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旨在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2000~2018年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信息,分析对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发生时间段、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等。结果2000~2018年疾病暴发事件共58起,发病189人,死亡1人,病死率0.53%,每起平均发病3人;事件与病例发生峰值月份为8月、9月,8月发生事件最多,共21例,占比为36.21%;9月病例数最多,共72例,占比38.09%;发生事件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餐厅、单位/学校食堂、大排档、家庭郊区野外,发生事件分别为22、16、11、6、3,发生人数分别为42、61、28、36、22;致病因素分为微生物类、化学类、有毒动植物类,微生物类发生31起,发病96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53.45%、50.79%。化学类共发生16起,发病43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27.59%、22.75%;有毒动植物类共发生11起,发病35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18.97%、18.52%。结论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各因素开展进一步监管与优化;加强对各餐饮点、食品监管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的食品安全管控与宣传,完善、优化监管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宜兴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本文引用格式:李川,谭文文,蒋智渊.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268-269.
0引言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主要是经口摄入有毒、有害食品后产生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有毒动植物性、微生物性、化学性等,大部分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特征为突发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活动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野外饮食、集体饮食、快餐、送餐等日益普及,致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等的发生风险上升[2-4]。本研究主要探析宜兴市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数据源于宜兴市2000~2018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信息。
1.2方法
应用Excel、SPSS 22.0等软件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时间段、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等。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00~2018年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情况概括
2000~2018年疾病暴发事件共58起,发病189人,死亡1人,病死率0.53%,每起平均发病3人。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数:2000~2016年平均为每年8起,2017年起下降为3起。1例死亡病例发生于2000年。
2.2时间分布
宜兴市地处南方,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于夏季与春季,秋冬季发生率较低,发病高峰期集中于6~9月,其中事件与病例发生峰值月份为8月、9月。8月发生事件最多,共21例,占比为36.21%;9月病例数最多,共72例,占比38.09%,见表1。
2.3场所分布
食源性疾病事件(食物中毒)的发生场所主要集中于餐厅、单位/学校食堂、家庭、街头大排档、郊区野外等。发生事件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餐厅、大排档、单位/学校食堂、家庭、郊区野外,发生事件分别为22、16、11、6、3,发生人数分别为42、61、28、36、22。发生事件最多的场所为餐厅,占比37.93%,发生人数最多的场所为大排档,占比32.28%。
2.4致病因素
经检测,58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致病因素分为三类:微生物类、有毒动植物类、化学类。其中微生物,包括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菌,共发生31起,发病96例,住院14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53.45%、50.79%;化学类包括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共发生16起,发病43例,住院9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27.59%、22.75%;毒动植物类主要包括毒蘑菇、野生芋、菜豆以及贝类毒素等共发生11起,发病35例,住院4例,占总发生事件数、发病人数的18.97%、18.52%。
3讨论
3.1发生情况
从2017年食源性疾病发生事件数与发病数开始降低看,原因在于:宜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与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责任意识、职能下放成效取得进步,有效规避了迟报、漏报以及瞒报情况的发生;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体系、应急处理体系以及网报系统的持续性完善、优化,宜兴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成效不断提升,如现场流行病学检测水平、食品安全宣传效果均显著提升,实现进一步保障群众人身安全。
3.2时间分布
疾病多发于8~9月。原因在于宜兴市地处南方,湿气较重,春夏季属于有毒动植物的生长旺季。而夏季气温高,湿度上升更高,微生物的增殖较快、较多,致使食品腐败变质的风险较高[5-7]。加之天气闷热,人体免疫力、抵抗力较差,罹患肠胃疾病的风险教高,误食受微生物污染的食物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3.3场所分布
餐厅发生事件最多的原因主要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餐饮业较繁荣,其次是大排档、家庭等。原因主要包括厨房布置不合理、卫生清洁及消毒设施不完善、生熟食品混合放置、食物加热不足、熟食存放时间过长而引发变质或受微生物感染、容器工具混合使用或清洁消毒不彻底、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差及卫生标准较低等。
3.4致病因素
微生物性中毒主要由海产品引起,该类食品自身本就携带大量菌、微生物[8]。有毒动植物中主要由菌类引起,原因在于野外餐饮人员或外来人员将毒蘑菇误认为普通菌类,导致中毒;加之细菌自由增殖的风险较高,加工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很大程度上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
对此,市场监管、卫生、农业、及教育管理等各个部门需加强双向联动性,加强对重点单位监管[9]。尤其是对集体餐饮区、餐厅、学校/单位等重点饮食场所,加强对食品采购、二次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精细化监管;加大对群众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根据群众反馈效果创新宣传方式,指导群众辨别有毒动植物的方法、方式,了解食品的加工制作、储存等方法、注意事项等,纠正不良生活习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Riboldi BP,Vinhas aM,Moreira JD.Risks of dietary acryl-amide exposure:asy stematicreview[J].Food Chem,2014,157(15):310-322.
[2]施春雷.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研究的新动态[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8):5981-5982.
[3]王彬,严斌斌,吕彬彬,等.食源性致病菌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5):376-378.
[4]Odeyemi OA,Sani NA.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burden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developingcountries[J].FutureSci OA,2016,2(4):2016-0023.
[5]凌超.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19,13(26):22-23.
[6]Angelo KM,Nisler AL,Hall AJ,et al.Epidemiology ofrestaurant-associated foodbome disease outbreaks,UnitedStates,1998-2013[J].Epidemiol Infect,2017,145(3):523-534.
[7]刘新业.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9,13(4):295-297.
[8]陈云,詹玉丽,赵益丽.食源性危害与食品安全检测[J].食品安全导刊,2019,13(15):17.
[9]沈耀耀,郭慧.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J].食品安全导刊,2019,13(12):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061.html