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76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 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8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施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 结果: 护理 2 周后, 研究组嗳气、 早饱、食欲减退等中医证候积分及 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FDDQ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 辨证施护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命质量。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施护;消化系统症状;焦虑;抑郁;生命质量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alect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LI Jinjin
(Department of Liver, Gallbladder, Spleen and Stomach of Kaif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alect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the dialect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CM syndrome score,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 and the functional dyspepsia quality of life scale (FDDQL)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2 weeks of nursing, the scores of TCM syndromes such as belching, early satiety, and loss of appetite, as well as SAS and SDS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DDQL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The dialect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can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 Dialect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estive system symptom; Anxiety; Depression; The quality of life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可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功 能性胃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早饱、嗳气、食欲不 振、呕吐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还会 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 。常规护理主 要包括简单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 措施较为单一,不利于患者康复。中医将功能性消 化不良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主要证型 有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寒 热错杂等,根据不同证型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促进 患者的症状缓解 [2-3] 。本文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功 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11 月于本院就诊 的 76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 准:符合《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4] ;符合《功能性消 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胃脘 痛”“痞满”的相关诊断标准 [5] ;病程≥ 6 个月。 排除标准:存在腹部手术史者;合并胃食管反流、 消化性溃疡等其他消化道疾病者; 伴有严重心、肝、 肾疾病者。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 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 准文号: 2019 审(002)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8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 20 例; 年龄 22~73 岁, 平均(42.50±3.62) 岁; 病程 6~24 个月, 平均(11.50±2.40) 个月; 辨证分型: 脾虚气滞 8 例,肝胃不和 10 例,脾胃湿热 6 例,脾胃虚寒 7 例,寒热错杂 7 例。研究组男 17 例,女 21 例;年龄 23~73 岁, 平均(42.64±3.60) 岁; 病程 7~24个月, 平均(11.54±2.45) 个月; 辨证分型: 脾虚气滞 9 例,肝胃不和 9 例,脾胃湿热 7 例,脾胃虚寒 7 例,寒热错杂 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等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首次就诊时予以健康 细嚼慢咽、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施护。薏仁、粳米、山药、鸡肉、猪肚、红枣、莲藕、马 铃薯等,食疗可用麻仁玉米糕、红豆益脾糕、山药饭等。②肝胃不和者可多吃疏肝理气食物, 如山楂、萝卜粳米粥等。③脾胃湿热者可多吃清热化痰食物,如丝瓜、梨、木耳、百合、香菇等,少吃生冷、油腻食物,食疗可用荷叶粥、冬瓜汤等。④脾胃虚寒者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多吃温中健脾食物, 如鲫鱼、桂圆、生姜、胡椒、肉桂、猪肚等,食疗可用胡椒猪肚汤、姜汁牛乳饮、生姜粥等。⑤寒热错杂者避免吃辛辣生冷食物, 寒多热少者可多吃生姜、桂圆、猪肚等温补食物,热多寒少者可多吃百合、香菇、荷叶、冬瓜等清热食物。(2)情志护理。①说理开导法:对于存在消极情绪的患者,可针对患者的症结予以说理开导,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心。②移情易性法:对于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采取听音乐、下象棋、太极拳等移情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焦虑情绪。③发泄解郁法:对于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可引导患者诉说内心的抑郁,嘱家属多陪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3)穴位按摩:脾虚气滞者,按摩足三里、胃俞、中脘穴; 肝胃不和者, 按摩中脘、内关、太冲、期门穴;脾胃湿热者按摩内关、中脘;脾胃虚寒者,按摩天枢、任脉穴;寒热错杂者按揉足三里、涌泉穴。穴位按摩 15 min/ 次,2 次 /d, 每周4 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 2 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 [6] 将消化系统症状(嗳气、早饱、食欲减退)按无症状、轻、中、重度依次计为 0、1、2、3 分, 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 2 周后的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判定, 分值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3)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 2 周后的生命质量,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 [7] 判定,该量表包括饮食、忧虑、 睡眠、压力、日常生活、不适、疾病控制及健康感觉 8 个维度,总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命质量 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 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嗳气、早饱、食欲减退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 2 周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 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护理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x ±s ) |
