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可引起大出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 症 [1] 。髓内钉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的 常用方法,但术后体位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内收肌群 肌张力 [2] 。既往多使用四手协助体位模式,虽能减 轻患者术后痛苦,但患者易形成依赖,增加并发症 发生风险 [3] 。自主体位治疗模式可充分发挥患者的 主观能动性,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4] 。本文观察自主体位联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骨折患 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股骨骨折 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 X 线、CT 检查确 诊为股骨骨折;骨折后 24 h 内入院接受治疗;年 龄 3~12 岁。排除标准:合并病理性骨折;合并精 神障碍者。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 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 29 例, 女 21 例;年龄 4~12 岁,平均 (8.25±0.67)岁;骨折部位:左侧 20 例, 右侧 14 例,双侧 16 例;骨折原因:高处跌落 19 例,重物 撞击 14 例,交通伤 17 例。观察组男 31 例, 女 19 例;年龄 3~11 岁, 平均(7.63±0.89)岁;骨折部 位:左侧 19 例,右侧 16 例,双侧 15 例;骨折原 因:高处跌落 18 例, 重物撞击 16 例, 交通伤 16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治疗。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体位, 如中下段骨折, 选择侧卧位;中上段骨折,选择仰卧位。术区常规 消毒、清创,给予持续硬膜外麻醉。以骨折端为中 心作一 10 cm 切口,逐次分离皮肤组织、阔筋膜, 显露股外侧肌肉并分离,向前牵拉暴露股二头肌, 经股二头肌间隔入路,切开骨膜,充分暴露骨折断 端,手动内收患肢,使骨折断端近端显露,清除骨 碎屑、坏死组织,磨骨刀磨平断端。置入合适的 V 型交锁髓内钉。对于髓腔狭窄者,先扩腔,使用持 骨器固定骨折近端,逆行置入髓内钉,取出后再沿 原钉孔顺行置入髓内钉,持骨器固定;对髓内钉置 入后松动者,短螺钉再次加固处理。术后,生理盐 水冲洗创面,逐层缝合切口,给予石膏外固定,并 给予抗生素 3~5 d 预防感染。
术后,对照组给予协助体位治疗。采用四手配 合协助患儿更换体位,一名护士站于患儿健侧,协 助其放置患侧手臂于胸前,患肢放置于健肢上,一 名护士双手分别支撑患儿肩部及腰部,另一名护士 站于床尾,牵拉患肢,两者相互配合,帮助患儿更 换体位,翻转身体。观察组给予自主体位治疗。患 儿自行更换体位,护士在旁指导。更换体位时,患 儿充分借助健侧手臂、下肢及肩膀、腹肌力量开展 翻身转体、上身直立、臀部抬高等活动。其中,健 侧向患侧进行体位更换,由健侧上下肢协同完成; 患侧向健侧进行体位更换,应先固定并牵引患肢, 患侧上肢先完成翻身,其次借助肩部、肘部及健侧 下肢力量,腹肌发力,抬高臀部后更换体位。每天 指导患儿更换 3 次体位。两组均连续治疗 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 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 评分, 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SS) [5] 评分和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 [6] 。HSS 评分共 5 个维度, 总分90分,分数与患者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Harris 评分共 4 个维度,总分 100 分,分数与患者 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2)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 优:关节愈合理想,无痛感,可自由屈伸,下肢 关节收缩长度 1 cm 以下,屈曲挛缩 <10°,内旋 内收畸形 <5°;良:关节愈合较理想,轻微畸形, 无痛感或轻微疼痛,屈曲范围 60° ~90°,远端关 节收缩长度 1~3 cm,屈曲挛缩 10° ~30°,内旋 内收畸形 5° ~10°;差:交锁髓内钉断裂,关节 愈合畸形,疼痛剧烈,无法自主屈伸,远端关节收 缩长度 3 cm 以上,屈曲挛缩 >30°,内旋内收畸 形 >10° [7]。(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骨 折端不愈合、关节僵硬、感染、下肢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HSS、Harri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 HSS、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 HSS、Harris 评分均高 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 94.00%,高于对照组的 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 率为 6.00%,低于对照组的 24.00%,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见表 3.
3 讨论
因股骨内部内收肌群具有较大肌张力,骨折后 实施内固定术的效果受到术后活动的影响,而术后 强制要求患儿绝对卧床休息或患肢制动,由医护人 员协助更换体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愈 合畸形、压疮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HSS、 Harris 评分和治疗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 与文献报道类似 [8] 。提示自主体位联合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骨折患儿效果显著。分析原因有 以下几点。第一,从人体力学原理出发,骨骼为肢 体运动的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 自主体位模式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儿借助自身 肩膀、健肢及腹部力量,开展翻身转体、抬高臀部等活动,可在训练机体各部分力量,同时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第二,术后长期制 动可阻碍患儿患肢功能恢复, 与协助体位模式相比, 自主体位模式可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在体 位更换期间,进一步提高患儿的自我康复信心,帮 助其克服恐惧、畏惧心理,进而有利于后期康复功 能训练的顺利实施,缩短髋关节、膝关节功能恢复 时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对照组。提示自主体位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其结果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自主体位联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治疗股骨骨折患儿可提高治疗优良率和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协助体位联合交锁髓 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忠, 章圣聪, 张其峰 . 微创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 [J].临床骨科杂志, 2018.21(5): 636-641.
[2] 郭光鑫,孙颖,栾海鹏,等 . 锁定型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多发骨纤维结构不良并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一例报告 [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9(10): 791-793.
[3] 王汉卿,楼跃,王浩然 .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24(20): 6-10.
[4] 罗义,王林,陈梦婕,等 . 弹性髓内钉在儿童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9.40(4): 243-246.
[5] 温子欢,徐新雨,张跃林,等 . 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位选择对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 [J]. 中国老 年学杂志, 2021.41(8): 1649-1651.
[6] 唐雪彬,谢林,李华,等 . 体位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J].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 159-163.
[7] 陈家富,胡继功,洪登北,等 . 不同体位 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J]. 安徽医学,2021.42(4): 426-428.
[8] 苗小军 . 交锁髓内钉配合自主体位模式治疗股骨骨折效果研究 [J]. 临床医药实践, 2017.26(4): 287-2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本次研究将我院于 2016 年 6 月至 2017 ...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