细胞体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检测结果中,观察组患者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可知血细胞形态和疾病发展之间有重要关系,可对病情进行预测。虽然在检测细胞形态变化时有较大复杂性,会造成假阳和假阴的问题。
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在各观察指标中患者平均血红蛋白并无发生显著变化,无法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总体分析可知,血液标本细胞形态在检测患者病情发展中可提供重要支持,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6-8]。
综上所述,为发热患者予以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对疾病诊断可提升检测支持,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成君俐,陈瑞芬.发热疾病患者临床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诊断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2):53-54.
[2]黄峥,姜新华,吴小明.尿液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结合全血细胞计数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1):2108-2110.
[3]容海欣,谢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发热患者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139-139.
[4]宋育智,董艳.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判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70-671.
[5]崔彬.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病因判断中的应用意义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525-526.
[6]Kadin M E,Deva A,Xu H,et al.Biomarkers Provide Clues to Early Even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J].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2016,36(7):773-781.
[7]Neelapu B C,Kharbanda O P,Sardana H K,et al.Craniofacial and upper airway morphology in adul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ephalometric studies.[J].Sleep Medicine Reviews,2017,31:79-90.
[8]杨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应用观察[J].包头医学,2016,40(4):198-1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