组别 |
嗳气 |
早饱 |
食欲减退 |
对照组( n=38) |
2.42±0.32 |
2.36±0.58 |
2.33±0.19 |
研究组( n=38) t 值 |
2.41±0.36 |
2.35±0.59 |
2.35±0.18 |
0.128 |
0.075 |
0.471 |
P 值 |
0.449 |
0.470 |
0.319 |
对照组( n=38) |
1.76±0.48* |
1.83±0.33* |
1.62±0.51* |
研究组( n=38) t 值 |
1.23±0.20* |
1.33±0.24* |
1.20±0.31* |
6.283 |
7.554 |
4.338 |
P 值 |
0.000 |
0.000 |
0.000 |
注:与护理前比较, *
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 护理 2 周后, 两组 SAS、SDS 评 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分,
x ±
s )
时间 |
组别 |
SAS 评分 |
SDS 评分 |
护理前 |
对照组( n=38) 研究组( n=38)
t 值
P 值
对照组( n=38) |
59.13±4.97
60.45±5.34
1.115
0.134
48.23±4.13* |
63.08±5.59
62.47±5.52
0.479
0.317
49.36±4.28* |
护理后 |
研究组( n=38) t 值
P 值 |
39.64±3.87* 9.356
0.000 |
41.84±4.16* 7.767
0.000 |
注:与护理前比较, *
P<0.05
2.3 两组护理前后 FDDQL 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 FDDQ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 2 周后, 两组 FDDQL 评分均较 护理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护理前后 FDDQL 评分比较(分,
x ±
s )
组别 |
护理前 |
护理后 |
t 值 |
P 值 |
对照组( n=38) |
61.74±5.12 |
73.94±6.35 |
9.220 |
0.000 |
研究组( n=38) |
60.26±5.08 |
81.32±6.59 |
15.602 |
0.000 |
t 值 |
1.265 |
4.971 |
|
|
P 值 |
0.105 |
0.000 |
|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患者心理因素、社会 因素、饮食不节、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等因 素密切相关 [8] 。临床多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但该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 失望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加重食欲不振、嗳 气等症状 [9] 。常规护理仅提供简单的健康教育、用 药指导等,效果不佳。
中医辨证施护是指对不同证型患者实施针对性 的饮食干预、情志护理、穴位按摩等护理,可促进 患者症状缓解, 提高护理效果 [10]。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护理 2 周后的嗳气、早饱、食欲减退等中医 证候积分及 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DDQL 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 中医辨证施护中, 首先根据不同辨证对患者实施食疗,对脾虚气滞者 采取醒脾开胃、补脾益气的食物进行补养,可减轻 其食欲不振、胃脘痞闷症状;肝胃不和者可通过多吃山楂、萝卜、茼蒿等食物达到疏肝理气的目的, 减轻嗳气、饥不欲食症状;脾胃湿热者可通过丝瓜、 梨、木耳、百合等食物达到清热化痰的目的;脾胃 虚寒者可通过鲫鱼、桂圆、生姜、胡椒等食物达到 温中健脾的目的;此外,寒多热少者可多吃温补食 物,热多寒少者可多吃清热食物,以便更好地提高 食欲, 减轻患者消化系统症状 [11]。功能性消化不良 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容易影响患者 的身心健康和服药依从性,进而影响疗效。对存在 不同负性情绪的患者通过说理开导法、移情易性法、 发泄解郁法等情志护理,可达到调和情志、疏肝解 郁等效果,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更好地配合 治疗 [12]。此外, 对不同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采取针对性的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消化不 良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护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 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翁丽红,顾秋娣,朱晓珠 .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焦虑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J]. 北京医学, 2016, 38(10):1093-1095.
[2] 张丽华 .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 13(8): 22-23.
[3] 刘晶,李峰,唐旭东,等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J]. 世界中医药,2015,10( 1):56-59.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J]. 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 217-229.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意 见(2017)[J]. 中华 中 医 药 杂 志,2017,32(6):2595-2598.
[6] 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7] 项忆瑾,林江 . 消化不良症状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J]. 胃肠病学,2015,20(3): 180-183.
[8] 董晓晨,许芝林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 2021, 27(6): 1165-1169.
[9] 吕颖,陈丽萍,黄雪欢,等 . 分级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36(5): 21-24.
[10] 徐倩,熊振芳,周琼,等 . 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进展 [J]. 护理研究,2017,3(32): 4051-4053.
[11] 俞晓青, 包晓萍, 王青平, 等 . 不同中医证型药膳干预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17(3): 483-486.
[12] 忻巧娜, 王邦才 . 从情志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J]. 中医学报,2018,33(7):1281-12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