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临床中常见传染疾病,也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该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疾病混淆,从而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入院检查及治疗,为肺结核预防与治疗带来了极大困扰 [1]。鉴于此,本研究针对肺结核疾病传染源特点予以分析,针对肺结核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性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加强患者对家庭预防的重视,提高我国肺结核防治效果 。
1.1临床资料。选择 2016 年 4 月至 2017 年 4 月潮水辖区所确诊的肺结核患者 4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 =20)与参照组(n =20)。其中,男 24 例,女 16 例;年龄为 36-78 岁,平均(60.5±7.2)岁。肺结核病程时间为 0.5-5 个月,平均(2.6±0.7)个月。2 组患者年龄、肺结核病程时间、性别等基线资料加以统计分析,不具备明显差异(P> 0.05), 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3-4]。
1.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肺结核治疗及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之上实施符合传染源特点的预防性治疗及护理措施,针对肺结核治疗、预防、家庭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实施宣教工作,并重点关注患者心理、行为模式,对其不良生活嗜好予以干预,增强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 [5-6]。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 40 例肺结核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 1 个月、3 个月 6 个月痰转阴比例及肺结核病灶吸收情况行 χ 2 检验,采用(n ,%)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性较高(P< 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1肺结核患者治疗后各阶段痰转阴情况比。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肺结核治疗后各阶段痰转阴情况(见表 1),两者差异明显(P< 0.05),实验组治疗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痰转阴比例明显高于参照组。
2.2 肺结核患者病灶吸收情况比较。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肺结核病灶吸收情况(见表 2),两者差异明显(P< 0.05), 实验组肺结核病灶吸收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70%)。
3讨论
对上述 40 例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结核传染源包括如下特征:其一,肺结核疾病传染性较强,其传播渠道形式多样, 主要为空气及飞沫传播,结核杆菌的飞沫进入他人呼吸道之后,其携带者即使未被感染,但其肺部空气受到感染,依旧能够成为感染源 [7]。因此,在宣教中针对患者家庭成员预防方面加以重点干预,防止患者将结核病传染家庭中其他人。其二,由于肺结核疾病感染速度较快,因此其影响范围及其广泛,患者日常密集接触及二级接触的人群均有可能受到感染。另外,结核杆菌能够在人体中潜伏,潜伏期也具备极高的传染性[8-10]。因此,在控制传染源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 并重点对肺结核患者予以管理和干预,从源头防控肺结核传染途径 [11]。
在日常工作中需针对肺结核疾病预防、治疗、传染方式等方面予以宣教,提高公众及肺结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控制肺结核发病率。另外,针对疾病早期症状表现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使其能够尽早发现患病症状,早期肺结核治愈率较高,能够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生命安全 [12-13]。同时,医疗机构及大众媒体联合需向人民群众宣传定期体检的重要性,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老年群体及慢性病群体酌自身实际情况每年 2 至 3 次检查,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态,是传染病早期预防与治疗的关键措施。对于青少年儿童需加强免疫工作,由于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中处于高密集人群之中,一旦发生肺结核等传染病,极易造成爆发式传染,疾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院等机构应与学校共同做好免疫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生几率,积极做好传染源阻断工作, 进而改善青少年群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患者及公众做好肺结核防治工作十分必要,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 1 个月、3 个月 6 个月痰转阴比例明显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肺结核病灶吸收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70%),数据证实通过针对性、预防性治疗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穆乃辉.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81):63-64.
[2]杨荔枝. 分析肺结核疾病的慢性传染源特点及其防范策略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49):144-144.
[3]李忠东 . 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特点与对 策 [J]. 中外医疗,2012,31(8):64-64.
[4]蔡晓华.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特点与社区综合管理结合治疗效果分析[J]. 当代临床医刊 ,2015(4):1544-1545.
[5]陈瑞平. 肺结核疾病的慢性传染源特点及防控措施 [J]. 中国农村卫生 ,2016(8):74-74.
[6]李兴, 孙华启. 农村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形成及防治对策 [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5):302-302.
[7]孙玉兰. 肺结核病的防治及护理措施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1):116-117.
[8]陈麒.学校结核病暴发预防控制策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
[9]于永红 , 张淑兰, 朱艳芹. 大庆市部分郊区肺结核慢性传染源调查[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9):952-952.
[10]王鹏飞, 许宜赞, 阎兴录. 对黑龙江省结核病慢性传染源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C]. 全国肺结核慢性传染源座谈会,1987.
[11]李立茂 , 胡意珠 , 谭兴邦, 等. 湖南部分农村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刍议 [J]. 医学临床研究 ,1991(6):333- 334.
[12] 李佩竹.14 例肺结核慢性传染源分析[J]. 广州医药,1997(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