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8 14:04: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92 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 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B 组、C 组各 31 例。A 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  B 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  C 组 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3 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 [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 水平、炎性因  子 [ 白细胞介素 -10(IL-10)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 ] 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 输血后,A 组 APTT、PT 水平 低于 B 组和 C 组,且 B 组低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 IL-10、TNF- α 水平低于 B 组和 C 组,  且 B 组低于 C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A 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 B 组、C 组,  且 B 组短于 C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3 输注效果,  且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3 输注效果。

【关键词】  大量输血;血浆;浓缩红细胞;比例;输注;凝血功能;炎性因子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trans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different ratios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transfusion
LU Xiao1a, SHI Fangyu2, LI Yaqin1b

 
(1.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 a.Outpatient Department,b.Comprehensive Treatment Room, Nanyang 473000 Henan, China;
2. Oncology Laboratory of Nany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Nanyang 473000 Henan,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mpare effects of trans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different ratios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transfusion.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massive transfus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n=31), group B (n=31) and group C (n=31)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Group A was infused with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1:1, group B was infused with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1:2, and group C was infused with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1:3. The leve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prothrombin time (PT)],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interleukin- 10 (IL- 10),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the out-of-bed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levels of APTT and PT 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s B and C; those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evels of IL- 10 and TNF-α 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s B and C; those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out-of-bed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group A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ose in group B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1:1 in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in the patients with massive transfusion can reduce the leve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and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s shorten the out-of-bed tim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ts effects are better than 1:2 in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Further, 1:2 and 1:3 in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are superior to 1:3 infusion of plasma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Key words】  Massive transfusion; Plasma; Packed red blood cell; Ratio; Transfusion; Coagulation function; Inflammatory factor

机体急性失血量占自身血容量 30%~50% 时, 需在 24 h 内输注 20 U 以上红细胞或血液制品,达 自身血容量 1~1.5 倍,以改善贫血状态、恢复组织 有效供氧 [1] 。及时予以有效输血可恢复血容量,纠正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量 [2] 。大量输血为临床常用 抢救方法,但短时间内大量补充红细胞,会导致凝 血因子被稀释, 诱发凝血功能异常, 影响机体恢复, 易降低预后效果 [3]。不同比例成分输血效果存在一 定差异, 选择最佳比例成分输血可确保输血安全性, 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4] 。本文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 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2020 年南阳市中心医 院收治的 92 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符合大量输血指征 [5];  既往无凝血功能障碍史;无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排除标准:既往有严重慢 性疾病病史者;合并慢性贫血病史者;既往有抗凝 剂长期应用史者;其他内科疾病所致凝血机制异常 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 同意书,研究经南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 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B 组、C 组各 31 例。A 组男 17 例,女 14 例;  年龄 23~67 岁,平均  (40.26±4.58) 岁;  大量出血原因:车祸 4 例,  砍 伤 4 例,高空坠落 5 例,外伤 7 例,手术大出血 5 例,产后大出血 6 例。B 组男 15 例,女 16 例;年 龄 22~68 岁,  平均(39.71±5.03) 岁;  大量出血原 因:车祸 4 例, 砍伤 3 例,高空坠落 5 例, 外伤 6 例, 手术大出血 5 例,产后大出血 8 例。C 组男 18 例, 女 13 例;年龄 22~69 岁,平均(41.02±4.81) 岁; 大量出血原因:车祸 5 例,砍伤 3 例,高空坠落 6 例,外伤 6 例,手术大出血 7 例,产后大出血 4 例。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型, 选择合适输血器具,输入血浆均为新鲜冰冻血浆  (规格 100 mL  ∶ 1 U),1 U 浓缩红细胞由 200 mL 全血经处理制成。A 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  B 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C 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3 输注,缓慢输血并 在 4 h 内完成血液输注,  密切监测输血后体征变化, 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凝血功能改变,观察患者有 无输血不良反应,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予以 对症治疗。

