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计划行为理论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8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计划行为理论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和出院 后 6 个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分、糖代谢指标 [ 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水平和脂代谢指标 [ 血清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TG)] 水平。 结果: 出院 6 个月,两组 SDSC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 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 FPG、2hPG、HbA1c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 TC、TG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护理 可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 SDSCA 评分,以及降低糖代谢指标水平和脂代谢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糖尿病;计划行为理论;糖脂代谢;自我护理能力;血糖;血脂;老年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ZHANG Huibing
(Second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84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lf-care behavior scale (SDSCA) score, the glucose metabolism index levels [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 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and the lipid metabolism index levels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acylglycerol (TG)] before the nursing and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SDSC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evels of FPG, 2hPG and HbA1c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urther, the levels of TC and TG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nursing;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SDSCA scores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reduce the levels of glucose metabolism indexes and the lipid metabolism indexe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mple routine nursing.
【Key words】 Diabete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Self-care ability;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Elderly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具有并发症 多、危害严重等特点,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需长期开展血糖控制,以达到减少或延缓各种急慢 性并发症、改善生命质量的目的 [1-2] 。糖尿病患者 多居家进行血糖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 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疾病正确认知,多 难以正确进行胰岛素治疗,或出现饮食依从性差等 情况,给疾病预后带来负性影响 [3] 。计划行为理论 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均是经由行为意向 来间接影响行为, 该理论五要素为主观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 [4] 。本文观察计划 行为理论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1 月 本院收治的 84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 入标准: 符合 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5]; 年龄≥ 60 岁。 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合并恶性 肿瘤;肾功能异常。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 批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 观 察 组: 男 24 例, 女 18 例; 年 龄 60~84 岁, 平均(70.17±2.37) 岁; 病程 3~15 年, 平均 (8.34±1.08) 年; 体质量指数 19.60~28.80 kg/m2, 平均(23.91±1.20)kg/m2 。对照组:男 25 例,女 17 例; 年 龄 60~83 岁, 平 均(70.23±2.40) 岁;病程 3~14 年,平均(8.31±1.15)年;体质量指数19.80~28.50 kg/m2 ,平均(23.94±1.17)kg/m2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宣教疾病知识,告知饮食、运动及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遵医嘱用药,嘱其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出院前,嘱患者定期回院复诊;待患者出院后,按具体情况采用电话或上门的方式开展随访。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计划行为理论护理。(1)针对主体规范的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入院后,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嘱其积极参与到患者血糖控制中,并给予充分支持。(2)针对行为态度的护理措施。①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宣教疾病及自我护理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病因、危害、治疗、干预措施及注意事项等,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对病情的负面影响,以及血糖控制重要性;②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③建立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饮食、运动及用药指导相关知识,患者如有疑问,可在微信群内进行咨询,并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解答;④帮助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血糖控制计划;⑤建立电子记录卡,嘱患者居家护理过程中定期上传饮食、运动等情况的记录。(3)针对知觉行为控制的护理措施。随访期间,采用微信语音与视频的方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血糖控制与自我护理行为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1 次 / 周。
两组出院后均随访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和出院后 6个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分。总分 0~77 分,评分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护理前和出院后 6个月糖代谢指标 [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水平。抽取静脉血后,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3)比较两组护理前和出院后 6个月脂代谢指标 [ 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水平。抽取静脉血后,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SDSCA 评分、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 SDSCA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SDS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 6 个月,两组 SDSC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 FPG、2hPG、HbA1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 6个月,两组 FPG、2hPG、HbA1c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脂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 TC、T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 6 个月,两组 TC、TG 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常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减轻等,长期血糖升高会导致心、脑、肾等部位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6-8] 。近年来老年糖尿病发病率 不断升高 [9-10] 。居家护理过程中,部分老年糖尿病 患者自我护理和血糖控制效果不佳 [11-12]。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不单受行为意向影响, 还受个人能力、机会和资源等实际条件制约;若实 际控制条件充分,个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知 觉行为控制反映实际控制条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以及知觉行为控制为决定着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这 3 个变量两两相关 [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 理后 SDSCA 评分高于对照组,FPG、2hPG、HbA1c、 TC、T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计划行为理论护 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可提 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其糖脂水平。分析原因 为计划行为理论护理通过找出影响患者健康行为的 影响因素,包括主体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 实施针对性干预,以增强患者实施健康行为的意向, 并付诸行动 [14-16] 。其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提高 家属的鼓励与监督,可督促患者加强自我护理,帮 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健康宣教可提高患 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使其了解加强自我护理的重要 性,树立自我护理意识,积极进行行为改变;给予 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自我护理的正面态度; 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血糖控制计划,建立电子记录卡, 嘱患者居家护理过程中定期上传饮食、运动等情况 记录可以提高患者对自我护理的采行意愿;利用微 信平台进行知识推送与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认为 自我护理能力,以提高其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 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17-19]。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计划行为理 论护理可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 SDSCA 评分,以及 降低糖代谢指标水平和脂代谢指标水平,效果优于 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君,王爱民,叶洪江 . 基于行为阶段理论的社区家庭访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J]. 护理管理杂志, 2019,19(4):293-296.
[2] 高敏,陈雪莹,孙信,等 . 社区环境对 2 型糖尿病患者休闲锻炼行为的影响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6):665-669.
[3] 毛丹,房芳 .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干预方案的实施 [J]. 护理学杂志,2017,23(17):25-28.
[4] 徐鹏飞,张建荣,殷贵兰,等 . 护理工作中计划行为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6):213-214.
[5] 陈 灏 珠 . 实 用 内 科 学 [M].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2002:1026.
[6] 母义明, 贾伟平 . 中国糖尿病研究进展专辑简介 [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48(8):807-809.
[7] 常剑敏,李雪云 . 糖尿病护理进展研究 [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5):527-528.
[8] 王萧,马红梅,陈媛,等 . 2 型糖尿病运动疗法与护理的研究进展 [J]. 职业与健康,2018,34(13):1867-1869.
[9] 彭文亮,张苍,罗恒,等 . 基于赋权教育模式的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影响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36(4):25-27.
[10] 王娅玲,仲飞,郑报,等 . 基于 HOPE 项目的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J]. 中国健康教育, 2019, 35(10):931-934.
[11] 苑沛然 . 老年糖尿病护理进展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37-3638.
[12] 刘冬梅,张佳淇,李胜玲,等 . 基于授权理论实施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访视护理的实践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7):1245-1248.
[13] 叶丹,王凤英,刘祚燕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 38(2):377-383.
[14] 李海鸿,李雪娇,周敏,等 . 家庭跟进式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J]. 西部中医药, 2019, 32(4):130-133.
[15] 勾宝华,关惠敏,丁冰洁 . 妊娠早期计划行为理论干预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29):3765-3768.
[16] 陈国玉,张晓义,赵芳芳,等 . 计划行为理论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服药行为中的运用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7):2364-2366.
[17] 刘志琴 . 计划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8):92.
[18] 张佳佳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对围手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视功能的影响 [J]. 山西医药杂 志,2021,50(5):861-863.
[19] 程芳,施欢欢,王薇 . 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外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2012,27(8):91-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