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82 例颌面部创伤性骨折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 )和对照组(n=41)。对照组予以坚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 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颜面部优良率、颌面功能评分、围术期指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颜面部优良率为 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 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颌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44%( 1/41),低于对照组的 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牵 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提高颜面部优良率和颌面功能评分,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
【关键词】 颌面部创伤性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牵引复位固定术;颌面部功能;并发症
颌面部创伤性骨折多为外伤所致,是常见的骨 折类型,患者颜面部结构受损致使面部功能及形态 发生改变,需及时手术治疗 [1-2] 。坚固内固定术为 临床常用术式,操作简单,但稳固性差,易造成口 腔感染,不利于术后恢复 [3] 。牵引复位固定术可弥 补坚固内固定手术的不足。本文观察牵引复位固定 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 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1 月 本院收治的 82 例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纳入标准:经颌面部 X 线、 B 超等检查确诊; 闭合性骨折;伴有开口受限、咬合紊乱等症状;无 其他部位骨折。排除标准:伴有颅腔内脑结构受损; 陈旧性骨折;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 伴有严重感染。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 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 对照组(n=41)。对照组男 23 例, 女 18 例;年龄23~56 岁, 平均(40.17±3.89)岁;骨折原因:交 通伤 15 例,打击伤 20 例,其他 6 例;下颌骨骨折 29 例, 上颌骨骨折 12 例。观察组男 26 例,女 15 例; 年龄 23~56 岁, 平均(41.56±3.92)岁;致病原因:交通伤 16 例,打击伤 20 例,其他 5 例;下颌骨骨
折 31 例,上颌骨骨折 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范围、部位,依据检查结果制定详细手术方案。患者全身麻醉,消毒手术区并常规铺巾, 依次切开表皮及皮下组织, 显露骨折端清理骨折端游离碎骨、肉芽组织、血块等,完成骨折端复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选择合适微型钛板(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内固定,塑形并固定骨折端,检查面部形态与咬合关系,确定恢复正常,常规止血,逐层缝合皮下组织与切口。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固定点与发力点选取骨折附近正常骨,于患者牙槽嵴处选择 6~10 个植入点,消毒,拧入颌间牵引钉至距龈缘 4~5 mm,保留约 3 mm 作为牵引附着点,在患者上下颌间采用弹性橡皮圈进行牵引固定调整骨折部位移至正常位置并固定,定期调整弹性橡皮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颜面部优良率,术后 1 周依据颜面部康复水平进行评估。颜面部结构无改变,解剖形态恢复正常,左右对称为优;骨折对位良好,解剖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左右较为对称为良;对位情况较差,面部轻微畸形,解剖结构未恢复正常为差。(2)比较两组颌面功能。术前、术后 1 周采用自制问卷评估,包括开口程度、咀嚼功能两方面,总分 0~3 分,分数越高表明颌面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术中
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4)术后随访 6 个月,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不愈合:骨折已 3 个月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 经 X 线检查可 见骨折端有间隙、骨端硬化、膨大,无连续性骨痂 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颜面部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颜面部优良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2 两组颌面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颌面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 两组颌面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3 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44%( 1/41),低于对照组的 19.51%(8/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4。
3 讨论
颌面部血运较为丰富、神经较为密集,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易导致颌面部骨折,患者疼痛明显,易继发感染,故需及时治疗 [4-5] 。坚固内固定术所用的微钛板化学物质较为活跃,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钛板表面形成较高密度的化学膜,可抵抗体液侵蚀,降低腐蚀率,但治疗中需对上、下颌牙齿进行 稳固,给患者说话及饮食带来不便 [6]。
牵引复位固定术主要用于患者骨折的固定及复位,可避免或预防畸形,固定骨折端,降低肢体制动时所产生的局部刺激,降低疼痛程度,减少感染发生,促进骨折愈合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颜面部优良率和颌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 析原因在于,坚固内固定术所用微型钛板可与骨面 密切接触,固定后可限制骨折断端微小移位,制造 良好的骨折愈合环境;牵引复位固定术可通过力学 作用力与反作用,进一步稳定骨折断端,增大颌间 牵引力,并为牵引及固定提供更有效的稳定性与支 撑力,且操作时患者无需大张口,可进一步改善咬 合关系,促进颌面部功能、牙周功能恢复 [9] 。本研 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 中出血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 坚固内固定术所用钛板生物相容性较好,机体不易 产生排斥现象;而结合复位固定术可为固定、牵引 提供足够支撑力与稳定性,使骨折近端与远端骨缝 紧密对接,进而改善骨折部位力学环境,使骨间更 为稳固,降低患者骨折端移位的概率,促进伤口愈 合,降低二次手术率 [10]。
综上所述,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 治疗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提高颜面部优良率和 颌面功能评分,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降 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坚固内固定术 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永华 . 单纯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与联合颌间牵引钉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观察 [J]. 临床医学, 2019,39(3): 35-38.
[2] 周云凤, 刘琦, 李智, 等 . 颌面部骨折 1264例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8,16(4): 348-351.
[3] 常全胜 .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49(13): 1703-1705.
[4] 王卓为,王学玖 . 坚固内固定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临床观察 [J]. 陕西医学杂志, 2017,46(6): 763-765.
[5] 郭俊磊,王新君 . 牵引复位固定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32(19): 3134-3135.
[6] 包柳明,程跃军,潘菲泉 .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J]. 中国 药物与临床, 2020,20( 1): 86-88.
[7] 肖胜杰 . 坚固内固定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 [J]. 淮海医药,2020, 38( 1): 61-63.
[8] 何国钦,张妙玲,梁武兴 . 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采用坚固内固定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24): 59-61.
[9] 刘会林,娄志鸿,潘红 . 坚固内固定结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影响 [J]. 哈尔滨医药,2019, 39(5): 445-446.
[10] 倪文庆,戈伟 .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复位固定术对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8(35): 129-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