1.3   观察 指标    (1)比 较 三组输 血前后凝 血功 能指标 [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凝血 酶原时间(PT) ] 水平。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 测 APTT、PT,检测仪器购自东莞市迈悦医疗器 械有限公司。(2)比较三组输血前后血清炎性因 子 [ 白细胞介素 -10(IL-10)、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 ] 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IL-10、TNF- α 水平,检测仪器和试剂盒均购自艾 博抗(上海)贸易有限公司。(3)比较三组下床 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 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t 法,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输血 前,三组 APTT、P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输血后,A 组 APTT、PT 水平均低于 B 组和 C 组,  且 B 组低于 C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三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s,x ±s )
APTT                                                                            PT
组别
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
A 组( n=31)
B 组( n=31)
C 组( n=31)
F 值
P 值
33.96±3.72
34.81±4.01
33.45±3.86
0.980
0.380
41.96±4.75*#
45.46±5.06#
53.95±5.12
47.531
0.000
13.05±1.05
13.26±1.26
12.98±1.12
0.501
0.608
13.56±1.49*#
14.71±1.87#
16.89±2.41
23.083
0.000
注:与 B 组比较,  *P<0.05;与 C 组比较,  #P<0.05

2.2   三组输血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输血 前,  三组血清 IL-10、TNF- α 水平比较,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A 组血清 IL-10、 TNF- α 水平均低于 B 组和 C 组,  且 B 组低于 C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三组输血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x ±s )
组别 IL-10(μg/L) TNF- α(μg/mL)
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
A 组( n=31) 0.34±0.11 0.38±0.07*# 0.28±0.04 0.34±0.09*#
B 组( n=31) 0.29±0.09 0.53±0.12# 0.30±0.07 0.49±0.14#
C 组( n=31) 0.31±0.07 0.61±0.16 0.27±0.06 0.64±0.19
F 值 2.347 28.238 2.149 32.798
P 值 0.102 0.000 0.123 0.000
注:与 B 组比较,  *P<0.05;与 C 组比较,  #P<0.05

2.3   三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A 组下床 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 B 组和 C 组,且 B 组 短于 C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三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d,x ±s )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
A 组( n=31) 12.06±1.96*# 15.42±3.12*#
B 组( n=31) 13.41±2.41# 17.81±3.69#
C 组( n=31) 14.75±2.81 19.85±4.38
F 值 9.589 10.750
P 值 0.000 0.000
注:与 B 组比较,  *P<0.05;与 C 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针对大量出血患者多采用输血抢救,以及 时补充机体血容量 [6] 。成分输血是通过化学、物理方法将血液中的血浆、血细胞等进行分离提纯,制 作成容量低、纯度高的血液制剂,结合患者病情进 行针对性输注, 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7]。 目前,临床认为 1 h 内输血量大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50%,或一次性输血量达患者机体自身血容量 1 倍 及以上等为大量输血,可恢复机体血容量,维持生 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达到救治目的 [8] 。但血浆、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不同,输血救治效果和输 血反应存在差异。

\

及早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可弥补机体丢失的血 容量,大量出血患者多存在低温情况,会进一步影 响凝血功能 [9] 。故临床多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配 比输注,  以提高输血治疗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输血后,A 组 APTT、PT 水平均低于 B 组和 C 组, 且 B 组低于 C 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9]。 提示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可有效提高凝 血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10-11]。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输血后,  A 组血清 IL- 10、TNF- α 水 平低于 B 组、C 组,B 组 IL-10、 TNF- α 水平低于 C 组,提示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能减轻炎症反应。大量出血患者因机体 创伤等因素会诱发相关炎症反应,且输血治疗过程 中血液成分短时间快速改变会进一步对炎性因子变 化产生不良影响,炎性因子波动增加治疗不稳定性 和临床治疗难度 [12-13] 。三种输血比例均会导致炎性因子上调, 但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和 1  ∶ 3 输注中,红细胞输注量增加,会改变血液黏度、血 管渗透压力,诱发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使血 清 IL-10、TNF- α 水平异常升高,  加重炎性损伤, 影响疾病恢复 [14-17]。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A 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 时间均短于 B 组和 C 组,且 B 组短于 C 组。分析 原因可能为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能降低凝 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效果显著,故 加快了患者恢复进程。

综上所述,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1 输注应用 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 子指标水平,  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和血浆、浓 缩红细胞 1  ∶ 3 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2 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 1  ∶ 3 输注 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书芬,张兵锋,杨芳,等 . 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差异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J]. 中国实用 医刊,2017,44(17):17-20.
[2]    吴坤海,陈陆飞,黄慧芳,等 . 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对比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1, 18(17):167-171.
[3]    王佳赟,郑文颖,杨雪 . 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J]. 中国妇幼保 健,2020,35(11):1995-19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08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